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达到文学鉴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就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一般分为论世知人,形象再现,理性分析三个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灵活处理,适当引导。  相似文献   

3.
学情态是学作品所蕴涵的情感运动形态,能表现或暗示情感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因而颇具人本主义思想,也颇具研究价值。还因它对人影响很大,故我们理当正确把握它。  相似文献   

4.
5.
6.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读者对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它明显地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文学鉴赏作为读者对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审美客体进行感受,体验,想象,理解的过程,“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即要情感的投入,又要理性的引导,不可偏执一端,应该力求二者之平衡。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如何使爱国主义教育更见成效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文章重在探讨文学鉴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即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激发受教者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受教者的心理结构,提高受教者的人文素养,培养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10.
文学神秘且美,而孩子天生具有与文学的亲和力。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鉴赏方法,引导孩子从文学世界中汲取可资未来发展的精神营养,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该文从文学审美和孩子的天性切入,在对文学欣赏要素的剖析中,为教师的文学鉴赏课指出了明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美术鉴赏是高中美术的必修课,已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结果要真正达到国家的要求、教材编写者的要求,以及实现教者的教学目标,必须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上众多艺术中 ,残缺艺术别具一格 ,独领风骚。正因为残缺 ,它才让许多欣赏者流连 ,并产生无尽的想象。随时间的推移 ,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因此 ,残缺艺术欣赏实际上是残而不缺。  相似文献   

13.
赵乐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6):119-120,124
美术史的学习,必须从知识的层面入手,了解历史变革和发展的脉络,了解艺术思潮的衍变,了解艺术家的简要生平,了解其创作经历,了解主要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等.美术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了解,可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但是,真正使我们进入艺术欣赏核心的,永远是艺术作品本身.  相似文献   

14.
促进高职美术欣赏教学 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浩然 《辽宁高职学报》2011,13(7):51-52,55
高职美术欣赏教学是人文性的艺术化体现,它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高职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可以开阔高职学生的视野,扩大高职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高职学生精神世界。在审美实践中提高高职学生对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认识。美术欣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是手、脑、眼共同参与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艺术创作与鉴赏有其共同的机制,即共同的生活经验和较为一致的艺术情趣。据此。得出艺术鉴赏中的三点“通感”。从蓄势、空白和时间性三个层面给以分析探讨,试图抽象概括出艺术鉴赏中客观存在的某种规律,从而指导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对果戈理的《死魂灵》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对小说独一无二的诗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17.
高国美术欣赏教学中可采用参观法,实施参观法应融入新课程理念。参观法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参观法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美术欣赏中怎样认识美术作品的特点,讨论了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研究总结了适当的解决方法及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电影艺术的鉴赏作为艺术鉴赏的一个分支,既遵循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的特性,其特性表现为电影语言感知过程中的直观性和运动性、电影鉴赏过程中再创造的有限性、电影意蕴领悟过程中的隐喻性和哲理性,这三个层面互为一体,构成了电影艺术鉴赏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