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最近,一位朋友拿着一份报纸高兴地对我说;“嗬!你的稿子又见报了,路子真广!”勿用讳言,这里所说的“路子”,无非是说我的稿子之所以能用出来,是靠熟人的结果。其实我写稿的苦衷有谁知道呢!当时我只好强作笑脸,诚挚地告诉他:“我的路子硬是用稿子铺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说起他,灌进我耳朵眼里的好话,足有“十箩筐加一筲箕”。我更留心的是探察人们对他的疵议。终于打听到了些:说他“狂”。不言而喻,这里的“狂”是个贬义词。但是生活却告诉我:在我的副手王茂亮身上,那些有人目之为“狂”的东西,却不见得该贬。我真想对所有的朋友讲,“狂”有时与自信共生,与锐气为伴。七尺男儿,岂能没有一点“狂味”!年轻人,不妨有三分“狂劲”! “狂人”不可为,“狂劲”不必讳。“狂”而不妄,何畏之有!孔老夫子躬行中庸,尚且说过“狂者进取”(《论语·子路》)的话哩!  相似文献   

3.
“尴尬”者,态度不自然之谓也。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偶遇“尴尬”,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这里就有一例。在武钢某厂办公室里,一位年轻的记者与被采访者开始了采访交谈。记者:我们参观了武钢之后,真是大开眼界,武钢规模宏伟,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呀!……被采访者:(插话)不,不是最大的。记者:噢,是全国最老的钢厂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老的。记者:嗯,对了,那就是最先进的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先进的。记者:(脸上泛起了红晕)嗨!您别谦虚嘛!  相似文献   

4.
夜深沉,万籁俱寂。内蒙古铁道报社所在的那幢小红楼里有一间办公室却依然灯光明亮……第二天清晨,当人们三三两两地赶来上班时,便听到值夜班的门卫在发表“新闻”:“嗨!路局肯定又有什么大事了!昨天,我见许总编办公室的灯亮了大半宿!”门卫所指的许总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内蒙古铁道报社总编辑兼社长许锡庆。他猜的还真不错,那晚,许总编在筹划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多年的办报生涯,使这位60年代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早已习惯了这种挑灯夜战的生活。如今,“天命”之  相似文献   

5.
前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我打算去四川米易县城附近采访一个庭院经济搞得好的农家.没有班车,一个叫井源的个体户青年人说:“记者,我开摩托车送你。”开初,我们的“嘉陵”在山乡公路上飞快地奔驰,以后却渐渐地慢下来。“没油啦?”我担心地问。“不呵,哎!”小伙子一声长叹:“记者同志,我好犯愁呵!”“你这万元户有啥愁的?”见我发问,摩托车干脆在路边停了下来。“我是个从河北保定来这里的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一位爱好业余写作的好友写了一篇稿件。我阅后,认为稿件有些松散,文字不够洗练,字迹比较潦草,建议他再反复修改后(?)写一遍,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嗨!下那么大功夫干啥,反正编辑还要把关。”闻之,我不禁为他这种马虎态度而遗憾! 诚然,通讯员寄往新闻单位的稿件被采用时,碥辑是要修枝剪蔓、精雕细刻,严格“把关”的。但是,作为通讯员将“矛盾”都交到编辑部,是很不足取的。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  相似文献   

7.
1959年1月到9月,我在“密云水库报”做了九个月记者。在那些日子里,我一面采写,一面劳动,个人的生活,工作和采访对象——二十万水库建设者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在思想锻炼和采访写作方面。都有不少收获。这里记下的是一点感受。首先碰到的问题我第一次到工地采访,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当时,我心里想:这真是艰苦劳动,怎么干活呢!一层砂子一层雪,狂风卷着砂子打在脸上,眼睛都睁不开呀!我正在想着,听到那边的民工在呼喊:“老天爷给咱们开了电扇,多凉快呀!要不咱们得满头大汗。”“小车一溜烟,不怕风雪天。”他们干得好欢哪!居然有人光着背穿着短裤拉起车来。这时侯,我又在想,同是在水库工地遇见风  相似文献   

8.
我是晚报的一名通讯员,地地道道的“土八路”。当“土八路”其实比正规军要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爬格子,采访时间大多是在上下班的路上或是公休日。那些被采访的人对我大发感慨:“市场经济了,年纪轻轻你干点什么不好?走街串巷挨家挨户问这问那,谁不忙?哪有工夫跟你聊!”更有甚者:“你是干什么的?不知道,不知道!”说着,门“咣”  相似文献   

9.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10.
漫画与幽默     
禁止游冰在法庭上,法官问被告:“当原告下河游泳的时候,你为什么趁机偷走了他的衣服?“”要知道,那个地方是禁止游泳的,法官先生。”律师的自由“你是骗人的!”辩护律师向对方律师大喊。“你是说谎的!”对方律师指责说。法官用小木槌猛敲一下,凛然道:“现在表明了双方律师的身份,继续审案吧。”刀子法官问嫌疑犯:“你见过这把刀子吗?”“当然!”“这么说你认得这把刀子?”“一连三个星期了,您每天都把它拿给我看,我怎么会不认得它呢?”改行法官:“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我不想再在这里见到你了。”小偷“:怎么,先生,你要改行吗?”恶棍是谁乔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熟悉的一些老通讯员都不常见面了。偶尔碰到一起,免不了聊聊天:“老兄,怎么报上见不到你的大作了?”“改行了,没工夫搞那些啦!”我这才知道,他们是“升官”了。于是,我的脑海里闪过这样的问题:当了“官”就可以撂笔不再搞写作了吗?如今,当我也在“官”位上时,便开始有意识地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经过不断实践和摸索,我认  相似文献   

