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的品德教育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2.
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式、内容等方面面临着极大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应把传统教学与新媒体媒介相结合、灌输与疏导相结合、言教和身教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达到师生互动,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既教学生知识技能,又教学生做人。用教师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陶冶学生,使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言教和身教的有机结合,来完成教师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人格魅力在人际沟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教师人格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要提高教育的成效,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而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必须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和实践.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烛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方式和途径的偏失及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方式和途径的偏失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重教师的主导性,轻学生的主体性;重理论知识,轻实践;重言教,轻身教;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其原因受高校管理、教育和学习层面重智轻德、修养缺失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树立德育首位观、提升德育教师素质和能力、创新德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拓宽德育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而"爱"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先决条件,它是师德的核心。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以人教人"、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师躬亲共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必须正人先正己,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使孩子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的教育 ,要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据调查表明 ,现在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知识渊博 ,教学能力强 ,热爱尊重学生 ,对学生富于同情心 ,活泼、开放 ,有特长、有风度。讲课方法新而活 ,多而变 ,忠于事业 ,锐意进取 ,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这就要求新世纪的教师应具备更高的教育能力。因为教育是一门艺术 ,是一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不仅在道德品质上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而且在业务上应具有一系列的专门的能力。1 教学能力教师应精通自己所教的本学科知识 ,深入透彻地掌握教材 ,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教与学、教与人、教与文三方角度,探讨了怎样才能使情报教学更具科学性、艺术性。其中,触及到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的特色与风格,身教与言教;培养人才应知人善教、教师应甘当“红烛”、“人梯”;教师必须具有语言、文字功力,精心指导学生笔耕。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创新教育活动系统中,起能动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而人又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这二者之间,教师作为教育者,是主体;而学生作为被教育者,是教师培养的对象,是客体,这二者不是单向地发生作用,而是双向的作用与反作用,彼此影响促使被教育者成才。当然,在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的地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因素。为什么说教师对实施创新教育占有主导地位呢?首先,从实施…  相似文献   

10.
张双  田迅 《科教文汇》2011,(4):8-8,44
教师的"教"主要体现在"言传"和"身教"两个方面。以身作则是教师进行身教的前提,学生的学习方向、品德行为乃至思维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受教师的影响。教师深入了解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对教师教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为基础。”学校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某些认识上的限制和教育行为的偏差,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生的意识和行为还处于模仿阶段,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们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这一切最终凝聚成教师的人格魅力,时时影响学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为基础.“学校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某些认识上的限制和教育行为的偏差,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生的意识和行为还处于模仿阶段,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们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这一切最终凝聚成教师的人格魅力,时时影响学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张文翼 《内江科技》2011,32(12):65-66
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从事高等教育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气质、教育教学能力对大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教育力量,实属潜在课程范畴,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探讨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潜在课程功能,有助于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和开发设计潜在课程提出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温群雄 《科教文汇》2009,(10):10-11
教师隐性因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有关、不直接构成教学行为但对教师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理念、责任意识、无声语言信息及与学生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重视这些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作用,对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身作则的身教,适时引导的言教,一个人生活、成长的环境的境教,三者合力而为。  相似文献   

16.
张国飞 《科教文汇》2009,(32):14-14
在全球化教育的今天,教师正在以自身的性格、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人格魅力影响着社会进步和学生人格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人格的角度出发,剖析了现代教师人格所彰显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确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重点语句的诵读渗透;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在备课时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形象,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着师生。教师只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文中的人物形象熠熠生辉,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正确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重点语句的诵读渗透;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在备课时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个体健康的人格特性在人际交往中带来的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能力、品质方面比较突出。这种积极的特性像光环一样使人产生晕轮效应,感到他的一切品质特点都富有魅力从而愿意与之接近交往。教师一旦拥有这种人格魅力,在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上就会有巨大的推动力。教育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要培养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渊博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除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教育作风、科学的教育方法外,还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用自己模范的品行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不断潜渗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促进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