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学工具书对研究地理学提供献资料及情报信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地理学科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必须改进地学工具书的分类,编目和服务手段,以便更好地为广大教学和科研人员服务。  相似文献   

2.
正规化、标准化、品牌化教学建设是实现我国地学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是实现我国地学高等教育“后发”优势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通过解剖美国U-niversity of Kentucky地学教育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控制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来了解、总结美国高校地学教育先进经验和管理措施,进而提出一些有利于我国地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离子极化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了极出理论是波兰化学家Fajans于1923年提出的一个地学原理,在过夫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离子极地理论的研究没有跳出定性的圈圈,虽然用其解释了一些地学现象,但是远远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近年来,高子极化理论的研究工作进展很快,日前存量子化学原理和静电学基础上已发展为定量、半定量理论。它丰富了化学健理论.对于晶格能、健长、键型等原子间化学键性质的探求又深入了一步,同时广泛地应用于研究无机化学中溶解度。金属离子的软硬分类、络合物的稳定性、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等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反过来,这些研究又丰富了离子…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国民教育大系统中,地学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肩负着培养地学人才、发展和繁荣地球科学、服务社会的重任。面对新形势,特别是我国加入WTO进入国际教育大市场,认真研究我国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应对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的地学类学科作为切入点,从学科的光辉发展史、学科发展目标应有的宏观定位、带动新的博士学位点建设、优势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的关系以及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性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地学类传统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地学类传统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国际化将促进我国的课程多样化趋势,带来更加丰富的地学教学资源,不仅使国外地学教材较多地引入我国,而且也使国内教材的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国际化对地学教学方法也有启发意义:除课堂教学外,应更多地配置实验、实习和研讨课,使学生学到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学术讨论、专业写作等技能;除主要专业课外,大多数课程都应精炼,每门课以20学时授课为限,并通过组合多种教材的方式达到充分利用优质教材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边疆史地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十年来,鸦片战争时期边疆史地学研究取得的了丰硕成果,其主要特征和成就有:边疆史地学学科性质的研究;从嘉道社会与世界的变动中论说边疆史地学的产生与特点;注意将鸦片战争时期边疆史地学研究放在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考察;边疆史地学研究的主题以及边疆史地学研究成果显示出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等。但从整体上看,就史学史角度而言,总体研究尚显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辩证自然观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但却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学也不例外.这样的辩证自然观在先秦时代就已成型,已形成较完整较系统的体系,其主要框架就是:阴阳思想、五行思想、天地人和相统一思想、易气八卦思想.这样的辩证自然观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土地上发生发展的,有其特殊的文化条件和科学基础.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悠久而不衰的农业文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起与繁荣,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诞生和发展的重要文化背景.随着古代农业原始的兴起与发展.首先得到诞生、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科学是那些与农业紧密联系的学科,其中地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我国古代地学的形成先于其它一些古代自然科学,诸如数学、物理学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学与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点——农业更为休戚相关、如《山海经》在春秋已成书,《禹贡》《管子·地员》成书于战国,均是我国最早的科学专著之一.  相似文献   

9.
地学工具书对研究地理学提供文献资料及情报信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地理学科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必须改进地学工具书的分类、编目和服务手段 ,以便更好地为广大教学和科研人员服务  相似文献   

10.
转变传统的地学教育观是迎接21世纪机遇与发展的我国地学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个转变的实质是地学教育要更加与人及人类社会紧密结合,把对地球科学及地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放在综合、统一的现代地球观及人——地统一的地学对象之中。  相似文献   

11.
石家庄经济学院地球科学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底建成,是河北省首家地学类博物馆,集地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在地学领域独具特色,自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本文全面总结博物馆建馆三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在研究本馆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博物馆的特色,并进一步对博物馆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适应地学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打破过去单一守旧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适合于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地学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地质类院校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也是我国由地学大国向地学强国迈进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地球科学是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科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环境的关注日益提高,地球科学已成为社会发展、构筑新型社会的必需。中国公民对地学知识的了解、认知程度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选择首都地区部分重点院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通过问卷分析、统计,得出以下基本认识:(1)非地学类院校学生的地学知识较地学类院校明显缺乏;(2)在非地学类院校中,大学教育几乎没有起到提升学生地学知识的作用;(3)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开设地学类课程,其中大部分希望开设地学类选修课,这一点在非地学类院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等。  相似文献   

14.
地学是天、地、生、化、数、理六大基础科学之一,是我国进行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学科。十年动乱期间,“地理学”被认为无足轻重,在中学的教学计划中被砍掉了;社会上一部分人也不能正确的估价“地理学”在文化教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巨大作用,认为地理无用。也有一些人滋长着喜逸恶劳的思想,不能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己志,觉得地学工作者常年出没于野岭荒山之  相似文献   

15.
清代学者张穆及其对我国西北史地学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八世纪后叶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研究西北史地学的学者辈出,先后有过钱大昕、祁韵士、松筠、徐松、张穆、魏源、沈(?)、何秋涛、洪钧、李文田沈曾植、丁谦、屠寄、王国维等著名学者。经过一百数十年间众多学者的努力,我国西北史地学有很大发展。其中,清道光年间的学者张穆是承前启后、对推动我国西北史地学发展作出较多贡献的学者之一。然而在《清史稿》、《清史列传》、碑传集中有关张穆的记载十分简略,仅寥寥数百字。本文搜集各方面材料,想就张穆的生平、师友、学术活动,尤其是他对清代西北史地学的贡献、他在我国西北史地学发展中的地位进行探讨,就正于学者、专家们。  相似文献   

16.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也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地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地学知识为基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引导,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地学实践教学之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地学教育之深度融合,构建学科研究与应用相结合、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衔接的新结构,培养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地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指出目前在跨学科的地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和分析,在跨学科的地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方面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学会自主发展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备品格,也是创造未来的关键能力。学生的自主发展根植于课堂教学之中,离不开教师智慧地教,也离不开学生智慧地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应深入研究“教”和“学”,提升教学力,通过智慧地教带动学生智慧地学,在智教慧学的良性循环与互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地球科学被定义为自然科学,迄今主要从自然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现在的地球是人类学的地球,是工业改变了的地球,需要有关于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文从地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研究古代土地崇拜的地学文化以及现代人统治自然的地学文化。如今,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新的地学文化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地学文化。新的地学文化,是一种新的地学人文精神。它作为地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指导地球科学的发展,引导和制约人类改变、利用和保护地球的活动,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地学”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是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掌和海洋学等多种分支学科的总称。地学又是一门很古老的学科、在地学发展史上,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就已有了关于地理发现的记载。但长期以来,地学只是作为零散的知识被记录下来。地学作为一门科学比起其它一些学科发展得要晚些.(1)麦哲伦(F.Magellen,约1480—1521年)萄葡牙航海家,1517年移居西班牙,1519年率船队由圣罗卡启航,于1521年到达菲律宾被当地人杀死.剩下一些船员于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