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诗歌话语本的形式自足为前提,在对《荒原》艺术形式的社会化内涵认可的同时,着力挖掘其对主观自我的消解所具有的现代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2.
岳辉  杨春睿 《考试周刊》2011,(12):47-47
《荒原》是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艾略特现代主义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综合体现。本文通过对这首伟大诗篇的文本分析,阐述其中的现代主义写作特点及创作形式。  相似文献   

3.
艾略特在《荒原》中书写了一系列动物形象,构成了有意味的动物话语,这是其实现“非个性化”诗学追求的有效实现方式。但同时,各个动物形象又于其中呈现不同含义,承载着不同象征意蕴,并因此而构成一套话语,这与其“荒原”主题是同构并且自成体系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论述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试图对作品《呼啸山庄》从人物的塑造以及作者的创作气质及其艺术手法上进行现代主义解读,从而阐明作品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凤风涅槃》与艾略特《荒原》可说是中西现代诗歌创作的两大源头性长祷,本文分别就它们的神话象征、主题意象、人称代词以及哲学背景做了比较性阐释,从而探讨出中西现代诗学的不同选择与取向。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不同的评论者运用了不同的批评方法对《荒原》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并提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见解。文章试图应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性别理论对《荒原》进行新的解读和诠释。仔细研读全诗发现:生不如死的人生,无情无爱的婚姻,颓废与堕落的生活是诗中所有女性人物的特征和写照。《荒原》中的男性人物则表现出精神与肉体的畸形脱节,他们要么“有灵无身”,要么“有身无灵”。女性人物象征着圣杯的迷失,男性人物象征着利剑的扭曲;扭曲的利剑已经不能坚定地指向圣杯所在的方向。当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只剩下性的差别,当他们只为情欲而存在的时候,这个世界必然会成为比地狱更可怕的荒原。只有双性同体,实现男女两性的融合和互补,人类才能获得新生,荒原才能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7.
《荒原》是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大多数学者、批评家从社会历史角度对其进行阐释,如果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来审视本诗的创作背景、诗歌中出现的各种女性的声音、典故反讽的运用、“死亡”主题,就会发现此诗表达的是一种个人情感,即情感的麻木与缺失以及意欲恢复它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特·斯·艾略特是西方著名的诗人和评论家,他的著作《荒原》被称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从原型批评角度出发,对《荒原》中情节、人物和意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诗歌的死亡主题和拯救主题。  相似文献   

9.
对<荒原>的文本阐释方式举目繁多,大致包括神话原型批评、符号学解构、叙事阐释和马克思主义辩证解读4种.该文主要借助7个文本解读,分析各自批评手法的得与失,为"荒原不荒"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赵志慧 《考试周刊》2009,(29):34-34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在该诗中,诗人借古讽今,对一战后西方文明的衰落、道德的沦丧、信仰的丧失及精神的死亡等作了深刻的揭露;对百无聊赖、庸俗麻木的人们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召唤人们从荒原中看到新生和复活的希望。《荒原》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本文对该诗以章节为顺序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许多中外学者认为象征主义的经典诗作《荒原》是反现实主义的,笔者却从主题、内容、语言和表现形式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荒原》的现实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女性被认为是拥有新生力量的"圣母",是能拯救文明的天使.本文也正是从西方文化中的"天命理想"入手,具体地分析了艾略特<荒原>中的女性形象.本文认为,<荒原>中的女性都堕落成了毁灭文明的恶魔,唯一的天使"风信子女郎"也只不过是人们脑海里破碎而美好的回忆,于是荒原的继续荒芜成了资本主义时代人类永恒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艾略特的《荒原》以其诱人的思辩力量震撼着诗坛。作者用思想的锐利目光去观察和思考整个人类与人性。作者经过加工、培养,使诗之思辩、诗之哲理与形象、情感、语言相结合,即思辩依附于形象、思辩交融着感情、思辩借助于语言。由此展示了作者博大的思辩胸怀。  相似文献   

14.
拼贴和色彩运动是立体主义绘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绘画特点和技巧,它体现了20世纪初艺术家们从根本上重新理解世界的要求。对人类零碎生活经验的重新整合同样也是诗人艾略特的美学追求,在《荒原》中得到了完美再现。《荒原》的拼贴手法主要通过剪辑和内嵌材料两种方法来实现;色彩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荒原》的象征魅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读者应根据《荒原》现代主义作品的文本性质 ,根据诗人的创作倾向及其所属流派和相关流派的创作倾向 ,运用现代文艺理论更新自己的阅读视角 ,调整期待视域。唯此 ,才能一定程度上弥合SSSHE自己与该诗的理想读者之间的差距 ,才能解读出《荒原》用典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重要的文学、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荒原》中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原》被誉为现代诗的里程碑。意象是该诗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它们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看似彼此无涉,实际上都有着或隐或显的内在关联,构成了围绕和深化主题的意象网络,体现了诗人的创作理念,艺术地反映出"一战"后欧洲衰微破败的客观现实和混乱无着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7.
《荒原》中的女性形象有三个来源: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学作品、现实生活。这些女性形象及其话语互相并置、相互呼应,给《荒原》搭起了一个框架结构,充分展现了诗歌主题;同时反映了T.S.艾略特对女性有歧视和对女性形象有扭曲的倾向,也展现了被“非个性化“理论掩盖了的诗人面对无法企及的最高实现的痛楚;更体现了诗人所采用的一种拯救“无序“为“有序“(order)的曲折手法。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正日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语文教学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的同时,必须注意避免几个认识误区:高扬人文精神井不以埋葬理性精神为代价;语文教学所倚重的开放性井不等于随意性;创新语文教学不等于抛弃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9.
共同侵权行为的"共同性"要件,分为客观共同关系说、主观共同关系说。客观共同说缺乏主观归责性,不符合侵权法的"自己负责"原则,不应为共同侵权行为要件说采纳。主观共同关系说应包含行为人主观上存在共同过失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T.S.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诗坛最璀璨的明星之一,作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杰出领袖,他的名字已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代名词。文章从其主要作品入手,分析其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