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在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方面的成功经验无疑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改善目标的实现.在调查、分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就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知识产权创造战略、运用战略、保护战略、管理战略以及人才战略的制定、实施进行了较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2.
针对生态安全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随机性与模糊性问题,提出基于NC(正态云)-AHP的综合分析模型,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胁迫及生态风险免疫3方面影响因素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该模型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历史时序年份(2003—2013年)及规划年份(2016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估和动态预警。结果表明:2003—2013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从"危险"状态到"敏感"状态再到"良好"状态,呈现逐渐好转的态势,但整体生态安全水平仍较低,均未达到"安全"状态;2016年区域生态安全为"良好"状态,且具有向"敏感"状态发展的趋势,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能源消耗、工业"三废"等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短板因素。  相似文献   

3.
针对生态安全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随机性与模糊性问题,提出基于NC(正态云)-AHP的综合分析模型。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胁迫及生态风险免疫三方面影响因素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该模型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历史时序年份(2003~2013年)及规划年份(2016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估和动态预警。结果表明:2003~2013年区域生态环境从“危险”状态到“敏感”状态再到“良好”状态,呈现逐渐好转的态势,但整体生态安全水平仍较低,均未达到“安全”状态。2016年区域生态安全为“良好”状态,且具有向“敏感”状态发展的趋势,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能源消耗、工业“三废”等是影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的主要短板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项研究从分析黄河三角洲的产业基础出发,深入研究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布局、发展重点,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思路,并对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的高效生态开发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黄河三角洲时,指出要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新经济区,把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2001年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尽快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必须统一认识,明确任务目标,科学论证,集中力量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建设步伐。一、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意义重大 (一)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可以为我国资源开采型城市探索出一条结构和功能成功转型的发展道路。黄河三角洲是一个以油气资源为主的矿区,由于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一旦原油枯竭,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管理》2013,(4):49-53
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先行先试、引领示范的历史重任。本论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三角洲的目标,以资源与环境、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等理论为基础,从资源节约、生态系统恢复、环境保护、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文明制度五个方面,设计了黄河三角洲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最后,提出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管理》2013,(2):39-4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国家战略实施离不开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撑,科技发展必须有体系完整的科技政策对策予以保障。通过科技政策环境建设、科技人才、科技平台、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和科技国际合作等几个方面,结合实地调研访谈,深入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发展中必要的科技政策对策,希望为黄河三角洲科技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加速城镇化建设阶段,转变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走低碳发展之路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建设现状以及推行低碳城镇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城镇化发展对策,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城镇化建设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阐明了沿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依据与重点任务,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着重强调了沿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张淑敏  张宝雷 《资源科学》2016,38(5):837-846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同时也对开发的后续适宜性产生了影响,因此,在国家战略背景下,分析国土开发适宜性时空格局变化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基础。本文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选取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前后的2006年、2009年和2012年为时间节点,在开发约束、开发需求及水平、开发潜力三个准则层上,构建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聚类方法进行评价,并以县级为单位探寻区域发展战略对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2年黄三角国土开发适宜性较低,评价值为0.363,开发约束、开发需求及水平、开发潜力评价值分别为0.223、0.081和0.059。从空间分布上看,东营市开发适宜性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开发适宜性最低;②2006-2009年,虽然黄三角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受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逐渐降低,但开发利用程度减弱,发展潜力也变弱,总体上开发适宜性减弱。国家战略实施后,黄三角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有所加大,但开发需求增强,同时开发潜力开始发挥作用,因此开发适宜性出现增加趋势。这也警示政府在今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加强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11.
