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汪曾祺在《逝水》一书《自序:我的世界》中写道:“我在昆明住过七年,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六。前四年在西南联大。……后三年在中学教书,在黄土坡、观音寺、白马庙都住过。”《昆明的雨》所忆及的种种,都来源于那七年的生活经历。想象会为现实带上美颜滤镜,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在回忆昆明时,也为昆明带上了几重滤镜。一、雨之滤镜对于宁坤提出的“给他画一张有昆明的特点的画”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昆明的雨》是统编教材中一篇很有特色的回忆性散文,评论界从语言、结构、主旨等角度对其解读,成果颇多,然而在解读作者情感时,内容往往止于怀念,特色往往止于真挚。那么,汪曾祺为什么会抒发这种真挚的怀念?深入探究其散文中的昆明书写可知,他笔下的昆明是岁月磨洗的真淳,他对于昆明的怀念是豪华落尽的朦胧美。汪曾祺在1939到1946年间于昆明求学、生活;《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他时年64岁,居住在北京。时隔几十年才动笔,为什么?他在《觅我游踪五十年》中说"我在昆明待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  相似文献   

3.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收入了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一文。自《昆明的雨》入选统编版教材以来,一线教师开始对本文有了一些讨论,文章淡而有味的语言和文中蕴含的深情是主要焦点。随着文本解读的深入,开始有老师注意到文章开头的那一幅画可能是解读本文的关键。张永梅老师《从“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说开去》课堂实录(以下简称“张文”)...  相似文献   

4.
《昆明的雨》以自然清新又饱含深情的笔调详细描绘了昆明雨季的自然景物与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欣喜与赞叹之情,在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围绕"怀旧与珍视"分析作者笔下的"情味"。本文力图通过文章细节与文本背景的分析,解读文中每一物、每一景、每一事背后所蕴含的情谊,解读"情味"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彭跃龙  冷永 《师道》2023,(4):40-42
<正>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名篇《昆明的雨》具有跨越时光的力量,被称为“回忆的诗学”。文章叙写的是他深藏于内心的昆明情结,昆明之于他是第二故乡,浓郁的思故情结没因岁月而模糊,反而在40多年的时光里不断发酵,愈发清晰。情思深重缱绻,凭何而寄?落于何处?唯有将这段美好的青春往事诉之于脚步和文章,方可表达不可遏抑的深挚怀想。  相似文献   

6.
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在他的文章《昆明往事》中有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感慨:“如果有人问我,‘你一生中最怀念的是什么地方?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是昆明’。如果他继续问下去,‘在什么地方你的生活最苦,回想起来又最甜?在什么地方你常常生病,病后反而觉得更健康?在什么地方书很缺乏,反而促使你读书更认真?在什么地方你又教书,又写作,又忙于油盐柴米,  相似文献   

7.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新读写》2009,(7):13-14
《昆明的雨》,作者不直接写雨,而是写昆明雨季中的茵子、杨梅、缅桂花,看似与雨无关,实是以此作衬托,更充分地写昆明的雨;《秋雨》,作者用大量比喻、象征,诗化了秋雨;《雨之歌》,则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唱出了雨之歌……三篇佳作手法不一样,但都把雨写得饱满、切实而形象!  相似文献   

8.
“雨”一直是我国历代文人的宠儿。雨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当着重要的抒情角色,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词中涉及到雨的佳句层出不穷。成蔚然大观之势,仅《全唐诗》中的雨意象就有七千多处。本文从清新灵动、或浓或淡的愁绪、清丽雅致、别有深意几个类别来分析王维诗歌中为数不少的“雨”意象。  相似文献   

9.
张晓华 《读写月报》2022,(24):44-50
<正>[文本分析]《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1939年9月,汪曾祺来到昆明求学,此后七年青春岁月,他走遍昆明大街小巷,结识良师益友,在昆明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这段岁月在他的记忆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凝聚成43篇记录和怀念昆明事物的文章。《昆明的雨》正是其中代表性作品。作者对昆明的思念是浓的,但乡愁却是淡的,60多岁再回忆起时,  相似文献   

10.
《茶花赋》的开头,作者先不写茶花而是宕开一笔写海外怀念祖国,盼望得到一幅能画出祖国面貌特色的画。这看似闲笔,可是读完文章后,就觉得闲笔不“闲”。这样写,在读者方面能引起悬念;在结构方面能掀起波澜,增加层次,在有限的篇幅里增添更多的容量,从而使文章更有生活真实感和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作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常读常新,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文化现象,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创作,对后世文人生活哲学和人生态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在重读《桃花源记》的过程中,细加品读玩味,产生一些疑问,疑问一:探寻桃花源的对象,为何设置为渔人?其中有无深意?疑问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代表的理想生活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这种农耕的生活方式会成为中国文人“精神家园”的代名词?疑问三:阐述桃花源物产的丰富,列举“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良田、美池、桑树皆系生活之必需品,那么,举“竹”的用意何在?于是笔者试着从作者的经历、时代思潮的影响、文化现象的积淀等角度来探疑解惑,探寻《桃花源记》中“渔人”“桃花源”及“竹”等文化意象的深意。  相似文献   

