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究明經術 對馬一浮先生的研究,目前實仍處於泛說階段,論者大抵僅能就大方向論其學術匡廓與規模,說明其性質,對於內部問題還較少探究.最明顯的,是其經學. 大家都知道馬一浮學宗六藝、以六藝攝一切學術,可是說來說去不過介紹馬一浮先生此一態度而已,對於他的六藝之學具體內容如何,其實論析甚少.馬先生在辦復性書院時,曾以“講明經術,注重義理,欲使學者知類通達,深造自得,養成剛大貞固之才”為宗旨.開講日亦明以“經術義理”之學示諸生,可見其六藝學,具體說也可稱爲經術義理之學.  相似文献   

2.
P.51.2認識如何可能只能由人類如何可能來解答"人是思維(或有理性)的動物"和"人是制造工具的動物"是關於人的兩個最有名的定義,其實,秘密却在於二者的統一.歷史具體地分析"實踐"這一基本範疇,正是揭開這個秘密從而理解人的本質的關鍵.[人的哲學,人的本質、語言、符號……,是現代資産階級、修正主義哲學的時髦課題,但除了階級調和、煩瑣哲學以及核恐怖之類而外,等等,理論還達不到百年前費爾巴哈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多年來,我雖曾寫過不少篇有關詞與詞學方面的論文,但却大都是以男性之作品為主,而未曾寫過任何一篇有關女性詞人的論述.一年前應香港城市大學之邀前往講學,曾做過一次題為<從雙重性別與雙重語境談早期詞之美感特質之形成>的講演.  相似文献   

4.
王靜安先生《人間詞話》以境界說為宗。先生自言,其說與嚴滄浪(羽)所謂興趣、王阮亭(士禛)所謂神韵相通,衹是一僅“道其面目”,一則“探其本”而已。(見《詞話》第九則。又《詞話刪稿》第十三則云:“言氣質,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①然而近時論者,多有視境界說為西方理論影響下的產物者;劉若愚即曾說:“王國維受叔本華、尼采諸  相似文献   

5.
正一前言:儒與齋戒我們如要論儒家工夫論的源頭,不能不牽連到儒家的起源問題。追溯先秦諸子的源頭,尤其追溯儒家之源,曾是民國學術的熱門議題。先是章太炎曾撰有《原儒》一文,~1文中提及"儒"有廣狹不同的三種說法:"達"、"類"、"私"之名。"達名"之"達"意指通達。儒者,術士之稱也,其含攝最廣。"類名"之儒意指懂六藝之學,以爲鄕幫楨幹之人。"私名"則意指儒家一詞的專門名稱,"儒"爲九流十家中的一家。  相似文献   

6.
明末士大夫之營園 寫明末文人故事,幾乎不能不寫其時的名園,因為許多故事本以大小園林為數演之所,也賴有這一種特殊的背景而展開.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就寫到了陸氏南園、杞園、三老園、不系園等.  相似文献   

7.
繪畫“六法”為我國古代重要的藝術理論,自來論者甚多,目光大多集中於首法“氣韻生動”。本文作者指出,“氣韻生動”無疑為“六法”之靈魂,但其他五法亦有相對的重要性。“傳移模寫“雖居“六法”之末,亦不容忽視。作者認為:(一)依據史實,“传移模寫”作為一件藝術事業,歷代均十分重视,(二)“傳移模寫”之方法与觀念,實隨繪畫創作之發展而衍變。繪畫由工筆發展為“意笔”,“傳移模寫”亦由“工整的臨摹”衍變為“寫意的臨摹”,而後者實質上是一種对於原作的“譯解”,甚至近乎音樂中之“演奏”。此種衍變,體現着我國繪畫發展趨於深化,同時亦隱伏着停滯不前的危機。文中略述西方繪畫中有關臨摹的情况,以作參證比较。  相似文献   

