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期间,雾都重庆戏剧界的进步人士发起了“雾季戏剧公演”运动,以戏剧为斗争武器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雾季”戏剧运动对于促进中国戏剧之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郭沫若是活跃在这—运动的一颗耀眼明星。  相似文献   

2.
胡绍轩简介:“胡绍轩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坛著名作家、剧作家。1911年生于湖北大冶县,青少年时代即酷爱戏剧艺术。抗战军兴,即展纸挥毫写抗日戏剧参加斗争。后在武汉与友人合作创办“武汉文艺社”;主编《文艺》月刊和《文艺战线》旬刊;同时以其出色的戏剧创作蜚声文坛。  相似文献   

3.
方锡德 《中文自学指导》2010,(2):83-98,F0002
新发现的老舍、王冶秋等作家的书信、吴组缃的手稿和相关文献资料说明,1940年代发生于重庆文坛上的人名诗写作活动有一个发展过程,并在1941年4月达到高潮。这一诗歌写作活动是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特殊历史境遇中,现代作家吁求团结抗战的一次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也是作家文学交游中的一次才华展示。现代作家人名诗的写作,使得近体诗中的这种特殊诗体,在中华民族抗战的时代,生发出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阅读要点] 1、明确单元特点我国古代没有话剧,均为戏曲。由“五四”时期发展起来的现代和当代戏剧,其主体为话剧。话剧发展到三四十年代已达到高潮,出现了像《雷雨》这样的佳作。新中国成立后,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更是赢得了戏剧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又有话剧《茶馆》、《关汉卿》等优秀作品问世。外国戏剧源远流长。最早兴起的是古希腊戏剧,至文艺复兴以及19世纪,欧洲戏剧创作先后出现过高潮,产生了世界级的大师,如莎士比亚、易卜生等。外国戏剧对中国话剧的诞生、发展,都曾起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尔德的《莎乐美》在“五四”时期被竞相译介,其主人公任情而执著的精神,独特的生死观和作品装饰性风格曾为田汉,向培良,郭沫若等许多作家所认同,并对他们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莎乐美》的反判精神契合了“五四”时代和文学发展的需要。当然在这种影响中,也产生了诸多变异。这些经验值得今天的戏剧艺术建设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6.
意象在诗歌领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是意义”“和形象”的组合体,是事物的视觉形象和人的主观色彩交融后的产物。作为战地通讯的《蜡烛》能把诗歌意象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显然熟谙诗歌意象的妙用。其实西蒙诺夫本来就是一个诗人,1934年发表第一首诗作,后发表过《友与敌》等诗集。正是作者诗人般的敏锐,才捕捉了形象鲜明的意象——炮火、黑围巾和蜡烛。一、炮火“炮火”是本文的主要意象之一,全文出现了十几处有关“炮火”的描写“。炮火”不仅具有丰富的视觉效应,还充满了强烈的听觉冲击。作品在“苏军偷袭”和“南斯拉夫老妇不…  相似文献   

7.
《今日教育》2007,(10S):18-19
“在重庆,向基础教育领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一直孤独前行。”说这句话的人是重庆南开中学《儒家伦理》选修课的开课人杨清老师。在推广“国学”的路上,他已经摸索了三年。8月20日下午,记者在重庆南开中学校园采访了杨清。[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重庆作为陪都,作家云集,文学活动盛况空前,抗战胜利后,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外地作家仍在此驻足来去。《屈原》《清明前后》、《寒夜》、《四世同堂》等现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都与重庆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现代文学史,不可忽略重庆的特殊地位;研究重庆文学史,应该注意抗战前后的绚丽景观。研究抗战前后的重庆文学,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陪都的政治背景对文学的影响抗战期间国共合作,当局对文坛的控制时紧时松,过紧则有违抗战国策,放松则唯恐权桶旁落。茅盾等政治色彩较浓的作家几番出人重庆,《屈原》等…  相似文献   

9.
重庆抗战文学作为中围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大量优秀的文艺报刊为依托而产生广泛影响的。抗战期间重庆有报纸70家左右,其中抗战前就在本地坚持出报的报社只有3家。重庆《新蜀报》于1921年创刊以来,以内容丰富、言论进步、编排新颖、印刷精美而蜚声文坛;其文艺副刊《蜀道》跨度时问长、影响大、特征明显,成为推动重庆抗战文学进程的主力军。《蜀道》诞生于重庆本土,离不开重庆本土文化的影响:但对抗战文艺理论问题的积极探讨,抗战文艺专刊专页的蓬勃兴办,抗战文化名人的踊跃投稿以及《蜀道》和文协保持的密切关系,使得《蜀道》成为全罔性的文艺副刊而显现出“全国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罗娟 《现代语文》2007,(4):118-118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韵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在抗战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为落后封闭的重庆文学提供 了时代、政治、民族和文学艺术一体化、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本文从重庆独特的地域环境、民风、民俗的角度去 分析整个抗战文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2.
抗战是一个需要永远解说的话题。除了“百年雪耻”背景上的民族感情之外,我觉得,在今天和未来更值得思考的应当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遭遇,究竟给了我们中国的文化什么东西?或者站在重庆这样的一个特定地域中,应该思考,它究竟给了我们重庆的文化发展以什么?抗战不仅仅是屈辱的记  相似文献   