12.
雨在无画处     
清代方熏《山静居画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所谓“雨在无画处”,意患是说,画面上并没有直接画雨,然而通过那数枝飘拂的柳丝,一抹淡淡的岸影,却又能使人得到满天风雨的强烈实感。  相似文献   

13.
《项脊轩志》是明朝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它以小屋———项脊轩的变化写世事变迁,以“我”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写亲人的聚散离合,均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琐事、个人情怀,然而在读者看来,《项脊轩志》正是以此奏响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怀念亲人、赞美女性、抒写人情之歌。一、内容解读《项脊轩志》一文中作者主要写了生活中给了自己无限关怀爱心的三位女性———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位女性的事情,可写甚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根据三位女性在自己各个生活阶段中的地位,精心地选取了几个富有生活情味的场景。作者写母亲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4.
<正>“回忆性散文”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是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六篇回忆性散文:《秋天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八年级还有五篇:《藤野先生》《我的母亲》《背影》《昆明的雨》《灯笼》,数量可观。教好回忆性散文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但我们看到,很多教师把回忆性散文当作一般的散文在教,甚至当作小说在教,在教学内容的确定、  相似文献   

15.
假日,去拜望一位在画坛已颇有名气的中学同窗,见面寒暄后,主人拿出一幅画。此画题名:《雨中捕鱼图》。画面上,一蓑笠渔翁立于船头,扬臂撒开一张鱼网。我看后问道:“雨在何处?”主人笑曰:“雨在无画处。”主人见我困惑不解,便道:“绘画,讲完不画之画,所谓于无画处皆成妙境!譬如此画,若画中有雨,画则实;实,意境则浅,观画者一览无遗,无玩味之余地,遂情趣寡淡。”  相似文献   

16.
点评6则     
《活出新感觉》陆小妞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定价:11.00元这是我们介绍的《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丛书中的一本,也是最具可读性的一本。陆小姐,《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主持人,一个开通“青春热线”,并靠自己的真诚感动了无数读者的人。这本书讲述的恰恰是陆小姬无数次打动读者的故事,被她打动的人们“小到十几岁,大到五六十岁”。陆小妞打动人们的话题,也几乎涉及到凡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孩子为什么尿裤子?大到婚姻到底是不是爱情的坟墓?陆小哑教给人们的并不是说教,而是相互间的倾谈、理解和沟通,让精神苦涩的你和我…  相似文献   

17.
赵珈瑜 《学周刊C版》2011,(1):200-200
听一位教师上梁实秋的《鸟》,让学生体会“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中“唤”字之深意时,这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为什么不是从梦境中叫醒或喊醒,而是用了‘唤’?”“早上唤醒我们起床的是谁?”“你能从‘唤’字里读出点什么吗?”从学生的回答里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已经跟作者产生共鸣,对文本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定层次。  相似文献   

18.
《2006,我的夏天》,“我”做主;《高一进行时》,“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夜深千帐灯》下,“我”诉说“我与语文”的故事;《我·生活·语文》中,“我”逐渐明白“语文存在于生活中”;《有咖啡的日子》,“我”回忆独自远赴异国他乡的生活;平凡的生活中,“我们”感叹《我拿什么来感动自己》;初三的日子,“我”好《想回到过去》;《十六岁,我长大了》,“我”要“用坚强和坚忍书写我的分分秒秒”;《我的故事》,“我”与你分享我过桥的故事;《我有一个梦想》,“我”要带上我腿脚不方便的外公再次感受国外的风光;《小泉首相,我想对你说》,你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我想握住你的手》,伊拉克小男孩祈望和平的降临……“我”是作文永恒的主题,“我”是作文永远的主人。“我”的作文要有“我”,“我”作文中的“我”要有个性、有故事、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东西。用我们的青春和文字,书写属于我们的花样年华;用我们的激情和语言,展现我们诗一般的生活。我们是“90一代”,我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别样青春。那么,就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吧!  相似文献   

19.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更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取材于西湖由  相似文献   

20.
下雨啦     
李晨 《少儿美术》2024,(2):31-32
<正>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引导孩子们对生活进行回忆,而“点”与“线”的提示又和前后课程的内容有机衔接。孩子们对下雨并不陌生,对雨有着特殊的情感。下雨的时候,孩子们总爱到雨里跑一跑、淋一淋、嬉戏玩耍。所以这节课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更能吸引学生进行创作。本课的学习要求:“想一想:你看到的雨都有什么样子?找一找:什么线条可以画出雨的样子?试一试:画画雨的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