8.
自二千五百年前的軸心時代開始,以迄十七世紀爲止,人類社會的結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大文明的傳統宗教所陶鑄,但自十八世紀開始形成的現代社會,則深受現代科學所陸續發現的自然規律以及由是衍生的嶄新技術所塑造,人類生活與觀念,因而出現翻天覆地鉅變.表面上,無論從實質内涵抑或人生取向看來,宗教與科學都好像是南轅北轍,漠不相干,甚至勢同水火,積不兼容.其實,就起源於印度的佛教而言,這是個誤解:它不但與西方科學有很深歷史淵源,而且在根本觀念上,與現代科學也不無相通之處.  相似文献   

9.
范曾 《中国文化》2006,(1):1-14
由周成王時青銅器之“宅玆中或”(《何尊銘文解釋》)銘文,知“中國”一詞最晚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已然出現,末是國家之名稱,居於中而別於四夷而已。彼時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周朝,對周邊的民族,一般取鄙夷下屑的視角,往往取名下恭,若獫狁、鬼方等等。從那時起,周已是名符其實的國家,而周  相似文献   

10.
说“熊经”     
《莊子·刻意》中說到: 吹(口句)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道(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其中“熊經”即是一種健身方法,郭慶藩《集釋》引司馬彪注云:“若熊之攀樹而引氣也”,而成玄英注亦云:“如熊攀樹而自懸”,看來乃是模倣熊的動作而創造的類似今日體操的健身方式。  相似文献   

11.
古典目錄之學,昉自漢季劉向、劉歆父子.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劉向受命整理國家藏書,成<别錄>若干篇,為提要目錄之始;向卒,子劉歆繼承其業,成<七略>一書,為圖書分類目錄之祖,較歐西<萬象圖書分類法>早千餘年.<漢書·藝文志>曾簡記其缘由稱: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16,(5)
正粥名这里的粥名,是指古代对"粥"最早的、不同的叫法,不包括后世粥的制作品类(如药粥、八宝粥)。根据古代文献,粥的不同叫法约有如下几种:粥:古字本作"鬻",这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鬻"字段玉裁注云:"会意,之六切。一音余六切,是以卖鬻字作此,卖之假借也……鬻作粥者,俗字也。""鬻"字下半部的"鬲(lì)",是陶制或青铜的三足蒸  相似文献   

13.
過去一般認為二十世紀以前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但在民間傳說和文獻記載中部說苗族曾經有過文字。歷史上消亡了的苗文已經很難考證,但是我們在湘西確實見到類似廣西方塊壯文和越南喃字的苗文。儘管它們流傳的時間不很長,範圍也有限,但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着的文字現象,我們認為很有必要對之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4.
學人寄語     
正文明的記錄和傳播介質日益轉向移動互聯,萬物相互聯接的思想時見發明倡導,而互聯網上仍充斥着戾氣、仇恨和鬥爭。文化認同成為一個重要的命題,雖然前賢多有論述文化高於種族,而遵循何種文化模式以生仍困擾着當代的人類。我漢語世界一度以"體""用"判斷世界的關係,今天的漢語人仍多以體用看待古今、中外、雅俗、新舊,很少人省察此一思維與網絡時代、英特納雄耐爾極為扞格。迄今為止的全部互聯網資訊乃至仍在增富的網絡世界,都建立在0和1的進位組合之上。所有的"上帝"、創造網絡世界的編  相似文献   

15.
如果我們能較少遇到責難地將明清間實學的實質界定為由內聖轉向外王,(即從袖手談心性、體道達聖轉向更多地追求外在的事功),並將這一時期中國“早期啟蒙思潮”置於與這種實學相輔相成的關係中進行攷察,那麼我們可以認為:這種思想領域裏的自覺轉型既是士大夫從內部對傳統文化予以審視批判的結果,也得力於外在的契機之助促其成長。被視作明清間早期啟蒙思潮之先驅的徐光啟等人正是在與初次輸入的西方文化的接觸中,  相似文献   

16.
《無極變化》系浙江美術學院舒傳曦教授創作的,由三十二幅畫組成的可任意組合的大型水墨系列,1989年曾展出於西德漢堡和克利菲爾,現在該系列仍在繼續創作之中。 據說,司馬相如的友人盛長通曾問他作賦之道,相如答曰:“合纂組以成文,列錦綉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此作賦之迹也。賦家之心,苞括  相似文献   

