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放开,二孩家庭数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父母未及时调整教养方式,致使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攻击性行为增加。本文分析了二孩家庭中大孩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并提出教育建议:(1)父母要公平教养两个孩子,不偏听偏信;(2)关注大孩的心理变化;(3)松紧有度,科学教养。  相似文献   

2.
以"全面二孩"政策为背景,选取5个二孩家庭为个案,通过半结构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分析二孩家庭教养方式的共同经验和基本特征,得出二孩家庭教养方式的共同经验为:逐渐互为主体的儿童发展观;求同存异的父母教育观;顺其自然的父母期望观。教养特征为:独立且亲密的教育关系;公开或私密的教育空间;分工和合作的教养角色。  相似文献   

3.
为了响应国家政策,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生二孩,二孩的到来给家庭带来了欢笑,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例如,原本享受父母宠爱的大孩会觉得二孩的到来分走了父母的爱,由此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个别大孩甚至会厌恶或伤害二孩。对此,父母要耐心引导,主动与大孩沟通;客观公正地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此方能化解大孩的问题,引领家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649名幼儿进行问卷调查,深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胞关系的影响及父母对同胞冲突处理策略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二孩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以民主型为主,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同胞关系,父母对同胞冲突处理策略在父毋教养方式与同胞关系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建议伴随二孩政策推进,全面三孩政策实施,父母应坚持民主教养,为幼儿树立榜样,及时关注大孩的心理变化,树立正确处理同胞冲突的观念,采取以幼儿为中心的策略,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同胞冲突。  相似文献   

5.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关注一孩家庭与二孩家庭的家庭养育、儿童社会适应及影响机制对改善不同子女数量家庭中子女教养、促进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整群抽样,对6省市共2523个一孩家庭和3099个二孩家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一孩家庭的家庭适应性、积极教养显著好于二孩家庭,一孩家庭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显著低于二孩家庭儿童;(2)积极教养在家庭环境和儿童社会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3)一孩家庭中积极教养的中介作用显著高于二孩家庭,一孩家庭儿童更易受到积极教养中介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二胎时代下"老大"的心理困境是当前亟待关注的热点话题。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探寻二胎对一胎心理冲击的形成原因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视角。通过对一个二孩家庭的研究发现:微观系统中幼儿的气质、亲子依恋、父母婚姻质量、同胞关系,中间系统中父母与幼儿园教师的联系,外层系统中父母的工作情况,宏观系统中重男轻女的文化和时间系统中独特的幼儿期是"老大"心理困境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养育,发展"老大"的安全依恋;亲子沟通,消除"老大"的危机感;民主教养,培育"老大"的独立性;家园合作,优化"老大"的养育资源是预防和化解二胎对一胎心理冲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许多父母正筹划着孕育第二个孩子,可第一个孩子抗拒父母生二孩的新闻却层出不穷。对"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老大"的心理问题进行密切关注与深度思考具有必要性,"老大"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敏感多疑、焦虑不安、委屈埋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相信父母的爱永远存在;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平衡对孩子的爱,让孩子的内心更安全。  相似文献   

8.
幕后花絮     
正@ 父母必读二宝来了,新生活来了!在做这期二胎专题之前,我们先在网上发起了"二孩家庭的爱与怕"的调查问卷,两天之内收到了一千余个样本,体会到了这些二孩家庭的幸福与烦恼,也感受了二孩妈妈从身体到精神的疲惫。本来以为深度采访时会被感染不少负能量,但恰恰相反,每位受访者都因为有了二宝之后,蓄满力量,重新出发。例如华川在孕育二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个案法,通过访谈与非参与式观察探讨农村二胎家庭对大孩的教养期待与教育实践。研究发现:父母对大孩学业上有高期待,教育资源向其倾斜,但难以提供有效的实际支持,生活中对其严格要求但并没有给予其良好习惯养成训练;情感上偏向二孩,同胞关系协调差,导致大孩无所适从;家庭矛盾重重,养育者很少关注大孩的内心情感需求。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发现农村家庭三代同堂的复杂家庭结构、养育者们(祖辈和父辈)有限的文化水平、相对局限的视野,以及捉襟见肘的经济条件等共同构成了有缺憾的养育环境,这些使得对大孩“望子成龙”的期待仅止步为美好愿景,难以在现实中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调查了育龄家庭大孩对二孩的接纳度,了解到大孩从本质上并不讨厌二孩的到来.大孩出现的一系列反常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与大孩沟通太少,让大孩感觉失去爱.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长做好沟通,给大孩安全感,让大孩参与二孩的养育,给予大孩足够的陪伴.  相似文献   

