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通过初中二年级数学“正方形”教学的两个课例分析与反思.试图反映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影响下的课堂教学——基于发现的学习与基于接受的学习.比较两种“课堂互动”方式下师生的活动、思维的层次、教学效果等,即比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问答的“质问式”与“对话式”.以教师为主的互动.或是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在课堂学习中的运用,提出新的教学建议,研讨若干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通过初中二年级数学“正方形”教学的两个课例分析与反思,试图反映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影响下的课堂教学——基于发现的学习与基于接受的学习,比较两种“课堂互动”方式下师生的活动、思维的层次、教学效果等,即比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问答的“质问式”与“对话式”,即以教师为主的互动和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的互动,提出新的教学建议,研讨若干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理念下实施“生生互动”策略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但纵观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往,缺少学生个体之间自由的直接交往,更无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时,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看待,恰恰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但无论是从互动的广度还是互动的密度来看,生生互动远远优于师生互动,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生生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实际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交流——互动”教学是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动机理论,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采用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优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形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主动、轻松的学习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本文就运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进行英语课堂教学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以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中“认识晶体”教学为例,阐述了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基于学习任务单的课前自主与合作学习环节、基于云平台的教师云端协作备课环节和基于课堂交互系统的讨论互动环节.同时还阐明了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成效及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方式。它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开放、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亲身体验者,积极营造富有生气和乐趣、充满智慧和好奇的课堂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基于“问题化”理念下“化学平衡移动”的教学过程,认为问题化教学是以师生、生生的“交流与讨论”为基本特征,围绕一定的“情景问题”展开的一种教学形式。问题化课堂教学是以“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为教学核心理念,是满足师生进行广泛交流的需要,是使课堂呈现活力和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2000年,基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实践的分析,我开始了“小组互动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3年11月,广东省教研室就我个人所实践的“小组互动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课题举办了全省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2004年8月,我到佛山市顺德区工作,在课改的新理念指导下,继续开展高中历史“小组互动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不断总结、反思,并打破高三不搞教学实验的惯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小组互动合作探究”,带动高一、高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以“理论引导、骨干引路、高三先行、以研促改、集体攻关”为特色的教改新思路,取得了比较好的教、研、考效果。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三种基本的方式,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称为“教学式”,学生个体的隐性内化和显性外化活动称为“独立式”,学生与学生互动称为“合作式”,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本文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践交流互动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三种基本的方式,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称为“教学式”,学生个体的隐性内化和显性外化活动  相似文献   

12.
高职“互动”、“情景”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高职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对高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改革,分析了“互动”教学模式与“情景”教学模式两种特色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与实施过程,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传热的基本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也存在着这三种形式的“热传递”,在这里,“热”表现为知识。合理地使用三种不同形式的知识传递,可以加强教学中的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之“人际交往智力”的学习风格——小组教学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最好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我们倡导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但是,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往往不知怎样合作学习或不愿意合作学习.结果出现了两类尴尬的课堂:一类课堂叫“表面热闹下的空洞无物”.正如上海特级教师李惠军在《我思、我行,故我在》一文中所言:“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环境氛围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的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辩、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课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条件下对教学设计的新要求:在自主学习目标上,应注重学生的自主设计及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设计;在自主学习条件上,应注重自主学习权利、时间及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在自主学习内容上,应注重自主学习生活性、主体性、人本性的设计;在自主学习方式上,应注重自主学习组织形式和学习形式的设计;在自主学习流程上,应注重以自主活动为过程的设计;在自主学习策略上,应注重自我管理、互动合作及学习资源利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在线开放课程,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一种教学模式。线上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各有优缺点,通过“慕课堂”将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相融合,充分发挥线上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优势,辅助线下课堂教学。“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慕课堂”串联学生和教师的活动,串联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的作用,保障授课质量,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交往互动,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新精神,实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交往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势必造成“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教学公开或观摩课等开展教学与教研活动,是提高中学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但是,一些学校在教学公开或观摩课中,其教学过程所呈现的“教学互动”,看似教学效果“良好”,其实质是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学互动”不是课堂教学中的简单提问、启发或班级、小组的讨论,更不是为追求“教学氛围”而形成的不讲实效的的教学方式。“教学互动”是教师利用合适的教学问题,通过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育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互动”,关键在于把所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追求表面效果或对某种教学方式的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19.
尝试“翻转课堂”下的生物学概念教学,以寻求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突破,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云教育”理念下的课前网络教学,学生可以“微视频”点播,提出“真问题”,绘制“概念图”,“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则通过有效的活动,在“体验”、“解构”和“合作”中深入学习生物学概念.  相似文献   

20.
俞艳 《教师》2010,(32):54-55
“自主感悟,互动创新”平面设计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综合探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形态,动态地研究教学流程中各个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它建立在问题教学法和创造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基础之上,主要包括有“意”引入、自主学习、素材梳理、互动解“题”、创新训练几个师生互动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