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文化素以“海派”著称,海纳百川,开放多元,包容性强,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依托上海特有的文化,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教育家.海派教育家具有鲜明的特点:仁爱、睿智、开放包容和创新争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深入开展,我校逐渐形成了以海派文化课程为主题的系列性、有序化的校本课程,设置了一系列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如上海城市环境保护、海派建筑文化、上海饮食文化、海派书画、海派文学等课程;以及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中国风·民族魂”和“法语与法国文化”等课程。  相似文献   

3.
提起“上海”,就联想到“海派”一说。本文主要通过对30年代“京海论争”前后的有关史料的梳理、释读,重点分析了那些字里行间流泄出的文化心理内涵,指出“海派”名词牵连着一整套话语,“海派”话语意味着“五四现代观”有关“上海”的描述与想象。重新理解、想象“上海”,应从反省“海派”及其话语开始。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来自上海的学生,似乎有这么一种“文化”:提起上海特色的,总要冠之以“海派××”。我的这篇小文能否称为“海派”实在不敢妄想,但还是希望能跟全国的同学们分享一点“海派高考”的经验。要讲高三,首先不得不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很多人,有同学,有老师,有家长,也有新  相似文献   

5.
鸳蝴和海派的界定历来不能达成共识,考察上海小报文化形态的衍变过程,对这类问题研究具有推进作用。鸳蝴文化和海派文化构成了近现代上海市民文化,这二者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了上海市民文化的轨迹。鸳蝴文化起源于士大夫和市民文化的结合,经历了“由雅到俗”的过程;海派文化接续的是西方现代主义的血脉,在中国市民社会的境遇下,逐渐向“俗”定位。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计琳  徐倩 《上海教育》2024,(7):20-21
<正>申江潮涌,孕育着近代教育文脉的传承。70年前桂香满园之时,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所地方性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创建。作为一所从出生开始就带着上海城市基因的师范院校,上海师范大学为上海输送了近70%的教师与校长,上海有55%的正高级与特级教师是学校的毕业生;还培养出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时代楷模、最美教师、上海市教育功臣,为“海派”教育饮誉全国乃至世界谱写华章。进入新时代,上海师范大学更奋力书写新时代育人新答卷——  相似文献   

8.
论文提出文化守恒的理论,文化的产生和传承有两种力相互作用形成文化的守恒。文章就海派文化产生的天时地利,诠释文化守恒的一种力“环境规律”:就海派文化寻常巷陌的内涵,诠释文化守恒的另种力“理念说明”,进而解读海派文化守恒的审美能量。从文化的特质交融性、可塑性及创造性对文化最基本的体现居家、服饰、饮食三方面进行审美解析,原创性归纳为:上海人居家意识中雅致情怀的欣赏美;服饰理念中精心追求的展示美;饮食态度中考究的享受美。重塑海派文化使我们看到了被唤醒的东西,以美求实,以实求美。  相似文献   

9.
上海是现代小说中最为常见的空间场域,“上海书写”则是构成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书写上海的众多作家中,张爱玲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张爱玲出生、成长于上海,对海派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并用文学创作丰富和发展了海派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意象有着不同的呈现,包括作为现代都市的上海意象、作为殖民地的上海意象、作为传统城市的上海意象。张爱玲小说中的海派文化既有多元融合的文化格局、细腻精致的生活态度,也有苍凉颓废的精神世界,而海派小说、生平经历以及沦陷区政治环境则是张爱玲小说上海意象与海派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徐倩 《上海教育》2022,(27):28-31
<正>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重要源泉,师范院校肩负培养未来师资的重要使命。上海师范大学,一所从出生开始就带着上海城市基因的地方师范院校,为上海输送了近70%的骨干教师与校长,上海有55%的正高级与特级教师是学校的毕业生;还曾经培养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教育功臣、特级校长,为“海派”教育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赢得尊重。这些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上海基础教育的整体面貌,也彰显上海师大师范生培养的水平。上海师大的师范专业,普遍实力雄厚,目前已有17个师范专业被评为国家或上海市级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相似文献   

