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所倡导的是一种通过引发个体之“学”来修身成人的教育,其目的是“学为君子”,或者说是走向君子之道.站在个体成人的视角上,君子和君子之道即是要基于个体的“质朴”本性和本有“质地”,经由学习而不断获得外在之“文”的教化引领,以此实现两者的辨证.这也显明了若要成为君子,则每个人都须在生活中基于自己内在...  相似文献   

3.
君子教育是孔子开创并经后世不断丰富发展的一种主流的人才培养思想。孔子吸取商周时期的“礼乐教育”精髓,结合当时“学在民间”的文化发展现状,以“仁”“知”“勇”“礼”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私学教学中开创了“君子教育”。君子是孔子追求的人格理想,也是孔子在教育中对自身及弟子的要求。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君子应当具备“仁”“知”“勇”“礼”等品质;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君子应当求学、养德、修己、笃行,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教育他人;在教育特点上,君子教育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形式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功能上情感培育与政治教化并重。在大力推崇时代新人培育的当前,君子教育依旧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与现时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内容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大学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以仁为质,以礼为用,文质相兼,修德、治学、孝亲,形成一个立体的君子修养体系。该体系对今天的我们学会如何做人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说:“古之学为己,今之学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孔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变好的朋友,不要结交不好的朋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着力塑造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君子”形象:内省修己;别于小人;志于天下。其中凝聚了孔子对世间所有美德的向往,也是孔子自律和他律的准则。凡此种种道德修炼要求,主要是针对处于由被统治阶层向统治阶层过渡的士子们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0.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孔子,这个两千多年来封建正统思想的卫道士,这个满口仁义道德的迂腐老者,挥舞着礼仪的枷锁,不知束缚了多少渴求自由的灵魂,扼杀了多少光辉独特的个性。孔子一直以这个形象在大多数人脑海里存在着,直到真正潜下心来阅读《论语》,才知道人们对孔子的理解有多么荒谬可笑。而孔子,并没有因我们的误解排斥而掉转身躯,拂袖而去,却是如一位宽厚包容的长者,对我们一视同仁地散发出他智能的光辉和德性的馨香。  相似文献   

12.
《论语》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儒家经典,它在教学领域有许多精髓的见解,其中既有对学习与道德修养相互作用的论断,又有对治学态度、为学方法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深刻阐述。这些教学之道不仅在当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且到现在仍然有其宝贵的借鉴价值。它没有因离我们时代久远而影响其生命力,而是随着历史的推进益发闪烁出智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的孔子的经典著作。他在《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培养目标等内容,至今仍有极高的价值,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读"圣经"。以《论语》为指导,在十余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扶"、"放"、"教"、"学"、"创新"、"反思"这八个字。  相似文献   

14.
<论语·里仁>篇中"子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古今注疏甚多而未得要领,始终不能阐释清楚,令人不明.本文对其进行深一层次的解说,认为这里的"好恶"不是爱好、厌恶之意而是具有对于道德善恶进行终极裁判的意味.  相似文献   

15.
比较流行的对儒家人学观念的理解包括几种:宗法人伦的人学观念、整体性的人学观念、私人和公民的人学观念、焦点和场域模式.这些解读有其有效性,但在反映孔子思想面貌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其中把<论语>中的人学概念看作是意义性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孔子以及其弟子留给后人的一部启迪教与学智慧的著作,《论语》中的对话蕴含了众多教育的道理以及做学问的方法。通过对《论语》的解读,试从教育与为学两个方面来论述孔子所实施的教育举措以及教导学生做学问的方法,以期从中吸取教育智慧的火光以及为学之法之精华。  相似文献   

17.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自然观。在孔子的观念中自然界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论语》中的自然观有许多理性因素和人格化的特点,通过孔子对待自然事物的方式和他对自然事物的感悟,人们可以从自然观的角度解读"仁""礼""德""理"这些概念的内涵。《论语》中体现的自然观是多元的,这是早期儒家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的最高标准.纵观整部《论语》,仁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其内涵表现为在孝悌的基础上泛爱他人,具体来说体现在刚强、果断、诚实、聪慧、忠诚等一些优良品质.然而仁却要复归到礼上,礼以仁为基础,礼为仁的外在表现,仁礼合一,构成了孔子心目中完美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代,孔子尚“礼”,以“礼”闻名。他对礼的态度集中反映在记载他言行的《论语》当中。《论语》多次提及“礼”,这种“礼”是自然的,是天理,而非人为的;是率直自由的,是人情的自然流露。孔子主张“礼”生于“情”,“情”为“礼”之本,两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因此,“礼”在孔子思想里具有非常深刻和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儒学能在中国两千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多姿多彩的人,而不同时代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一些改变或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