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备受百姓青睐的食品是绿色食品,因为它们无污染、益健康。绿色食品是相对于非绿色即有污染的食品而言的。其实。精神产品也有绿色和非绿色之别。那些对人的精神无污染、对人的心灵有滋润作用、歌颂真善美而鞭挞假恶丑的作品,应该算是绿色作品或章。读罢于冠深同志的《苔痕上阶》。觉得这是一本汇集了“绿色章”的书。我把这个意思告诉作时。他说:“不能那么讲,至多可以说,我把写‘绿色章’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梁启超等人倡导的“新小说”之风兴起,当时,许多小说作家纷纷响应,他们以“鼓吹武德、提振侠风”为己任,“以侠客为主义”,主张小说要“演任侠好义,忠群爱国之旨”,在他们所办的小说杂志中,“其中各册,皆以侠客为主”,于是,武侠小说的热潮便涌现了出来. 于是,黄世仲以禹山世次郎的笔名写了民国时期初期的武侠小说《洪秀全演义》.章太炎在为《洪秀全演义》写的序言中说:“国家种族之事,闻者愈多,则兴起者愈广”,他呼吁:“洪王朽矣,亦思复有洪王作也!”黄摩西则极力赞扬《水浒传》中的武侠精神,他说“(施)耐庵痛心疾首于数千年之专制政府,而又不敢斥言之,乃借宋、元以来相传一百有八人之遗事,而一消其块垒”.  相似文献   

3.
原君     
【原文】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②,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③,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④;此其入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⑤.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⑥.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⑦;入而又  相似文献   

4.
予观弃于友人所①。一客数败②。嗤其失算③,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乎;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报甚④,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弃者,终日默坐而已。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⑤,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弃之优劣,有定也。一著之失⑥,人皆见之;虽护短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弃者之不若已⑦! ①予,我。弈(Y(?))下棋,这里指围棋。所,指友人家。②数(shu(?)),屡次、多次。③嗤其失算,讥笑他不会算计。④赧(n(?)n),羞愧得脸发红。⑤度(du(?)),分析、推测。⑥著,“着”的本字,此处读为(zh(?)o),指下棋落子。⑦曾观弈者之不若已,这句意思是连看棋的人也还比不上呢。  相似文献   

5.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唯物辩证法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当你受聘担任刊物的通讯员后,你便在给刊物写稿子的实践中逐步产生了通讯员意识,当然这种意识有自发和自觉之别、浅层次和深层次之分,由此又反作用于通讯员的工作。一般来说,通讯员意识的强弱对通讯员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绘景一法     
写新闻也常离不开写景。关于写景清朝人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种绘景方法,前朝人早已用之,只是没有总括出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十六个字,虽然点明了季节,并无一字直写春光,而是由草而花,由花而莺,从几个侧面来描绘。如果直  相似文献   

7.
别再让作者“讨”稿酬楼宇然记得10年前笔者在经济参考报上看到一篇题为《累着写稿子,跪着讨稿酬》的文章,说的事情在标题已和盘托出。这种感受笔者也常有。去年一年,我这个通讯员在“老有所为”的驱使下,在各报刊发表稿件达380篇之多,自觉爬格子是一件挺快乐的...  相似文献   

