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探讨.认为:体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传播新的体育理念、新的体育文化、新的行动方式,能极大地冲击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并使其发生明显变化;运动负荷仍应作为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它完成的使命上进行适当减负,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阳光体育运动的正式启动,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件大事,必将引起体育事业的重大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需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高年级开设选修课,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学改革中应引入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思想,探讨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波  袁古洁 《体育学刊》2007,14(6):59-63
英国于1988年首次实施中小学"国家课程"标准.现行的"国家课程2000"是经过1994年和1999年两次修改完善而于2000年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英国国家体育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一部分,也经过了较大的改动.英国国家体育课程的发展过程、价值取向、课程结构与特征给予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体育课程应体现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体育与健康是两门性质不同的课程,应开设单独的健康教育课程;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讲求灵活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课程实施与评价由学校、家长和师生共同监测.  相似文献   

4.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要求下,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理念,阳光体育是针对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阳光体育理念,将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梁潇 《体育世界》2013,(5):9-10
课程改革是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研究和构建适合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探究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与改革为出发点,提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以终身体育为目标,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的有机部分,由于国家性质,社会制度的不同,各国在历史长河中的学校体育发展也各有千秋。中俄两国在学校体育的发展进程中一直有着或多或少的合作与联系,俄罗斯作为典型的欧洲体育大国,其学校体育的体制一直是中国在探索过程中的学习对象。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在不断的摸索前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有进步。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改革开放这一时间节点为背景,研究中俄两国的学校体育制度,对比中俄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路径,求同存异,观察走向,探寻改革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关话题的讨论长盛不衰。文章以快乐体育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以终身体育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并详细论证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研究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开发、体育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评价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认为:体育课程目标分类已从关注身体素质领域和认知领域拓展到学生的情感领域;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注重民族性、区域性和文化性;体育课程模式发展趋于多元化;体育课程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以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体育课程结构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岳广凤  李波 《辽宁体育科技》2010,32(6):74-75,80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保证,体育教学部门要支持体育社团的工作,安排体育教师进行指导,满足体育社团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需要,为体育社团培养一批体育骨干,为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10.
张祝平 《精武》2012,(13):88-90
作为整个体育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体育隐性课程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中国体育教育历来只重视显性课程,而长期忽略了对隐性课程的开发,这种不对称的发展阻碍了体育课程整体效能的发挥,不利于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揭示体育隐性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在课程目标、教育内容、组织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辨证统一性。在简述体育隐性课程的本质、特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就如何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做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普通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出现了多种模式的大学体育教育形式,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已成为高校体育领域最为关注的论题。针对改革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自主体育课程模式-学分制体育课程模式-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将是大学体育课程今后改革发展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 ,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以俱乐部形式的体育实践课教学的体育课程模式 ,分析了这一模式的优势所在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验表明 ,采用这种模式 ,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掌握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 ,指导体育实践 ,建立体育兴趣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 ,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主要不是去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而是去传播新的体育理念、新的体育文化、新的行动方式;运动负荷仍应作为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必须在它完成的"使命"上进行适当"减负".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课程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将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发展产生的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生主体性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与建设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当置身两个世纪的衔接点,并思考21世纪对我国高科技人才素质的需求,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必须突破固有的旧观念,摒弃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新的课程体系。同时,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师资培训、课程设计、大纲与教材、体育方法及体育考核等五项基本要素进行整体改革,促使诸要素之间产生最佳协同效应,从而放大体育课程的整体功能,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必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机遇、挑战与难题并存的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体育的突飞猛进,改革体育课程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建设“四化”人才的需要。把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改革的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为未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实施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一种课的结构,以此达到实现体育教学的良好效果。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各种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为各个时期的体育教学改革做贡献。通过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课程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课程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内涵的变革着手,谈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试图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及在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更好地通过体育课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素质教育出发谈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体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以强身为目的,运动为手段,旨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体育观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很难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为此本文拟作粗浅地探讨。一、存在问题1.教材重复过多现行体育教学大纲中教材内容重复过多,年级跨度大,这就出现了学生从小学开始推铅球直到高三(甚至大学)还在推铅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谢静月 《体育学刊》2002,9(6):98-99
通过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分析,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思路,以期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近代体育课程改革及其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奏定学堂章程》和《壬戌学制》在近代体育课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两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探寻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规律,为当前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