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级:初三 (1)班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孔乙己》是一篇内涵丰厚的社会问题小说,其中的深厚内涵老师当然可以直截了当地讲授给学生,但我认为如果老师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品味,那效果应该会更好,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用心去感悟出来的。   [前期准备 ]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认清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一大社会因素——制度。   [教学过程 ]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笔下一个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孔乙己,探究了造成他人生悲…  相似文献   

2.
很久以来,鲁迅的形象总是被定格为横眉冷对,定格为“最硬的骨头”,定格为匕首、投枪,他的名字从来就与“伟大”相连——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有些词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不仅不符合全文的语境.也不符合作者的情感。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一首诗.其颈联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如果我们单从字面理解就难以相信了:鲁迅怎么忍心看“朋辈成新鬼”?鲁迅开始用的不是“忍”而是“眼”。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我国起源最早的文学样式,影响极为深远。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把《诗经》列为最重要的教科书之一。在后来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中,《诗经》一直是读书人必修的"五经"之一。个中原因就在于诗歌特有的审美价值和教化作用。王逸在论屈原的《离骚》时说:"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喜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离骚经序》)梁朝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更是一语道破了天  相似文献   

5.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名篇,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里收录了这篇文章,文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一句里阙注音为jué,义为侵损,削减。这个字的字音引起了一些争论,有人认为教材注解是不恰当的,确切的读音应该是quē,《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在引用此例句时就注quē音。  相似文献   

6.
“提公因式法”是人教版初中《代数》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式分解方法.本节教材共分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公因式是单项式时,如何找出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说韩愈,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师说》。甚至还能背诵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有些人却未必清楚,韩愈不仅做过官,而且还当过老师,不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8.
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他为了寻找适宜用做灯丝的材料,曾先后做过几千次的试验.成功之后,有人问他如何看待这成功之前的几千余次失败,这位发明家笑了笑,答道:哪里有什么失败!我只不过是积累了几千余条不成功的经验罢了.初读这则故事,是在一份报纸的“妙语解颐”栏目中.成功之后,笑傲失败,视种种挫折、失败为“经验积累”,这与中国人说惯了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倘以为此语之用仅在“解颐”,则未  相似文献   

9.
由“不成功的经验”说开去王生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为了寻找适宜用作灯丝的材料,曾先后做过几千次的试验。事成之后,有人问他如何看待这成功之前的六千余次失败,这位发明家笑了笑,答这:哪里有什么失败】我只不过是积累了六千余条不成功的经验罢了.初读这则故...  相似文献   

10.
《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身世“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课本对此句中“教坊”的注解是:“教坊,唐代宫廷的乐舞教习机构”。此注解很不详备;当讲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学生又生疑问,堂堂一位大诗人,为何与歌女同命相怜呢等等,这里有必要对“教坊”一词做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主席到北师大视察时,就中国古典诗文在教材中的去留问题,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参观北师大的教材陈列室时,他一边翻阅教材,一边对陪同考察的同志说:我很不希望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作为十三亿人民的当家人,习主席对教材取舍问题的表态,  相似文献   

12.
去年夏日,看了《扬子晚报》的“布什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报道,不知触动了我的一根什么神经,时时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初语第四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中,一个"兼"字,乍看无足轻重,其实不可或缺。词的上片运用了比喻辞格,将"明月"喻"圣君","琼楼玉宇"喻"朝廷"。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遭到压制,虽然他一心想报国,可最终还是被贬官密州任太守。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  相似文献   

14.
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金庸为“西毒”欧阳锋安排了一个可悲的结局。一代武学大师欧阳锋虽然得了个“武功天下第一”的空名,却因困惑于自我认识(“我是谁?我在哪里?我怎么了?”),最终与自己的影子决斗、赛跑,以致疯疯癫癫,疯魔而去。其实,关于“我是谁”的追问与反思,是古往今来的大问题与大话题。中国古代的佛教禅宗、说部文献,20世纪的西方哲学、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学)等,都曾经探索、思考过这一问题。金庸巧妙地化用了古今、中西的经典与思想,第一次将其写入武侠小说,这是金庸的独创与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5.
日前去Z市某小学参加考古活动,有幸聆听了B地某师的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可能、不可能、一定》。因为教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所以课尾自然少不了掌声。但我的心却是沉甸甸的,课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16.
正前两年有数学菲尔兹奖得主到南京参观,随行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将一道小学奥数习题递给他,请他作出解答,这位数学大师看了许久,尴尬地笑了笑说:"对不起,答不出来。"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项,菲尔兹奖是国际数学大奖,评选条件比诺贝尔奖更为苛刻,然而,这种天才的数学家居然不能顺利地解答中国小学奥数的试题,这说明什么,又能引起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思考呢?无独有偶,中国当代最有造诣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当有中学生慕名找来向他请教奥数题时,他一概回答:"我不懂,我不会做。"而他给中学少年数学论坛的题词是"数学好  相似文献   

17.
2012年4月12日《信息时报》上刊登了一则新闻,其标题为《广东警方查处制假现场时一涉嫌售假嫌疑人突然猝死》,读起来特别别扭,因为其中的“突然”与“猝”明显语意重复,“猝”就是“突然”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下面几个句子,均使用了成语“呼之欲出”,它们或来自新闻标题,或节选自新闻内容。 ①手机电视国标呼之欲出,期待为2008科技奥运添彩。 ②定调住房新国策,全国住宅工作会议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9.
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是一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促进学校体育开展的有效措施。同时还有效地促进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和重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想让学生在体育加试中取得好成绩,考前的指导训练十分重要,归根结底,功夫还是在平时。  相似文献   

20.
五代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在其父李克用与朱温、刘仁恭、阿保机争斗不利,节节败退面临覆亡的前夕继晋王位。他以父亲临终前留下的三支箭代表的三个强大的仇人激励自己,励精图治,经过数十年的征战,破幽州、灭后梁、驱契丹,终于北方一统,建立后唐,做了开国皇帝。然而他称帝后,好声乐。宠优伶,任用伶人为官,不理朝政,放任伶官胡作非为,导致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在不到四年时间里,其弟李嗣源和众将士起兵反叛,伶官出身的亲兵指挥使郭从谦乘机发动宫廷政变,庄宗李存勖最终落得个中矢而亡的悲惨结局。庄宗因危而生,因“伶”而亡的传奇人生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他“好伶而亡”的教训至今仍有反思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