8.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新闻 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是新闻界一项长 期的任务。精神是内化的产物,职业道 德只有通过内化,才能变成新闻从业人 员的一种自觉行动,上升为一种精神。 因此,加强对内化的研究与探讨,对于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 道德内化升华为精神 人是不能没有精神的。作为一个行 业,特别是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特殊 行业,新闻也自然有它的职业精神。 人不仅具有肉体生命,而且还具有 精神生命。人的生命是肉体生命与精神 生命的辩证统一。精神指人的内心世界 现象,是人的思想素质、意志毅力、道德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的说法.因此,"拿笔杆"写文章被不少人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政事之先务". 作家老舍先生曾对人说,他有的写,没的写,每天至少要写五百字. 科研人员也要多写,多写是通往真理殿堂的不二法门,是理论武装、知识积累的需要. 党政领导干部也需要拿起笔杆.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考镜源流”义例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嘉时代的学者章学诚著《文史通义》,开篇即云:“六经皆史也。”此说后屡为五四学人所征引,以支持其“非经”之业。胡适说:“此语百馀年来,虽偶有人崇奉,而实无人深懂其所涵之意义……其实先生的本意只是说‘一切著作,都是史料’。”“史料”云者,非同于“史实”。五四学人先降经为史,继而以“疑古”之科学精神非史为“伪史”,遂使经史俱亡,其“祸几于秦皇焚书矣”(章太炎语)。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小试     
《图书馆》1981,(3)
下面是人们常引有关分类的古文,请你为其标点断句并翻译成白话文。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荀子·正名》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联系引而申之以究万物——《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2.
人与动物的关系在经历共生阶段、狩猎阶段、驯化阶段、养殖阶段后,已经进入更高一级的救助阶段。以往我写的动物小说,多以“动物世界反观人类”为核心理念,而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下,我想,动物小说的创作理念也可以进一步升华为“人类与动物相互关照”。我写《野生动物救助站》,正是想传达人类在救助动物过程中的积极理念,展现人类和动物休戚相关、共生共赢的生存大局。  相似文献   

13.
黄生借书说袁牧黄生允修借书。随国主人接以书而告之日: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手?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41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做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庆藏焉,曰:“始俟异口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准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体去书来,落落大满,素好友丝时蒙卷轴。然后…  相似文献   

14.
杂文喜忧录     
近年来,各种级别的杂文征文活动似乎热闹非凡。一些不写杂文的文友,羡慕之余,也有染指杂坛之意愿。而局中人对此则是喜忧参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就是感触较深的一个。喜者,姑且不论杂文征文活动于实际社会效果如何,单是冲这表面的轰轰烈烈,也足令圈内人欢欣鼓舞,圈外人刮目相看的。鉴此,且作自我陶醉罢,尔后再反作用于杂坛,促其欣欣向荣。  相似文献   

15.
杂文喜忧录     
近年来,各种级别的杂文征文活动似乎热闹非凡。一些不写杂文的文友,羡慕之余,也有染指杂坛之意愿。而局中人对此则是喜忧参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就是感触较深的一个.喜者,姑且不论杂文征文活动于实际社会效果如何,单是冲这表面的轰轰烈烈,也足令圈内人欢欣鼓舞,圈外人刮目相看的.鉴此,且作自我陶醉罢,尔后再反作用于杂坛,促其欣欣向  相似文献   

16.
一《上海之死》淡雅的扉页上写着:“献给父亲,相见时难别亦难。”虹影说,父亲现在在另一个世界了,这本书是与父亲的对话,先者已逝,这时才倍感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伤。故事中,于堇最爱也是最尊敬的人就是父亲,父女俩相濡以沫的深情中深藏着虹影对自己养父的思念与祭奠。  相似文献   

17.
版权何以需要保护?人类之生存,恒以人温饱的满足为前提,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候只有土地、房产等直接满足人类温饱需求之物才受到法律的保护。但人为万物之灵,天赋有善感的心灵,灵魂之情思及反省之能力。而人类精神生活的满足,使人更为其人,一段文、一轴画、一幅字,或为自娱,或为悦人,元不可使人精神愉悦,牵引起内心的感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人有话就想说,说而不足就要写,写短文而不足达意就义想写一本书.这大约是做文人的规律.文人中又另有一类,名日记者,他之所说、所写的与别类文人不同.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的说法。因此,"拿笔杆"写文章被不少人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政事之先务"。作家老舍先生曾对人说,他有的写,没的写,每天至少要写五百字。科研人员也要多写,多写是通往真理殿堂的不二法门,是理论武装、知识积累的需要。党政领导干部也需要拿起笔杆。领导干部对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负有管理之责,发挥着"领"和"导"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干部的写、学、思,体现着领导干部的综合素  相似文献   

20.
梁衡 《传媒》2001,(2):10-11
人有话就想说,说而不足就要写,写短文而不足达意就又想写一本书。这大约是做文人的规律。文人中又另有一类名日记者。他之所说、所想写的与别类文人不同。很少花前月下之吟叹,亦少理论逻辑之推断。他只客观捧献事实,并且必是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之事。他孜孜以求,矢志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