11.
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文化和上海文化的巨大反差,深刻地影响了两地的文学艺术形态。不同的文化形态,可以说是京派和海派的母体。上海文化的洋化程度较深,这使海派的文学选择明显带有先锋性;京派的文化选择既是平民,又是贵族的。与此相对应,是京派小说家以高品位文人而自居为“乡下人”,而海派作家的文化角色则是“敏感的都市人”。在审美追求上,京派重乡土民俗,海派重洋场声色。京派使自然人性带上浪漫情调的神性,海派使现代都市性意识蒙上死亡的阴影。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上海的教育发展史上,曹杨中学无疑占有一席之地——1953年,随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拔地而起,专门招收爱国归侨子女和工农子弟;1959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第一批26所市重点中学之一;2017年,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命名,成为第一所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今年,曹杨中学迎来了70岁的生日。回望70年风雨兼程,学校秉持“爱国·精业·乐群”的校训、“含德之厚·报国之诚”的“赤子文化”和“担当责任·自主力行”的办学理念,在传承中发展,在坚守中创新,培养了一批批对国家竭诚尽力、对社会尽责担当、对他人友爱包容的曹杨人。  相似文献   

13.
2009年这个夏天,上海势不可挡地火了一个人,他叫周立波。他的“笑侃30年”、“笑侃大上海”等场场爆满,推波助澜即将演出的“2009我为财狂”侃理财、教你“占便宜”又炙手可热。海派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多元性耳熟能详,它的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容并存,以致低级、庸俗等也夹杂其间,还有它的商业性炒作。在一个价值标准缺失、历史深度匮乏的浮华时代,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究竟隐含了怎样的审美意义,提升怎样的人文的精神与形而上的信念?本栏约请了上海市大同中学、七宝中学的学生们直言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海派"文化影响下的上海话词汇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洪捷 《文教资料》2008,(18):63-65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研究上海话,必须把它与上海本土文化——"海派"文化结合起来.本文基于"海派"文化的影响,探讨了上海话词汇的"海派"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上海以其地理上的优势,在明清两代经济发达,渐成“江海通津,东南都会”。1843年开埠以后,中西文化交融渗透,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而地处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就成了海派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海派:源流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文化既在时空中流变着,又在流变中保持着自身的来龙去脉,保持着某些“遗传特征”的不变性。上海新三年的发展远景,给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如何在建设为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时,建成一个具有巨大幅射力的文化中心,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新时期“海派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对“海派文化”源、流及特征的认识。因为只有了解过去,才能领悟现在,规划将来。本人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哲学的眼光,对上述问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7.
郜老师,您对当代文坛的“海派文学”。是如何理解的?您认为今天的上海文学和上海文化各有哪些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特色高中建设在理论与现实中有两种观点:一是特色高中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自然积累生成的;另一种观点是特色高中是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创建成功的。为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市卓越城市发展的各类人才需要,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以“文化创意”为特色办学的抓手,以“十大文创工作坊”课程体系为核心,整体性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创建特色高中。本研究在分析特色高中创建背景与现状的基础之上,总结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经验,探索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几乎不再有真正的海派。海派在大陆的消隐跟国家意志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上海大都市文化的没落、Mass Culture的整合有密切关系。新时期,海派艺术被一些作家传承,但被誉为“海派真正传人”的王安忆其实并不是得张爱玲真传的作家,而真正具有海派遗风的作家是台湾的白先勇、旅居香港的诗叔青以及香港导演王家卫等。  相似文献   

20.
海派文化的本质是市民文化,体现出娱乐对城市高强度竞争的救赎功能。海派市民文化进入电视时代以后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而恢复海派市民文化正脉则得力于世博时代到来后上海所获得的诸多有关世博的优惠政策以及对上海城市身份的正面确认。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以及《舞林大会》,体现出了海派市民文化复兴的动向。《中国达人秀》是海派娱乐业的纪念性形态,《舞林大会》激活了世人对上海舞厅文化的记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系列则显示了海派市民文化的刚性力量。2002年上海获得世博会举办权,使得世界性的元素第一次以正面、积极、合乎法理的姿态再度移植到上海。新海派市民文化将在合理、健康、理性、自觉地消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大量本土文化的元素。世界性的美学均衡性法则已为上海城市及其市民文化带来了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