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斤澜说,建国后,沈从文的处境就非常艰难。当年鲁迅就不喜欢沈从文,但鲁迅毕竟是鲁迅,中年时改变了,和美国作家斯诺谈话,点名几个优秀作家时,提到沈从文。茅盾对沈从文的偏见,是文学观念向左。对沈从文伤害最大的,是郭沫若。郭沫若将沈从文  相似文献   

2.
林斤澜说,建国后,沈从文的处境就非常艰难.当年鲁迅就不喜欢沈从文,但鲁迅毕竟是鲁迅,中年时改变了,和美国作家斯诺谈话,点名几个优秀作家时,提到沈从文.茅盾对沈从文的偏见,是文学观念向左.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个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  相似文献   

4.
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喜欢沈从文,于是喜欢上了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喜欢上沈从文笔下的我突然悟到:从文先生就是一条河,从文先生就是一座山。水有水的性格——灵动。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听过看过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可有哪一个如翠翠的爱情那样不沾一丝世俗之气。于是,当烦恼接踵而来时,我乐意拿起《边城》,走进从文先生水的世界,在那里,我听到湘西水轻轻流淌;听到船夫豪亮的歌声,品味翠翠如水的情思和爷爷如水的爱。从文先生这样…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个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演的是木偶戏《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  相似文献   

6.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汪曾祺刚开始学习创作小说的时候,喜欢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写得非常漂亮,喜欢让人物用诗意的语文交流,而且富有哲理,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很“玄”,以显得有深度、深刻。沈从文先生看了这些作品,对汪曾祺说:“你这是两个人在对话吗?你这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沈从文先生的意思是,这些对话写得不像是真人在说话。  相似文献   

7.
西南联大时期,作家沈从文喜欢"淘书"。1945年10月5日,沈从文购得中华书局1936年版的《漆器考》,他在书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从枪声盈耳中购来","书过于简率不合用。多错误,少材料"。此书见证了在艰难岁月里沈从文购书的艰难经历。  相似文献   

8.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课外阅读的,我已经记不真切了。最开始喜欢的是沈从文的文字。那一座座奇特美妙的湘西吊脚楼,一张张湘西女子腼腆的  相似文献   

9.
第一个“皮”孩子叫沈从文。小时候,他非常喜欢逃学去玩儿。一个夏天的上午,他又逃学了,他的老师毛先生非常生气,毛老师令他在校园里的一棵楠木树下罚站。沈从文毫不在乎地来到树下,罚站对他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远远着着小从文,毛老师有些焦急,但听惯了批评之声的沈从文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 《中文自修》2005,(7):116-117
什么是沈从文的宗教意识,沈从文的上帝,沈从文的哲学的核心?——美。  相似文献   

11.
试论沈从文的文化心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文化学、符号学理论方法,以沈从文的文化心理为研究对象,认为苗文化心理、自卑情结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内在动因,也是沈从文小说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风格,只有熟识这一问题,才能对沈从文小说有深层的理解,也才能突破以往沈从文小说研究中只注重形式分析、忽略文化心理分析的陈旧模式。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个能写字和会写字的人,他的一生笔耕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曾入围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作家。自身文学创作的丰厚经历所致,沈从文在写作课教学上也很在行,是被作家汪曾祺称好赞同的写作课教师。汪曾祺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介绍了作家沈从文的写作课教学方式,使我们在文学家的沈从文之外,能够得以感知到一些沈从文教育职业的丝丝缕缕,同时从沈从文的写作课教学中也能够引发我们对作文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到西南联大任教,是西南联大常务委员、《大一国文》主编杨振声的举荐,杨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新文学的影响,当然,也有友情的因素。在此之前,沈从文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任教,1931年,沈从文到青岛大学任教,当时校长是杨振声。之前,沈从文有过做大学教师的经验和经历。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文化选择是“小乡城文化”,它为沈从文提供了最佳的切入角度——把握住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再造问题,从这个角度来反映现实,增强其作品的深刻性。它使沈从文抛开政治的纷扰和人世的污浊,保持着人格的独立和澄澈晶莹的创作心态。同时,它还产生了多种文学效应:首先,它促使沈从文营造起对立的两个文学世界——小乡城和大都市世界;其次,它促使沈从文表现了小乡城人与大自然的认同感;再次,它使沈从文的创作达到了内在的真实性;最后,它促成了沈从文1935年以后艺术风格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是一位与水有着万千联系的作家,沈从文从水中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获取了认识世界和思索问题的方法.沈从文的笔下浸透出无限的水意。探究沈从文笔下水的特性及表现,是解读沈从文作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邓莹 《文教资料》2011,(36):57-59
随着对沈从文研究的逐步深入,沈从文与城市关系的研究开始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本文通过对沈从文与城市关系研究的梳理与讨论.试图更好地为沈从文研究打开思路,获得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沈从文文坛沉寂四十年的因由:一是沈从文自身对政治的恐惧、厌恶,梦想远离政治,成为“超然的特立独行者”;二是沈从文先后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有过几次针锋相对的文学论争,建国后,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把沈从文划向了对立面;三是解放初,文艺界对待沈从文,从文人、作家间的论争转向了政治上的对立面的批判,使沈从文彻底地从现代文学的文坛消失而转向了古代服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文立足于文学创作背后的文化氛围与沈从文审美风格自觉形成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成就了沈从文独特的个人审美风格,但同时也限制了沈从文对于自我风格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王静悦 《函授教育》2002,(1):107-108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对它的研究文章字数已经高出原著数倍,然而“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接近”,所以本文沿着前些评论家的研究成果铺设的路继续走向“边城”。笔者认为,读沈从文的作品,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即“知人论文”。  相似文献   

20.
师话实说     
徐珊 《大学时代》2003,(1):28-29
个性时下的学生越来越喜欢有个性的老师。个性一词含义丰富,但大抵也不过以下三种:最有生命力的个性是学识突出。鲁迅上课,把讲义一丢——“态度冷静而又充满热情,语言朴素而又娓娓动听,无论是评论历史,或是分析社会,都能入木三分,他的言论是当时在别的地方难以听到的”(冯至)。学识渊博即便技巧不济也无伤大雅,沈从文初次上课,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消息传出后,有人说:“沈从文上课,半小时讲不出一句话。”这议论传到胡适的耳朵里,胡适笑笑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