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丽娟 《大观周刊》2010,(41):57-58
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了100多年,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经有八十多年。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洗礼,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直至今日的科学发展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且一脉相传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认真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它们的精神实质,理解它们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跃升、国际影响的显著增强,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成为国内外许多人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人在思考,中国现在走的到底是什么道路?中国未来之路将走向何方?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的新著《中国特  相似文献   

3.
正一、三大特点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轨迹作为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图书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君如研究员撰写的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轨迹进行了当代解读。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将理论融入实际,用历史引导现实。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告诉我们,中国不必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应把工业化和信息化两步并做一步走,用信息化来指导工业化,既可提高工业化的质量,加快工业化的实现,有可以抓住信息化的机遇,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哲学为图书馆实践提供了认识论支撑。图书馆哲学追问可沿图书馆发展历史及不同时代的图书馆精神两个维度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图书馆实践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恪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合理吸收国外先进的图书馆思想、坚守图书馆人的初心与使命、在知识的进化中诠释图书馆存在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即构成了建国70年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历史与逻辑。图书馆哲学追问的理论制高点是全球通用的图书馆哲学建构。实践唯物主义的图书馆哲学将成为世界图书馆哲学的中流砥柱,在当今社会图书馆的改革与转型及全球图书馆愿景实现过程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树忠 《大观周刊》2011,(37):46-46
中国既然不能走资本主义的路子,那么,究竟有没有更好、更科学的路子呢?站在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中国必须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的特殊性讲,中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是历史的抉择,人民的抉择,科学发展观的抉择,社会公平的抉择。除了这条道路,再没有其他道路可选,所以是抉择。  相似文献   

7.
由吉林出版集团新近推出的《复兴之路》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探索、丰功伟绩和成功经验等基本问题谋篇布局,运用洗练的文字、严密的逻辑、透彻的论述,深刻再现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十六大确立以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的历史观察、顶层设计和路径方法三个维度初步分析研究了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道路的发展历程、方针政策和发展特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全国新书目》2013,(10):13-16
内容简介:本书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为背景,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历史的事实中揭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何双 《大观周刊》2012,(34):95-9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其从整体上成为一个科学理论,而且其构成要素及其连接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使其能够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九十周年,在跨世纪的伟大征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的守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保存困境、王重民先生在保存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贡献及对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教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赵万书 《大观周刊》2012,(30):22-22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点这个命题,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方面,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进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体系;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联系体现的尤为突出,反映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的契合。  相似文献   

14.
刘云山同志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贯彻始终的鲜明主题,也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201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前提,建设文化强国即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归宿.充分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坚强的信心,建设文化强国便具有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是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必然发展.六中全会《决定》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主线.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提出了要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的“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体现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化对我们新时期干部的要求.有国必有民,“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是戏剧里的一句台词.深得人心.被广为流传,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这里取几朵浪花.以飨读。  相似文献   

16.
王锐 《新闻前哨》2012,(3):70-70
历史题材的广播剧,如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看待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正确认识其胜利的深远影响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继而学习和继承革命先驱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拼搏、奋勇向前,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辉煌的未来,是摆在广播剧主创人员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命题,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间存在很强的历史关联性。而中国电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伴随着这三次飞跃,走上了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如今,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赋予了中国电影新的机遇和新的使命,广大电影工作者一定要以更加昂扬、更加积极的姿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开辟新道路,树立新理念,书写新形象,构建新话语,以此推动中国电影坚定不移地由“大国”走向“强国”,同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电影艺术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杨在纯 《大观周刊》2011,(30):14-15
处在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塑造积极的、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需要的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体系.不仅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全面深入改革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要使人民能够心情舒畅、安居乐业,还要使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基于市场经济一般水准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积极、团结的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融合.反应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现实中.表现为一般民众思想迷茫、道德识别能力降低、价值判断错位、个体行为失范等等。尽快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体系.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前提和动力引擎,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经济发展从被迫卷入世界经济现代化进程到效仿率先进入大工业行列的国家,再从自主道路探索、变革重塑到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向内生型现代化战略性推进转向。从生成机理来看,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道路是以哲学思想基础,以价值文化基因、经济制度形态为主体框架的有机整体,内在蕴涵植根马克思主义经济现代化思想、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核心作用、创新性探索敢为人先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扎根人民谋发展等深层意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立足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就要直面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以战略性思维构建大国经济的发展路径,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全链条相衔接的治理体系,提升经济治理效能;以创新性思维引领经济发展,提升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水平;以开放性思维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做好经济发展和安全保障,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的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