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析《宠儿》中丹荚的“创造性自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群星灿烂的美国黑人文坛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她的《宠儿》更被认为是在人物心里描写和刻画方面的一部惊世之作,残酷而有力,震撼而战栗。本文试以精神分析学中的相关理论,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黑人女孩丹芙的人格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宠儿》这部旷世闻名的著作中,莫里森高超地运用陌生化的多维叙述视角,深刻描述了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其中宠儿作为主要的角色,更是被赋予鲜明的陌生化色彩。作为被叙述者,对宠儿的描述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她的身份迷雾重重;作为叙述者,宠儿以一个鬼魂的存在形式的叙述呈碎片状,有强烈的陌生距离感。正是这样陌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全新的经历感受,才得以让读者在震惊之后,多维地深度地解读文本后深刻人性、社会和民族等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毅 《海外英语》2011,(9):31-33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借用多种叙事方式,为读者呈现奴隶制语境下奴隶们的生存状态。塞斯一家三代女人各自的悲剧式的生活经历揭示了黑人妇女在种族主义压迫之下的心理异化以及艰难出路。借奴隶叙事,作家为读者呈现了黑人妇女非凡的力量与艰难的自我成长。在历史中定格的苦难,已然成为美国黑人、白人记忆的阴霾。作家不是为写苦难而写苦难,作家希望由苦难凝结并撕裂的历史能够借《宠儿》完成重构,并获得与未来的桥接,艰难的自我成长因此有了涅槃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秀梅 《培训与研究》2009,26(5):17-18,34
托妮·莫里森是现当代美国最著名的非洲裔女作家之一,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多评论家认为《宠儿)是其代表作品,并从不同的角度评析了该小说,但是很少有人运用存在主义思想评析它。本文将主要运用让·保罗·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以及自由选择的思想分析女主人公——塞丝。通过探讨其在荒谬的世界中的行为及其后果,本文认为塞丝通过自由选择寻找到了自己的主体性——她.是一个自我定义的母亲,而她也变得越来越成熟了。  相似文献   

5.
高艳 《考试周刊》2010,(26):35-36
小说《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它生动再现了奴隶制下黑人遭受鞭打、性侵犯等非人道主义对待,尽管奴隶制已被废除了,但他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从过去的伤痛中解脱出来。本文通过对黑人女性赛丝和丹芙这对母女俩如何寻求新生的过程进行分析,说明社会制度只是一个人获得新生的基本因素,除此之外,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教育背景、自己的努力和其他人的帮助对一个人的自立和新生也有很大帮助。一个人的新生不是形式上的自由、人生的解放,而是心里真正的解脱和释放。  相似文献   

6.
赖特的《土生子》和莫里森的《宠儿》,都是以"杀人"为核心事件,贯穿整个故事.本文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的杀人事件,揭示了在白人占统治下的环境,黑人为了求生存而扭曲的人性,这不仅导致了黑人的悲剧,也是白人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讲,"杀人"本身也反映了黑人反抗白人斗争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黑人在一步步走向觉醒.  相似文献   

7.
塞丝,一个在白人机制欺压下生活的黑人奴隶、妻子、母亲,拥有多重身份让她失去了自我,也让她以一种畸形的方式表达她作为一名母亲的爱:在奴隶制度下,一个母亲向自己的孩子展现母爱的最佳方式,就是杀死他们,以保护他们,使其免遭奴役。然而就是这样,塞丝也没有完全摆脱奴隶制的阴影,一直深受精神上的折磨。这种折磨导致了她在发生杀婴事件的18年后完全迷失了自我,幻想出了18年后宠儿魂归的种种事件。她对宠儿的爱是深厚的,但却也是畸形的。这份沉重的爱最终使塞丝患上了严重的人格分裂症,18年后回归的宠儿其实就是塞丝自己。与"宠儿"相处的过程其实就是塞丝在与另一个自己作斗争。最终塞丝在整个黑人社区及白人的帮助下,直面过去,重新审视过去,获得了精神上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8.
张宇 《文教资料》2012,(11):14-15
托妮·莫里森作为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为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名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努力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化,她的作品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黑人女性在她的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她迄今为止的七部作品都是以黑人女性作为主人公,并通过她们表达出长久以来被忽略的黑人女性的心声。她在作品中把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宠儿》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可体现文学作品主题的陌生化。对于传统的主题如果有颠覆性、陌生性的描写,将进一步加深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陌生化的扭曲与变形,人们在被注入全新体验后,必定会在震惊之余深深探寻陌生主题后的深刻意义。在《宠儿》中,莫里森用陌生的视角叙述了奴隶制下黑人母亲们的母爱被粉碎、扭曲、践踏的残酷现实。塞斯的母亲、贝比.萨格斯和塞斯三人的母爱体现了奴隶制下黑人母亲母爱的特殊性。这种另类的扭曲的母爱反映了黑人奴隶女性的内心世界,深刻揭示了奴隶制的残酷性。  相似文献   

10.
11.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以非凡的勇气和深邃的探索,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掀起了一次黑人文学的高潮。通过分析她的长篇小说《宠儿》中塞丝母亲的身体标记、塞丝后背上树的“意象”以及宠儿脖子上的伤痕,可以了解小说中“身体”政治的内涵和这些描写所体现的权威建构。  相似文献   

12.
拼贴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性写作手法,是后现代主义作家解构传统意义,颠覆传统文学模式的有力武器。在莫里森的《宠儿》中,拼贴手法与传统文学形式和语言产生了碰撞,并最终获得了一种完美的结合。文章着重从片断的文本体现到这些碎片所体现出的内在联系入手,由表及里地向读者展示拼贴的特殊魅力。  相似文献   

13.
14.
葛灵知 《海外英语》2011,(10):257-258
《仁慈》是著名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九部作品,它与《宠儿》有着明显的互文关系。该文试图借用朱莉雅·克里丝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来分析这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通过剖析小说的情节与角色构建、主题意象以及其运用的写作手法,探讨这种互文手法对于理解小说主题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宠儿》中的时间是一个多层面的框架式结构。它主要由两个大的层面———现在和过去组成,两个大的层面又被纷繁复杂的事件切割成许多小的层面。这些时间层面无序出现、相互交错、随意搭配,不仅使现在和过去变得支离破碎,而且使叙事变得扑朔迷离、错综复杂。这种时间运用手法有效地烘托了主题,并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色调。  相似文献   

16.
母亲杀婴自古以来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社会根源。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站在黑人女作家的立场上,从小说独特的杀婴母题出发,使其小说《宠儿》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性,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对传统杀婴母题小说艺术的继承和重构。  相似文献   

17.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代表作《爱娃》中成功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通过人鬼交融、多重视角、时序跳跃、神话原型、溶在土义等艺术手段,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拓展了小说主题的文学意义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娇女》关注的中心不是历史场景再现,而是奴隶制带给人们心灵的伤害和自我的迷失。莫里森以充满生机和诗意的文学叙述,不仅指出了历史造成的自我分裂的现实,而且提供了分裂自我重新整合的方案:借助记忆的疗救功能和社区的抚育力量。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美国黑人女作家的文本《宠儿》,通过分析主人公丹芙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成长,说明女性主体在自我寻找过程中他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者作为人本身的生活参照和自我评价标准,其意义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莫里森通过《宠儿》这部复调式的小说,向我们揭示了在奴隶制语境中,奴隶们被强奸的历史和记忆带给他们“无法言说的”精神创伤。作者借用哥特式的叙事技巧,使“强奸”的隐喻意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种族至上的强势话语无疑是“强奸”隐喻的指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