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直观引入概念小学生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教师必须从实际问题出发,利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如我讲“分数”概念时,利用园形、长方形、正方形、线段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开始,首先通过事例说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计算,仅仅用整数和小数,还不能满足需要,必须把一个整体(即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来表示,这样引入分数。然后老师取出厚纸做的园片等分成  相似文献   

2.
分数概念是小学数学中较复杂的概念,就其实质而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故教学时必须紧紧抓住单位“1”这个核心进行教学,在学生头脑里建立单位“1”的概念,并培养他们在复杂的数量关系中正确判断单位“1”,这不仅是认识分数意义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今后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下面就如何抓住分数意义中的核心进行教学,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一、直观演示,使概念形象化。 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应从实际出发,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概念,这样学生不感到陌生,学起来有趣,根据儿童这一认知特点,教学时首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第一组插图及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每个图形的意思,让学生理解一个圆、一块糕点、一条线段分别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一份用分数表示为1/2,1/3,1/5。也就是说:这三个分数,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  相似文献   

3.
分数的意义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分数是怎样的数,其中单位“1”的概念,既重要又抽象,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一、复习铺垫,打好基础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知道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再利用教材中的几幅图,复习过去所学的内容,然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师:上面我们讨论的一个物体(如一只糕点)、一个几何图形(如一个正方形、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1米长的线段)都可以用“1”来表示。我们是怎样分它们的?(生:平均分。)所以,我们可以说,把“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  相似文献   

4.
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想的基础。比较是一种逻辑方法,学生掌握好比较的方法,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的能力应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数的整除”教学单元中,概念很多,内容抽象,概念间又有较多相近和相似之处,学生容易混淆、不易掌握,往往产生不少错误。为此,教师在复习本单元时,将有联系的、容易混淆的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逐步领悟和学会比较法,并发展思维。 一、在辨识异同时,渗透比较法。 在本单元中有较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整除和除尽”;“质数和合数”;“约数和倍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等等,这几组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复习时若运用比较的方法,把它们的相异之处揭示出来,便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如质数和合数这  相似文献   

5.
案例:一位教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时,采用了均分圆片、折纸、分线段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一直强调要“平均分”,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在课末巩固练习时,我深入到学生间进行观察,不曾出现“不平均分”的现象。这时我就产生一个念头:学生是否获得真知?平均分是分的特例,在生活中所见的分法,不平均分的占多数。于是我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为不平均分的4份,指着其中的1份,问:每份占它的几分之一?答案都是一样:是它的1/4。我感到惊讶!为什么当出现不平均分时,学生…  相似文献   

6.
教给学生巧比分数大小的思考方法,对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概念及分数的有关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认识。一、牢记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思考方法分数大小比较的主要依据是分数的意义,它的基本思想是:一、以分数单位“1”为标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小,也就是说,当分子相同时,即分数单位“1”相同,分母不同则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小;二、以分数单位为标准,即同单位的数相比较,分母相同,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相…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丰富和深化对分数概念的认识,苏教版教材将分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编排,其中第二阶段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侧重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笔者曾在听课后,收集了学生关于教材“想想做做”第2题(如图1)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靠教师的引导来接受前人已经获得的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他们主动去探索。如何“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不同教材的内容来引不同的教材内容,有着不同的目的要求,理解、掌握它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不同的,与此相适应的方法和手段来引。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课前要让学生准备一些实物、图片、剪刀、彩色笔装在袋子里,上课时,教师可以用下面的思考题进行引: “什么叫平均分?你会平均分吗?”  相似文献   

9.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分数的前提。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从而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时可分三个层次安排: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等值分数。课前思考:“等值分数”是分数认识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后续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重要知识基础。传统的教材编排体系中,“等值分数”并没有单独予以编排。然而,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常常表现出对“等值分数”的初步感悟。为此,本课例尝试以“等值分数”作为教学内容,展现三年级学生究竟是如何感受、认识和理解“等值分数”概念的,  相似文献   

11.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主要靠教师的引导来接受前人已经获得的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 ,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诱导他们主动去探索。如何“导” ?下面谈谈自己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一、根据不同的教材的内容来导不同的教材内容 ,有着不同的目的要求。理解、掌握它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 ,在教学中要采用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手段来导。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课前要让学生准备一些实物、图片、剪刀、彩色笔装在袋子里 ,上课时 ,教师在实物演示并揭示 1/2后 ,可以用下面的思考题进行引导 :“什么叫平均分 ?你会平均分吗 ?”当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12.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概念多、抽象,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要结合直观图形与学生操作来组织教学。先认识几分之一,后认识几分之几。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学习分数的读、写和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开始,教师提问:“把两块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分多少?”(生答:1块)“把一块饼  相似文献   

13.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点个人的体会,以期与同仁共同探讨。一、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1.创设学习的情境。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平均分”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时  相似文献   

14.
概念教学,一般要经过引入、形成、巩固和发展四个阶段,本文只讨论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引入”,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注意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例引入概念。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要在已学分数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提问:①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分得多少个?若平均分给3个人、4个人、5个人呢?②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吃,每人分得多少个?③把一堆煤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堆?待同学思考后,教师说明:由此可见以上问题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就需要把一个单位…  相似文献   

15.
看了贵刊2006年第4期《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支点”》一文,想与彭老师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文中说,通过观察圆形图形中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来引入对假分数的认识时,如右图,学生往往提出质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最多只有4份,怎么可以用54来表示呢?8来表示。”这是客观存在的,是学生没有弄清图形与分数意义的对应关系使然。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前奏曲是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意义的难点是比较抽象的单位“1”。教材通过大量的实例和配图等感性材料,让学生感知单位“1”,理解平均分。可此时的实例和配图都指向真分数,因而教师与学生往往会…  相似文献   

16.
认识分数是小学生数的概念的飞跃性扩展。对分数概念认识的深浅如何,关系到以后学习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我们深究解题错误原因时,追根寻源的结果,最后还是归到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不甚理解。分数意义的重要性在于它与整数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单位不同,整数一般地说只有“1”一个基本单位,而分数的单位就多了,它是随着分母的变化而变化的。学习分数的意义必须牢牢地把握住三个要领:一是单位“1”的概念,单位“1”可代表任何物体组成的整体;二是要抓住“平均分”的意义;三是要认  相似文献   

17.
如何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教好分数概念的关键。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先要掌握单位“1”的概念。在分数里,单位“1”是指要平均分成几份的一个整体。它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它还可以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班  相似文献   

18.
分数的意义,教材是这样表述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现在多数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通过直观演示、学生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下册)表内乘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1.初步理解余数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2.初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3.结合计算,解决一些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和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一、帮助学生在“分一分”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剩余,为形成余数概念打下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生活经验,如在家分糖果,在学校分组组织活动等。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够再平均分,这里“剩余”的…  相似文献   

20.
<正>苏教版三下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是对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延续,是承载着三上"认识分数"和开启五下"分数的意义"的重要环节,是对分数与数量概念关系的深化理解,也是分合思想的初启蒙。在教学时,教师多选择从"平均分"角度导入教学,致使学生关注数量而忽视分数概念。为了便于从学生理解角度去研究,通过分层教学由浅入深渗透分数概念,或可帮助学生实现数量概念到分数概念的顺利转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教学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