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先生逝世时,郭沫若同志正旅居日本。在惊悉这个噩耗的当夜,他提笔写了一篇悼唁文章:《民族的杰作》。①他说他的“心思失掉羁辔,在不可知的境地上漂浮着”。哀痛之音,感人肺腑。郭沫若在悼文中把高尔基和鲁迅,称作“两个宏朗的大星”。高尔基也是死于这年的六月十八日。仅仅相隔四个月,世界文坛上两个大星相继殒落,“这损失的重大实在是不可测算的”,“我感觉着周围的黑暗好象增加了重量”。  相似文献   

2.
<正> 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出现了两大文化伟人——鲁迅与郭沫若。周恩来同志曾将鲁迅与郭沫若相比较,作出了正确的评价。他说:“鲁迅自称是‘革命的马前卒’,郭沫若便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邓小平同志也评价说;“他(指郭沫若——笔者注)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郭沫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增刊)一书正在紧张印刷中,七月份可与广大读者见面。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郭老的夫人于立群同志今年一月用苍劲有力的隶体为本书题写了书名“鲁迅与郭沫若”。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他俩都是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与鲁迅曾有过不必要的误会,但他们更有同声相应之处,其情谊是真诚可见的。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中,曾坦率地表示:“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从几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他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发展史上,鲁迅和郭沫若的诗论各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们、的诗论并非吉光片羽,其中蕴含着许多精辟的见解,可以说已经自成体系。虽然其主张有异有同,但都是基于他们各自的艺术个性而加以生发出的系统见解。因此,深入探讨他们的诗论并作比较研究,对于当前的新诗创作和诗歌理论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评价、研究鲁迅与郭沫若,作得最全面、最深刻、最完美,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周恩来同志。今天我们应该认真地继承周恩来同志这份珍贵的遗产。周恩来同志对鲁迅与郭沫若有很多的论述。口头的议论,何其芳等同志的回忆中介绍了  相似文献   

7.
正鲁迅一生骂过无数人,在我看来,骂得最狠的莫过于郭沫若,说他是"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痞棍)"。郭沫若被骂是因为他先去惹了鲁迅,说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性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  相似文献   

8.
9.
鲁迅对孔子颇含讥讽,郭沫若对孔子则大加颂扬。鲁迅将批孔与反帝反封建斗争、反击复古逆流、剖析国民劣根性相结合。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批孔,但从未一棍子打死孔子。郭沫若对孔子的态度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几个阶段。二十年代初,孔子是同歌德一样属于“球形发展的天才”;到了中期,就发展为“共产主义者、大同主义者”,马克思的“老同志”;此后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初叶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时代,这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鲁迅、郭沫若和五四作家群以自己的文学实绩在中国文学史上划分出古代和现代意义上的文学。鲁迅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潮流的基础,郭沫若则以他热烈的反抗的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为中国新文学开辟浪漫主义潮流的先河,获得中国新文化开拓者和奠基者形象,并以巨人的形象跻身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坛上的两位大师,是飘扬在我国文化战线上的光辉旗帜。他们虽然有过一时误会,“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鲁迅逝世以后,郭沫若不仅多次撰文称颂鲁迅先生,而且撰写对联给予鲁迅先生以崇高的评价,现用其中四例来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与鲁迅的悲剧理论和悲剧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所写的历史剧,主要都是悲剧。”鲁迅的小说,也可以说主要都是些撼人心脾的悲剧性的小说。二者虽然同是悲剧,但我们读来总感到它们有很大的不同。这原因当然不在于戏剧和小说这种体裁式样的差别,而在于其更重要、更本质的方面的不同。将二者作些综合比较、不仅可以使各自的特点更为鲜明地显示出来,而且也有助于解决关于悲剧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因而对于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都会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郭沫若是中国新学的两住开山大师。从学比较的视角入手,对鲁迅、郭沫若的经历、思想和创作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和研究,从中挖掘丰富的化蕴涵,对于中国学的现代化建设及由此思考人学的历史责任乃至学研究的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文学的瑰丽天空,是由鲁迅、郭沫若等一批文学巨匠共同支撑起来的.但作家由于自身经历、生活感悟、性格特点诸方面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迥异的艺术个性.本文试从此入手,观察他们在处理相同题材时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5.
据说鲁迅十八、九岁在南京路矿学堂读书的时候,很喜欢骑马,而且骑术很不错。当时,鲁迅曾为自己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别号:“戎马书生”。并且以此四字刻了一枚石章。如今,我们在北京鲁迅纪念馆可以看到,鲁迅藏书《徐遐客游记》(四册,明徐宏祖撰,清图书集成局铜活字印本)之第一册,就钤有“戎马书生”的印记。有意思的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又一巨人郭沫若,也曾经有过“戎马书生”的别号。不久前,上海图书馆发现了馆藏一九三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出版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编印的《战时宣传工作》(军事学校战时读物)一书,该书封面的右上方,在“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著”几个字的右首,钤有“戎马书生”的长形篆文印记。该书封面的右方和右下方,还钤有“乐山郭氏”和“沫若”的印记,可见这个本子曾为郭沫若藏有。此外,在郭沫若寓所的藏书中,笔者也曾见一本同版本的《战时宣传工作》,在该书封面的同一位置,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坛上,鲁迅和郭沫若如“春兰”“秋菊”,各领风骚。两位性格、气质不同的作家却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曾学医扶桑,也曾弃医从文。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喜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少年时常随母探省,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接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这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有深刻影响;而父亲的病逝,家境的衰落,他更深切地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一个殷实的家庭,母亲成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论鲁迅与郭沫若——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周恩来在武汉、重庆、上海等地,多次参加鲁迅逝世和郭沫若诞辰的纪念活动,同时结合当时的革命任务和形势特点,发表重要演说和文章,对鲁迅与郭沫若的思想和精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认为二位伟人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革命战友,“各人自有千秋”。  相似文献   

18.
鲁迅郭沫若爱情婚姻对其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婚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它受着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形态中,人们通向婚姻的道路是“父母之俞,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实质就是包办婚姻,男女婚姻不能自主,只能依父母意志,而男女双方的感情、个人的选择是不必考虑的。鲁迅、郭沫若恋爱婚姻的青年时代,中国正处于的晚清社会,人们仍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传统。在不具备现代婚姻的历史条件下,鲁迅与郭沫若都与家庭包办的婚姻对象成婚。1906年,留学日本的25岁的鲁迅被“母命速归”一纸电文,诳其回到绍兴,奉母命与一个旧式的小脚女…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1936年鲁迅逝世以前,郭沫若对鲁迅的态度,既有辱骂和攻击的一面,也有佩服和尊重的一面,既有仇鲁的一面,也有联鲁的一面,并非完全否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世界观的转变、思想觉悟的提高、宗派主义的克服,1936年鲁迅逝世以后,郭沫若已清楚地认识到鲁迅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巨大价值和崇高地位,因而多次著文,对鲁迅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处处对鲁迅表现出真诚的崇敬.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