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岸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及时掌握黄河三角洲海岸冲淤演变,不仅可以深化对黄河三角洲演化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为黄河下游水沙调控以及河口大保护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本文选取1976—2018年的Landsat长时间序列卫星影像,在海岸线遥感提取,确定陆域面积的基础上,对黄河三角洲整体、北部岸段以及河口岸段分别进行了冲淤演变研究;在分析入海水沙年际及年内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调水调沙前后,河口冲淤演变与水沙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43年来,三角洲陆地面积呈波动性起伏,总体以淤积为主;河口在1996年以前面积增长显著,多年平均造陆面积约17 km 2/a,之后造陆过程逐渐减缓。②调水调沙后,年输沙量下降速率从0.31亿t/a锐减到0.07亿t/a,最大输沙量减少了79.7%,汛期输沙量减少了74.8%。③随着入海沙量不断减少,水沙过程虽仍直接影响着河口现行流路的造陆过程,但海洋动力作用制约不断提高,河口累积造陆面积与输沙量的相关性由1976—1993年的0.93降低至2002年之后的0.39。总体上,调水调沙工程虽维持了三角洲造陆面积的稳步增长,但长远来看,并不能改变未来三角洲陆域面积趋于减少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是国际重要水鸟停歇地,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水鸟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通过引用淡水对栖息地进行恢复,能大大提高水鸟的生境质量,增加水鸟的多样性。然而该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大,生态用水量严重不足,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淡水、海水和废水资源,发挥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净化环境的功能成为水鸟栖息地恢复的关键问题。本文总结了黄河三角洲的水鸟多样性及其生境需求,归纳了水资源的应用现状。在淡水资源短缺情况下,使用淡水、海水和废水3种不同水源补给湿地时,水鸟及其栖息地的特征和面临的挑战。结合水鸟迁徙、黄河来水的时间特征、水鸟栖息地斑块尺度和区域尺度需求特征、不同水源的用水现状、恢复效果及空间分布特征等要素,提出了综合利用海水、淡水和废水对区域和斑块尺度的生境类型进行配置的生态补水恢复模式,建议斑块尺度重点考虑水深及水面植被比例,区域尺度重点考虑水资源分布及自然和人工不同类型湿地的空间优化配置,最后从多样性维持以及不同水资源综合有效利用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本文结果旨在为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和水鸟生物多样性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陆海统筹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学工  梁泽  周鑫 《资源科学》2020,42(3):424-432
配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本文对黄河河口三角洲的发展进行了以下探讨:首先,进行地域结构研究,依据区域特点和发展战略,确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点是陆海统筹。第二,进行陆海一体的国土功能区划分,将研究区划分为不同程度的开发与保护功能区,分区跨海岸线联通陆海,便于实施和管控。第三,在陆海统筹、联动发展方面,从几个典型问题入手研究统筹措施:①海港系统:以港口为节点,使陆路运输和海上航运实现陆海联动、以港兴区、完善通道和拓展腹地;②渔业统筹:构建海洋渔业的分带布局,提炼海水与淡水高效生态渔业模式,以及范围和涵义更广的陆海联动;③生态环境:包括陆海一体生态保护,陆海环境同治,以及海岸带防护和减灾系统。作为黄河流域整体系统的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既要与流域联动,又要因地制宜,通过陆海统筹,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是全球最年轻的三角洲和新生陆地之一,也是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脆弱,河-海-陆交互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土地盐渍化、盐碱地数量大、分布广是该地区的主要特征之一。农业开发不仅涉及该地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合理分配、河口湿地的保护和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友好、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安全、陆-海统筹发展,还关乎该地区的乡村振兴。因此,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盐碱地上发展高质量农业面临重要挑战。文章依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黄河三角洲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提出了应用生态系统工程技术支撑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并给出该地区未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该研究对于我国盐碱地的高效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海岸带综合管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体的发育过程、新生湿地自然生态演替过程(1984~2000)以及40年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1956~1996),研究黄河三角洲体景观的“空间格局与变化过程",探索景观信息的时空特征。通过建立现代亚三角洲体在多重水沙两相河流和弱潮海洋动力系统的相互作用下的发育过程,分析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体海岸带发育演化过程的基本“脉搏",反演并模拟黄河三角洲体海岸带演变过程的动力环境,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潮滩和水下三角洲的发育演化规律。将黄河三角洲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土壤盐碱度、土地养分、灌溉条件等)相结合,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6.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加强生态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黄河流域最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具有良好的农业开发条件,但其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科学院在黄河三角洲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前瞻性部署了科研基地建设和启动了一批科研项目,取得了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出了转变开发思路,生态学原理和高新技术有效结合,走盐碱地适应性开发、盐碱地高效精致开发和现代化产业开发的道路,探索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高效、高质、高值发展新模式。通过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机制,激活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出"中科院方案",建立"中科院样板"。  相似文献   

17.
利用NOAA数据估算黄河三角洲区域蒸散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蒸散(发)量是水资源相互转化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又难以定量确定的要素之一.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是20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利用遥感数据计算区域蒸散(发)量的重要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在较少地面信息的情况下获得蒸散(发)量的区域分布信息.本文采用SEBS模型,利用NOAA数据对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石油生产基地黄河-三角洲区域蒸散发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黄河两岸、黄河故道和滨海等地蒸散发量较大,年平均蒸散发量570mm~860mm,蒸散发量的峰值出现在6、7、8几个月份,每年的元月份是蒸散发量的低值期.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遥感手段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区域蒸散发量是可行的,与传统方法相比,遥感方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