11.
"全面二孩"政策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对有关人口政策做出的重大调整,这种人口变动趋势会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对学前教育造成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学龄前儿童数量、幼儿园资源配置、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论述"全面二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并提出监控人口变动趋势及做好应对措施,优化幼儿园资源配置及树立科学教养观念,让"大孩""二孩"共同成长等一系列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于2015年10月正式公布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至2020年初,二孩的出生率大幅增长。随着二孩家庭逐渐增加,家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二孩家庭中常常看到以下的场景:幼龄的老大在与老二争抢玩具、食物和父母的陪伴;又或老大对老二采取一些非亲和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还有些幼儿说出了“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不爱我了”等类似的话语。这让很多家长不禁反思:这种情况是否悖离了家庭生育二孩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孩子产生了这种想法?那么,对于二孩家庭的父母来说,在“同胞接纳”的问题上,如何有效地正确引导,达到让幼龄长子(女)更好地接纳自己的弟弟或妹妹?  相似文献   

13.
自二胎政策实施以来,改变了很多家庭的成员结构,可以说全面开放二胎政策不论是对家庭还是对国家发展而言都意义重大~([1])。随着家庭迎来新成员,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法也应当相应作出调整,以保障头生子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本文以全面二孩政策作为研究背景,从家长和头生子两个层面对家庭教育现状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进一步提出加强二孩家庭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新时期下二孩家庭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以349名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一孩的认知预期对同胞二孩出生期望的影响。结果发现,消极的认知预期显著负向预测独生子女对同胞二孩出生的期望;积极的认知预期显著正向预测独生子女对同胞二孩出生的期望;年龄越大的儿童越不希望父母生育二孩。最后从独生子女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亲子沟通和家庭教育生态三个方面提出教育建议以便提升儿童对同胞二孩出生的积极认知水平和期望。  相似文献   

15.
"全面二孩"政策是我国根据人口自身的发展规律、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情况、人口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情况作出的科学决策。文章针对"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父母的二孩生育意向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68.3%的家庭有二孩生育意向,父母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孩子抚养方式以及城乡分布等因素对父母的二孩生育意均向有显著影响,文章据此从社会与家庭层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了解"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二孩家庭儿童的发展差异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保障,亦是贯彻落实人口新政配套政策体系的重要诉求.本研究以3 818个二孩家庭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二孩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二胎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更高,社会能力显著高于头胎儿童,愤怒攻击、焦虑退缩显著低于头胎儿童;头胎...  相似文献   

17.
正生二胎的爸妈都会遇到教养的问题,在老师们眼里,非独子女的问题不比独生子女少。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任何教养方式都没有标准答案,不能照搬照抄,否则会适得其反。解决这些教养问题,关键是家长怎么理解两个孩子,如何理解爱。专家给的答案,与其说是答案,倒不如说是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开始全面实行"二孩政策"。从一孩家庭过渡到二孩家庭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会发生某些变化,家庭关系也会发生改变。如家庭由"2+1"模式转为"2+2"模式;家庭关系也因此变得复杂:在原来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基础上又增加了兄弟姐妹关系。([1])角色的变化起初可能会让父母感到不能应对,从而影响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会引发隔代抚养家庭对立违抗障碍儿童的家庭教养行为及造成的对立违抗症状表现.方法:应用访谈法对29名符合对立违抗障碍标准的独生儿童、儿童家长和儿童教师进行访谈.结果:从祖父母对儿童的教养行为、父母对儿童的教养行为、祖父母与父母间的教养行为、父母之间的教养行为这样一个家庭互动方式的角度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祖辈的溺爱,父辈的低父母参与度、过度严苛、简单、粗暴的教养策略,不良的亲子沟通,自身教养行为的不一致,不同养育者(祖辈与父辈、父母)间不一致是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引发儿童对立违抗障碍的家庭教养行为.结论:在对立违抗儿童的干预中,应加大父辈在儿童教养中的参与度,减少祖父母与父母异辈之间、父母之间的不一致教养行为,还应把祖辈纳入到干预体系中,并为家庭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养技能.  相似文献   

20.
探索家庭因素对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的影响,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和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对805名苏州地区流动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流动青少年感知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方面存在差异,母亲比父亲采用更多过度保护和关怀的教养方式,而父亲比母亲更多采用冷漠拒绝的教养方式。(2)父亲的"冷漠拒绝"和母亲的"过度保护"是影响流动青少年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和外化行为问题的重要诱发因素;母亲的"关怀"是流动青少年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和外化行为问题减少的重要预防因素。(3)家庭经济、父母学历和流动青少年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和外化行为问题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相比家庭经济因素和父母学历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对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具有更为突出的影响。其中,父亲冷漠拒绝和母亲过度保护是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母亲关怀是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减少的积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