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找朋友”     
“丁零零……”踏着清脆的铃声,我快步走进教室。“孩子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这节课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找新朋友、新伙伴,好不好?”带着些许的得意与自信,我开始了“新朋友新伙伴”一课的课堂导入。随着前三个活动的顺利进行,第四个活动,也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找朋友”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师:孩子们,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自由地去寻找新朋友、新伙伴吧!老师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新朋友,同时,也祝愿每位同学都能成为别人的好朋友!在《找朋友》的音乐声中,孩子们互相拉着手兴奋地说着、笑着……我也为自己的课堂设计如此之精妙而…  相似文献   

2.
一位教师试上了一节"认数",请我一起参与磨课。这节课不乏亮点,看得出教师查阅过很多资料,也请不少人把过脉,作过很多次修改。可是,当我以一名学生的视角来审视这堂课的时候。我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这堂课什么都不缺.唯独丢了‘人’。”  相似文献   

3.
一节美术课后,望着那一张张失意的小脸,我忙向美术老师打听事情的原委。老师生气地说:“上节课布置的任务,这节课要做木偶人,需要带齐材料,可班上一半的同学都没带,我一生气,一节课就呆着吧。”唉!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里直埋怨这群没记性的“调皮鬼”。不过,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叫“政令不通”嘛!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节研讨课,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各种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利用手中的工具(剪刀、尺子、三角板等)通过剪、量、折、比等各种方法,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学生探究了长方形的特征后,接着进入了探究正方形特征的学习环节。当我要求学生拿出材料袋中的正方形纸片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所有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没有正方形纸片。”这时我意识到在课前准备方面疏忽了。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那如何化解此时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5.
如果要我说最得"意"的一节课,我瞬间就会想到2010年的那节中班亲子阅读活动"像爸爸一样"。选择这节课,并不是因为这节课上得最好,而是因为在多次执教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对儿童观、对绘本教学以及对亲子教育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迄今为止让我受益最多的一节课!言归正传,首先介绍一下这次活动的来源。这节课并不是我的原创课。2010年12月,幼儿园安排我们一行6人到常州参加一个教育观摩活动。当  相似文献   

6.
“刺头”     
毛喜爱 《湖南教育》2023,(10):71-72
<正>每个班上,都似乎有一两个喜欢吵闹,热衷于表现的“刺头”。老师管他,他消停一会,没过多久,又继续闹腾;老师不管他,他就变本加厉。上午第二节课,铃声响起,教室里朦胧的睡意渐渐消散。课前热身后,看着大家状态不错,基于上节课的内容,我灵机一动,提问:你如何看待有和无的关系?“有和无,从词义上看,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7,(7)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让许多老师都啧啧称赞的课——《黄山奇松》。听课者无不为教者的匠心独运所折服,被她对这篇课文的精巧设计所打动,认为这是一节让人耳目一新、设计近乎完美的课,值得推广。然而在热捧声中静下心来细想,我却有一种深深的担忧和悲哀,原因是我"看"到了这堂优质课里  相似文献   

8.
记得那年12月,我进入巴黎那所大学。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相似文献   

9.
“三角形认识”这节课我上过多次,但每次都有一些不同的教法和体会。今年我采用“瞻前顾后,自学诱导”的方法上这一课很有效。下面谈谈我的具体教法:  相似文献   

10.
星期三早上的第一节课是五(3)班的英语课,我带着精心准备的教具,满怀激情地去上课,可是刚一进教室,两个平时比较调皮的男同学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两个小脑袋总凑在一起,一个劲儿地看桌仓,那表情还蛮神秘的,竟痴迷到对我的眼神暗示不理不睬。我悄悄走过去一看,火一下子就蹿了起来;他们竟在用字母卡片玩牌。刚想发作,忽然一个灵感闪入我的脑海:字母卡片每个学生都有,而“玩牌”这个娱乐活动学生都非常熟悉并都有实际操作的经验,为什么不把它设计成游戏,让“纸牌”走进课堂呢?于是我将这节课变成了室内活动课。随着我板书———巧玩“纸牌”,同学…  相似文献   

11.
这次赛课备课时间不长,文本又很难解读,学生没有提前预习,我该如何上好这节课呢?课前,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想努力打通与作者之间的“桥之美”,并反复修改教学设计,砍去了一些“卖弄”的环节,换成了朴素的语言.最终,我的这节课获得了一等奖.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2.
余慧琴 《贵州教育》2011,(14):38-39
又是一节公开课,正好上到文言文《曹刿论战》一课。听了那么多文言文的课,大多也都是介绍作者背景、解决字音、翻译课文、理解问题等,没有什么让人心动的地方。我不想这么平淡地渡过这一课。怎么上才能上出新意,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一个全新的感受呢?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决定用“五读”法来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3.
在上高中《生物》中的“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这节课时,我们发现知识点较密集,课容量较大,并且“脊髓的反射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条件反射的建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内容在旧教材中是用3课时完成的,而新教材是集中在1课时完成的。如何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做了一点尝试。下面就针对这节课中的“实验”的设置谈谈我们的体会。一、“股跳反射”实验——导入新课一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让每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的简易实验来导入…  相似文献   

14.
2012年7月,在山东省召开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的开题会上,我执教了初中课文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教学之后,在全国中语会会长苏立康教授评点之前,我就这节课的教学做了说课,阐述了我这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5.
陈学超 《教育文汇》2009,(11):41-41
教师听别人的课,被别人听课,都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些年,我上过不少公开课,可有一节课却让我难以忘记,因为在这节课上,学生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挑出了我的“毛病”,让我看到了藏在自己“皮袍下”的“小”。  相似文献   

16.
掉底子     
大家可能都“掉过底子”吧。你们是不是要问:“‘掉底子’是什么意思?”那我来告诉你,“掉底子”是湖北方言,就是“丢面子”的意思。每个人“掉底子”的经历也许不太一样,我就把我“掉底子”的事和大家说一说吧。星期三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课,这可是同学们最喜欢上的课,当然我也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参加了东北4城市(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青年数学教师教学大赛.凑巧的是4城市的教师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我连续地听了他们的课,可以说十八般武艺全部都找到了用场.每个人都有精彩之笔,每个人都有闪亮之处.  相似文献   

18.
李春霞 《成才之路》2009,(10):86-86
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我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让化学“活”起来,让课堂生成美丽的风景昵?我个人认为:应把课堂的舞台开放,让学生尽情发挥。下面我将从“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教学的两个片断来说一下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近日,看了《怎样的“教”最有价值》一文,感触颇深,也由此联想到我的教学在学生心目中到底有怎样的价值?带着疑问,我在两个班中以“在老师给你所上的一年多的课中.令你最难忘的是哪节课”为题进行了一次调查。没有想到,调查的结果出人意料。两个班都是56个学生,在A班有27人写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节课,而在B班中却只有3人写到,反差如此之大,原因何在呢?回顾自己曾上过的这节课,原来我是采用了不同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上镜率很高,我前些年研究“大问题”教学时也上过这节课。前段时间,我又对这节课进行了再思考和再设计,重上这节课。内容为旧瓶,进化的是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是为新酒,现与大家分享。师:同学们,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游戏。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围一个三角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生(齐):三根。师:老师这儿准备有两组小棒,每一组都是三根,长度都不一样。谁想来试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