13.
张继升 《山东教育》2005,(29):43-44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戏剧流派,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流派最初被人称为“反戏剧派”或“先锋戏剧派”,到了60年代初,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根据该派所呈现的艺术特点而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正式将其定名为“荒诞派戏剧”。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使人们对一贯尊崇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社会灾难的深重,给人们的精神世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彻底撕去了人世间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得以洞见那些曾在这…  相似文献   

14.
一、借剧的形式写的诗痖弦不仅是中国现代诗坛上最具戏剧性的诗人 ,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戏剧诗人。闻一多先生曾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道 :“在一个小说戏剧的时代 ,诗得尽量采取小说戏剧的态度 ,利用小说戏剧的技巧 ,才能获得广大的读众。这样做法并不是不可能的。”他的话在痖弦身上得到了应证。并且 ,痖弦的诗绝非“不像诗 ,而像小说戏剧”或“多像点小说戏剧 ,少像点诗” ,[1] 而是以一种惊人的凝缩和如歌的音乐特质把“小说戏剧”浓缩、熔化为真正的抒情诗。余光中在《左手的缪斯》中认为痖弦回应的是T·S·艾略特 ,他道 :“症弦…  相似文献   

15.
汤金梅 《高中生》2011,(6):12-13
《雅舍》是梁实秋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梁实秋随之迁至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夫妇在主湾山腰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他入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结集成《雅舍小品》出版。《雅舍》是《雅舍小品》一书的首篇。  相似文献   

16.
这篇“杂忆”,与茅盾二三十年代的散文相比较,显示出不同的特色。 林非先生认为:“努力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生活,这确实是茅盾散文的一个重大特点。”林先生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这篇“杂忆”,按照作者原来的意图,也是要在新疆风土人情的介绍中,表现新疆的时代和生活。作者的“附记”说明了这一点。他说:“我以为盛世才的欺诈行为对后方(指那时的重庆、成都、昆明等地)青年知识分子所起的欺骗作用(特别是因为两年前杜重  相似文献   

17.
《挂枝儿》的由来及成书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挂枝儿”又名“打枣竿” ,这一点王骥德在《曲律》卷四《杂论》已明确说过 :“小曲 [挂枝儿 ]即 [打枣竿 ]。”现代学者都倾向于“挂枝儿”与“打枣竿”同调异名的说法。如 ,赵景深在 30年代就已断定 :“《挂枝儿》……与《打枣竿》实是一物的两名。”[1 ]关德栋在《挂枝儿序》中说 :“‘打枣竿’和‘挂枝儿’等曲调名 ,实是一种基本曲调的异名。”[2 ]他们的依据都是王骥德“挂枝儿即打枣竿”的明确断语。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如 ,沈德符说 :比年以来 ,又有 [打枣干 ]、 [挂技儿 ]二曲 ,其腔调约略相似 ,则不问南北 ,不问男女 ,不问…  相似文献   

18.
抗战期间,台静农以不同的笔名发表不少小说和杂文,在国统区文艺界曾有一定的影响。他的《大时代的小故事》,先后被香港大时代出版社、重庆文摘出版社出版的文艺丛书,选为短篇小说集的集名(另收入《电报》一篇)。过去对台静农文学创作的研究,多是限于他二十年代创作出版的《地之子》、《建塔者》,至于他在抗战时期的创作,几乎无人提及,这对一个作家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这里仅就台静农抗战期间的小说创作,略作评价。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首届“天仁杯”中学英语文艺调演于2001年12月29日下午在重庆外国语学校大礼堂隆重举行。这次文艺调演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重庆外国语学校承办。《英语辅导报》作为冠名单位赞助了这次调演。重庆市十五所中学的17个节目参加了这次文艺调演。其中,重庆外国语学校的戏剧《傲慢与偏见》、《小妇人》,育才中学的小品《爱情故事》荣获一等奖;巴县中学的戏剧《灰姑娘》、歌舞剧《哎哟,妈妈》,重庆第二外语学校的短剧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办的桂林版《扫荡报》,发表了大量为抗战救亡服务的有关歌曲、诗歌、戏剧、漫画等方面的文论,宣传进步和团结,使得桂林抗战文艺在中国的抗战宣传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用“中国化”话语简明地分析了桂林版《扫荡报》抗战文艺的立场和态度,对该报“化字格”分3个层次进行归纳,对每个层次分别就“谁来化、化什么、怎么化”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