12.
精深与广博     
时常有人问我:“你读了博士,来当编辑,为他人做嫁衣裳,读的那些书还有用吗?”我的回答是:“不但有用,而且还嫌不够呢!”的确,七年的编辑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当一名称职的编辑,就要有较为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必须不断学习,开拓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使自  相似文献   

13.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14.
说起他,灌进我耳朵眼里的好话,足有“十箩筐加一筲箕”。我更留心的是探察人们对他的疵议。终于打听到了些:说他“狂”。不言而喻,这里的“狂”是个贬义词。但是生活却告诉我。在我的副手王茂亮身上,那些有人目之为“狂”的东西,却不见得该贬。我真想对所有的朋友讲,“狂”有时与自信共生,与锐气为伴。七尺男儿,岂能没有一点“狂味”!年轻人,不妨有三分“狂劲”! “狂人”不可为,“狂劲”不必讳。“狂”而不妄,何畏之有!孔老夫子躬行中庸,尚且说过“狂者进取”(《论语·子路》)的话哩! (一) 循规蹈矩的谦谦君子,历来讨人喜欢;张牙舞爪的“拚命三郎”,往往招来疑忌。今年已满28岁的王茂亮并非不晓得个中奥妙,但他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他知道不拚不行。和他一样的同龄人,“抱大”的不少,可他却是“爬大”、“摔大”的。他从16岁起就是孝感报挂了号的(?)村通讯员,做梦也想当个记者。但是一个乡里娃娃,又没有显赫的“背景”,不考上大学,中专就只能安安分分去“修地球”,而“文化大革命”又关闭了高考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熟悉的一些老通讯员,不常见面了。偶尔碰到一起免不了聊聊天:“老兄,怎么报上见不到你的大作了?”“改行了,没功夫搞那些啦!”这才知道,他们是升“官”了.那时,我的脑海里曾闪过这样的问号:难道当了“官”就不能再搞报道吗? 在“官”的岗位上,我有意识地探索解决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号.经过不断实践摸索,对这个问号回答是:当官改行后,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坚持搞好报道。今年以来,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先后为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晚报等新闻单位写了很多稿件,采用的有25篇.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服务就是商品” 我读到《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号喻权域同志《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的第四点“新闻是不是商品”。其基本观点作者用黑体字标出:“新闻报道和报纸都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这里的“服务”显然不是无私奉献意义的服务。喻接着说:“我国那些主张‘新闻是商品’的学者,忘记了辩证逻辑,用的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知  相似文献   

17.
报道关全局,得失寸心知。有一回,我向报社老领导请教,正在兴浓处,他话锋一转,说:“莫以为跟着叫好就省心,不,不!”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开拓。什么报人可不能学街头围观卖膏药的那帮人,只要人家双手抱拳,走一圆场,说一声:“哥儿们弟兄给捧个人场”,我们就扯着脖子直声吼:“好!”不管他卖的是真东西还是伪劣货;什么报人更不可学旧社会那些跟着恶少的痞子,专在戏台子下为某一个“戏子”叫好,而自己明明知道这声“好”的背后有险恶用心……渐渐地,他的语气里有了不想掩饰的激愤:“我这绝不是空穴来风!要知道,我们的报界确实出现过一些专业叫好者,曾经为‘亩产10万斤粮’的‘卫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一个学习习惯和规律,即每当情绪不好,无法安心学习的时候,就到图书馆或阅览室里去,只要和那些埋头学习的人挤在一起,很快就会心平气和,安静地看书写作,而且效率很高。由于“职业病”之故,我分析了这里面的心理因素,趣称之为“阅览室效应”,在这里谈谈它产生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今年6月24日上午,机关一个战士兴冲冲告诉我:“肖干事,我给你摆个新闻!”他说,今天早晨,一个名叫魏××的小偷,钻进指导员谭长斌在本市牟家巷的租房里,被谭妻发现便堵在屋里擒获。“嗨!那嫂子太聪明了,她发现小偷进了屋,不喊不闹地把门上的双保险锁钥匙连扭两圈反锁了,小偷出不来。然后她亲自骑车跑来喊我们警卫排,是我和杨建全等几个人亲自赶去把小偷押到河北派出所的。这事儿一百个真实”。接着他又给我讲起他们跑步赶到那里时,只见百十个群众围住租房,小偷从窗口上探出头来央求群众不要把他打得太惨,由于门锁一时打不开了,群众便叫  相似文献   

20.
三秦旧话     
屈指算来,我在《三秦都市报》工作了八年多,时间相当于一场抗日战争,个中的艰辛自不待言。只是我不大习惯诉苦和表功:“回忆录”之类的文字我是常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太自恋,实在无异于猫洗脸,“用自己的唾液取悦自己”。所以,在勉强答应了写这篇文字后,我便决定:只写愉快的细节。回忆愉快是吸氧,诉说痛苦是吸毒。这,姑且算作我的养生之道。 必要的交代 1993年7月7日,是高考的日子。我带着被褥乘公共车自商州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