17.
邢益海 《中国文化》2023,(1):261-268
方以智因粤案而卒,關於粤案的性質和方以智的死因,學術界聚訟不已。本文通過檢討有關方以智粤案和死因的三類文獻證據,特别是依據黄雲師《方文忠公行狀》和金堡(澹歸)《與公絢兄》的尺牘,提出:粤案的性質係謀逆,方以智受株連;文字惹奇禍、仇人告發説均不可信。方以智的死因,自沉説雖無白紙黑字,却合乎情理和邏1;病卒説看似有據,却是疑點重重。  相似文献   

18.
馬祖道一及其門下所創建的“洪州宗”是中唐大曆、貞元、元和間最重要的南宗禪門派,馬祖一系的禪思想是慧能、神會之後最重要的南宗禪思想,馬祖禪在中唐取代荷澤禪成為南宗禪的主流,是禪思想史上的大變局,至此,中國禪才徹底擺脫了印度禪的籠罩,奠定了中國禪“自然適意”的基調,可是,歷來研究者對此都没有足够的認識。本文上篇《中唐南宗禪史實考辯》以大量资料對馬祖、石頭兩系的關係、馬祖門下衆弟子的禪史意義與地位、马祖禪與荷澤禪在中唐的矛盾等問题進行了考證,指出石頭一系在中唐前期並未開宗立派而是與馬祖一系共屬一派,後世燈錄所謂“兩系五家”之說多系宗派門户自尋祖系的偽造,馬祖門下以智藏、懷暉、惟寬最為重要,後世燈錄以百丈懷海為首只是由於他們弟子後世大盛而造的自尊門户之说,中唐前期北宗、牛頭、荷澤、洪州雖四支鼎立,但南宗正脈只有荷澤、洪州兩家,而荷澤、洪州兩家則在互相排斥中一衰一盛,終由洪州一系充當了曹溪正宗。本文下篇《從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則从禪思想史角度考察了慧能、神會以來南宗禪思想的變遷,指出“即心即佛”這一簡約化的命题是南宗禪共有的思想命题,它關涉到禪宗佛性論、修習途徑、終極境界各方面,但是由於慧能、神會時代《楞伽》思想與《般若》思想的(扌羼)雜,“即心即佛”的内在理路存在着重大闕失,直到馬祖道一及其門下,才以般若之“空”與老莊之“無”為基礎克服了它的缺陷,而“即心即佛”的命题也隨之讓位於“非心非佛”,禪思想史因而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變化在中唐乃至整個文化史上都有重要的影響。  相似文献   

19.
《王制箋》是晚清今文家通過升格《王制》以改良政治的思潮之產物,其創作目的、背景、體例、深意都值得探究。皮錫瑞在戊戌變法失敗,今文學托古改制的思想受到西學劇烈衝擊的關口,接續廖平、康有爲的《王制》研究,旨在鞏固今文學"改制"的理論基礎,重新爲傳統學術建立起嚴整體系。因此,皮錫瑞一反廖、康等人的天馬行空,試圖回歸經文文本,通過细致的考據、詳實的論證,從字裹行間發掘、落實素王大意。這使得其《王制》研究,呈現出與其他學者相異的面貌。他一方面採用被廖康斥爲"混淆今古"的鄴玄之《王制》注解,接續傳統注疏的名物、禮制考證,以避免空疏之弊;另一方面却以今文學立場轉换鄭注的解讀側重,扭轉鄭玄之《周禮》正統論,强調《王制》的地位及其素王改制之性質。皮锡瑞的《王制箋》渗透了其晚年"重學尊經"的现實關懷,同時體现出深厚的功力和學養,有獨特的理論價值。  相似文献   

20.
據筆者管見,中國現代詩詞以馬一浮、陳寅恪、沈祖棻三大家為成就最高.本文擬略述中國現代詩詞的若干特點,和馬一浮、陳寅恪,沈祖棻詩詞的杰出成就.包括四部分:一,現代詩詞的幾個基本特點.二,現代詩詞的藝術新變.三,馬一浮、陳寅恪、沈祖棻詩詞代表作舉例.本文旨在說明,舊體詩詞可以反映現代生活和情感,詩詞之境界與詩人的性情、學養、心靈境界息息相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