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春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起点![编按]  相似文献   

2.
徐金星 《寻根》2004,(5):4-8
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区域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2002年10月,在郑州举办的"河洛文化与台湾"学术研讨会期间,朱绍侯先生、沙旭升先生都曾谈到,有开封禹王台所存康熙所题"功存河洛"匾额可以说明,所谓河洛地区,向东应包括郑州、开封在内.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理论同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具有中国传统化的某些特点。主要表现有:一、中国传统化中的民本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化为富民强国方略的重要内容。二、中国传统化中和谐均衡的思想对邓小平的思想方法有很大影响,在邓小平理论中表现为正确处理复杂矛盾、统筹把握全局形势的斗争艺术和政治才能。三、中国传统化中“厚德载物”的精神在邓小平身上表现为伟大人格和道德权威,使邓小平理论具有万众归心的凝聚力。四、邓小平善于从传统的世俗化中吸收众口相传的朴素真理,使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些深刻的哲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述,易于理解并深入人心。邓小平对历史遗产和化传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十分注意引导全党和人民群众清除封建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孕育生长起来的。我们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理论准备,而且还需要将其产生和演变融入到中国历史的深广背景中,努力做到思想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Strolling around temple fairs, enjoying New Year !Eve dinners and watching 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are the three routine activities that Beiiingers do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ion. And in particular, attending one of Beijing's many temple fair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will bring you a lot of fun outdoors.  相似文献   

6.
闲话千年龙     
公元2000年与中国传统纪年(阴历干支庚辰)的龙年喜相逢,迄今为止三个千年才仅仅一次,可谓是千载难逢。这对于我们以“龙的传人”自居的炎黄子孙来说,是何等的喜悦,是何等的欢喜欲狂。新千年到来之际,各种各样的庆典、盛会之气氛和场面难以言表。  相似文献   

7.
粟与粟文化     
高强 《华夏文化》2003,(4):15-17
《逸周书·佚文》在记述神农氏首创农耕时说 :“天雨粟 ,神农耕而种之”。无独有偶 ,《淮南子·本经训》描绘苍颉造字时的情景为“天雨粟 ,鬼夜哭”。农耕肇兴与文字诞生这两件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大事几乎都同粟有关 ,粟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粟 ,古代又称禾、谷、粱等 ,今天称谷子 ,脱壳后称小米。《本草纲目》说 :“古者以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 ,今天我们统称其为粟类作物。粟的野生形态是狗尾草 ,又称狐尾草、绿毛莠 ,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认为野生粟大约是在距今 12 0 0 0年左右时 ,被黄河流域的先民们驯化成功的。迄今为止 ,考古…  相似文献   

8.
行水     
行水,是魏晋南北朝翻译佛典时新创造的一个专名词。专用以翻译佛家在饮食、诵经等时候洗手漱口等事的一种公共行事。下举一些例证:  相似文献   

9.
On October 6,China Culture Year,a year-long significant cultural event,opened in Paris.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and French president Jacque Chirac extended their congratulations.In his congratulatory mesage,Huwrote,“Over the sweep of human history,Chinese and French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明火     
孙机 《中国文化》2014,(2):39-46
我国古代曾以阳燧将日光反射聚焦引燃艾绒而取火,因为此火“从天来”(《论衡·说日篇》),乃称之为“明火”。《周礼·秋官·司垣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斋、明烛,共明水。”郑玄注:“夫遂,阳遂也。  相似文献   

11.
敬畏与感恩     
感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但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于感恩的理解并不一样。中国古代的清明节就是通过祭扫陵墓来缅怀亲人,以培育民族感念逝者、感谢他人、感戴天地的感恩情怀,是一种富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感恩礼俗。感恩与敬畏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对敬畏的思考反映出传统感恩的内涵与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文化竞争: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国人寻求现代化的道路,始自近代“鸦片战争”英国人“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大门时,“戊戌变法”中,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唤醒沉睡的人们。“五四运动”的呼声更烈,提出中国的更新,应从文化上更新。国家之间的竞争,固然带有明显的文化色彩;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何尝不是如此。10年前,北京方庄开了一家“烧鹅仔”快餐店,该店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深受京城消费者青睐,以致其分店近百家,引得八方来客,首开中国快餐连锁业之先河。同时,其对面也开了一家“…  相似文献   

13.
张自中 《华夏文化》2003,(4):58-58,53
匾额 ,又称扁额、额、扁牍、牌额 ,简称为扁、匾或额。我国第一部字典 ,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匾额 :“扁 ,署也……署门户之文也。”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 ,以作居室的标记。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 ,均称匾额。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 ,也有石质雕刻的。不论木质或石质的 ,匾额一般为长方形 ,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 ,多为黑漆金字 ,醒目端庄。有的还配以楹联或艺术雕刻。匾额一向注重书法艺术或题额者的地位 ,以提高悬挂匾额场所的声誉。古代的贵族、高官、功臣、名士 ,往往以得到当时皇帝题赐的匾额来炫耀权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虎文化图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舒宪 《寻根》2010,(3):31-37
<正>所谓虎文化,指特定文化传统所形成的对虎的认识、信仰、观念、习俗等的总称。中国虎文化源远流长,国人对虎的认识,大体上经历过一个从崇拜、敬畏,到模仿、利用,再到规避和捕杀,再到珍惜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包括了广泛的内容:从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人际称谓到朝廷的典章制度、祭祀鬼神、宫殿陵墓的建造等等,都可以概括于“礼”的名下。  相似文献   

17.
伴随国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及其大型城市申办重大国际活动的积极性与功能率空前攀升。笔者曾在天安门广场目睹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万众欢腾的场面;近日赴沪参加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恰逢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上广大民众为荣获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欢庆的场面。会议期间,从浙江宋城集团代表言谈中得知,杭州亦获筹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信息……。联系近年来中国承办的一系列国际协会、世界组织的主题展览、重要大会的过程和效果,结合对北京奥运文化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认为有若干或全局性、或要素性的认识应引起重大国际活动主办者的…  相似文献   

18.
A 36-person delegation from the US President's Committee on the Arts and the Humanity paid an official visit to China from June 5 to 13 at the invit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Ministry. On June 10, the delegation attended a seminar o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chaired by Director Fan Di'an in th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相似文献   

19.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了国家的文明和富强,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同时对西方文化,也采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他的"三民主义"思想就是对儒家思想和西方一些先进的文化精华借鉴吸取改造而来的.了解这些,对我们更深刻、全面地学习孙中山的先进文化观念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Hami, located in the east gate of Xinjiang, was an unavoidable pass on the Silk Road if one trekked from inland China to the Western Region (presentday Xinjiang). Because of itsgeographic and strategic importance,every dynasty in history deployed heavy armed forces there. As a gateway from the inland to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