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韩彬 《考试周刊》2013,(92):12-12
《小姨多鹤》是一支人性的赞歌。作品通过这六口之家里的亲情、爱情、友情,把人世间的伟大人性开掘得淋漓尽致、深刻辟透。战争如此残酷,但它在人性面前却显得不堪一击;生活固然艰难,却也不能压倒人性的力量,没有比人性更坚强的了。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哲学大师和文化巨匠罗素把伦理牢牢建立在现实人性的基础上,认为现实的人性只要引导得当,就可以把任何一种人性事实引向美好的人生。他要求人们对待现实人性的基本态度是尊重、满足和宽容。他倡导的基本伦理观是:人的一切伦理生活都应该有人性参数;应顺应自然人性,积极造就美好的人生;既要防止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好"的东西破坏人们的幸福,又要寻找以往人们认为"不好"的东西带给人们幸福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我们探寻他追寻美好人性的一把钥匙,也是解读他追求雄强人性的一个切入点.通过<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中萝的情感演绎,我们感受到复杂的租界体验加深了他对国民性的理解,在对国内外残缺人性的双重批判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世界".然而,面对当时悲剧性的国民性命运时,沈从文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只是一种悲哀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因此,研究管理离不开研究人。对人性理论的研究,为管理者认识人性问题,正确和全面地把握人性,恰当运用人性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方法。把人性管理方法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将会极大地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出最佳的工作绩效,有鉴于此,本文对人性管理的发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5.
爱情、人性是文学创作中富有恒久魅力的两大主题。《蛇神》与《呼啸山庄》的作家蒋子龙、艾米莉·勃朗特分别以对爱情的演绎为切入点,把探索的笔触直接逼近人性的深度,在作家出色的描绘中,我们发现作品中两位不同时代、有不同性格、甚至分属不同国家的主人公身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都经历了人性美好,人性扭曲、人性复归的过程,构成了一曲跌宕起伏、震憾人心的人性三部曲。  相似文献   

6.
杨世宇 《文教资料》2008,(23):37-38
作家们高度关注人性异化现象,纷纷把目光投向于这些"人性场上的迷失者",以期通过文学形象透视人性异化、人性迷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即人性之所以异化固然有人性迷失者自身人性缺陷的因素,而更主要的则是命运的安排与拨弄,是历史的无情与残酷.  相似文献   

7.
1 对人性的思考 :教学是一种传递人类生存艺术的活动 ,是一种发展和创造人的活动 ,思考教学问题不能离开人性。对于“人性”这个复杂概念 ,教育中主要凸现三点 :(1 )人的主体性。填鸭式教学把人当成了器物 ,应试教学把学生当成了奴隶 ;(2 )人的情感性。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伴和着爱心、关心和荣辱心进行的 ,冷冰冰的重复训练是无效的 ;(3)人的发展是个性化的 ,班级整体教学重共性、轻个性 ,造成了班内教学资源享受的不平等 ,人为地阻碍了部分孩子的发展速率。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变成解放人性的原野 ,那么 ,就自然会千方百计思考减轻学…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把一般人不愿看也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通俗化为易懂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人性。这里通过几位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性恶、人性善以及善恶的交战,总结论证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读《善的证明——道德哲学》一书的历史背景、逻辑建构和理论阐述,说明在索洛雏约夫道德意识中,人性和人的积极性是人的伦理行为的基点和动力。作为善的神性目标的上帝之国。是最高尚的道德品性的象征,是人性自我完善的诉求,是把人性作为道德的基础的哲学思考。体现了道德哲学人性化转向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0.
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的问题和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唯物史观。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和人性善恶观的理论基础就是唯物史观和实践唯物主义。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实践是人的实践。所以在考察人性时,马克思主义总是把它放置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加以考察,而不是把它当作离群的个体加以抽象思考。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化研究的主导范式是"消费主义"与"文化主义",并对与其相对的马克思主义的"生产主义"、"自然主义"进行了批评。本文通过对相关思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文化主义的落脚点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自然主义的落脚点是"人与物之间的自然关系",而这种自然关系在马克思物质生产论中又具体落实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消费主义快感论强调的是立足于人人间社会差异关系的某种"观念变换",而生产主义强调人的享受也可生发自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梳理出文化研究的四个基本维度,有助于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对立面是“以物为本”。“物”是一个哲学范畴,“物质”的概念不能取代它。物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这是产生物本主义的客观根据。近代物本主义有经济物本主义和技术物本主义两种基本形态,都会导致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不平衡理论”并非仅就艺术而言,而是关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同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关系一般规律的说明。艺术以独特的个体形式建构、呈现人的内在生命的本体性特征,决定了艺术发展既不同于物质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的线性替代方式,也不同于人文学科的范式转换方式,而主要为“累积”与“扩展”方式,同时含有某种递进态势。  相似文献   

15.
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是嵇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实则是其率真的个性与当时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矛盾后,寻求主观超越的一条途径。嵇康认为音乐出于自然,音乐的本质属性在于“和”,即“五音之和”,“自然之和”,“人心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上,嵇康认为“声无哀乐”;在养生方面,嵇康主张通过情欲的超越,物的超越,抛弃智巧的滥用来达到其理想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6.
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与“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工具作用的不断强化,已把人对自然界的直接领带转变为人对物质产品的直接依赖,凸现出人为获取物质产品而对自然界的索取和占有,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被遮蔽和遗忘,当今,我们必须恢复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否定的认识,对人与自然“主客二分”关系的主观方面的绝对化和认为人的价值绝对高于自然界价值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自然生态价值是存在性价值的价值观,坚持发展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综合协调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经济产值增长的发展观,尤其要坚持生存意识与发展意识相统一的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苟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性论的比较,又不难发现孟子、苟子二人都重视后天教育、关于人性论的总目标一致等诸多相同点。  相似文献   

19.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资源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定的伦理理念与伦理规范的统摄下,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分析沈从的乡土学作品入手,围绕其乡土学作品将人类视为自然环境的产物,为人们描绘出一个与自然共存的、充满绿色诱惑的“生命孤岛”这一中心,从“重返绿色家园”、“探索生命本原”、“崇崇自由人性”几个方面作分析阐述,表明作对沈从乡土学作品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