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第11期《小学语文教学》刊发了《怎样区分“度”和“渡”》一文,最后一段中说:“‘共度难关’与‘渡过难关’是意思相同而极易写错的两个常用词。‘共度难关’中的‘难关’表示困境中的一段时间,‘渡过难关’意为共同度过一个艰难时期,含有共同承担责任,协力克服困难的意思。”该句中有关“度”的表述与前面的表述相矛盾。  相似文献   

2.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王宏伟 《语文知识》2005,(12):20-20
《现代汉语词典》对“国事”的解释是“国家大事”,对“国是”的解释是“(书)国家大计:共商国是”。它们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呢? “国是”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  相似文献   

4.
陈庆祜 《学语文》2002,(6):26-26
《现代汉语词典》“泰山”条有两个义项,一是“古人以泰山(山名,在山东)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泰山北斗;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二是“岳父的别称”。由于第二个义项未说明立义由来,于是有人产生误解,主观推定“岳父的别称”是从第一个义项引申出来的,就作出这样的论断:“把妻子的父亲称为‘泰山’,说明了‘泰山’在家庭中的显赫地位,也说明了女婿对妻之父极大的尊重”(见《语文建设》2000.9《从“泰山”谈起》)。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有这么一句话:“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两方走’的偈子。“何谓“偈子”?教材注释道:“佛经中的唱词”。这一注释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完全相同。我们可以在这个注释的基础上对“偈子”作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6.
记得笔者初出道那段时间,曾因醉心于卡拉OK,竟把《社戏》中的‘迅哥儿’说成是鲁迅先生,把《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说成是于勒;‘羽扇纶巾’中的‘纶’字念成一(?)(纶),后经同行点醒,惭愧之至。晚上垫高枕头,‘三省吾身’。啊!这是对教材钻研不深,‘生’之过也。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好"字词条下解释,"好不"用在某些双音节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跟‘多么’相同:人来人往,~热闹。注意:这样用的‘好不’都可以换用‘好’,‘好热闹’和‘好不热闹’的意思都是‘很热闹’,是肯定的;但是,在‘容易’前面用‘好不’意思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12期刊载了张志先老师《我们该如何“踮起脚尖”——2009年湖南高考作文题的语法质疑》一文。该文对2009年湖南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踮起脚尖”从语法的角度进行了质疑,文章分析了“踮起脚尖”的结构形式,依据《现代汉语词典》和《学生古汉语词典》对“踮”字的解释,归纳出“‘踮’有‘脚后跟离地’而‘脚尖着地’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殽之战》一文中有‘不顾而唾’一句,课本注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这是表现了先轸极度气忿,不顾君臣之礼。’《教学参考书》译为:‘不顾襄公在面前就吐了口唾沫。’这两种说法都把‘不顾’当作现代汉语中的‘不顾’,以致影响了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0.
高语二册《劝学》一文中‘绝江河’的‘绝’字,课本注为‘极、穷’,《教参》亦作此解。均误。此‘绝’所来注本都释为‘横渡’,未见异议。‘绝江河’即‘横渡江河’,如此讲解,文意畅达贴切。注为‘极、穷’,文意扦格不通,反倒把人搞糊涂了。《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均收有‘横渡穿越’这一义项,且首例书证都是本句。《说文》:‘绝断丝也’本义把丝弄断,引为一般的断绝。横渡江河好比截断河面水流,故又引为‘横渡、穿越’。此义在  相似文献   

11.
本刊今年第1期刊出《“秉烛夜游”中的“烛”是蜡烛吗》一文后,涟水县西安小学左昌富老师在来稿中引《中华成语大辞典》中的解释,“烛”是指“蜡烛”;又说“‘烛’字产生较早,小篆中就有”,“‘炬’字产生较晚,东汉(44—220)初年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才有。”“可见‘烛’和‘炬’至少在东汉初年使用上就有分工了。由此可以推断,至少在东汉初年就有蜡烛了。”  相似文献   

12.
2005年第十期《咬文嚼字》刊登过卢进峰先生的《何谓“金秋”》一文。卢文提出:“古代阴阳家还用五行中的木、火、金、水主管四季中的一季,四方中的一方。木主管东方和春季,火主管南方和夏季,金主管西方和秋季,水主管北方和冬季。土主管中央,并且扶助木、火、金、水。可见‘金’即秋季,‘金秋’是一个表并列关系的联合词组,意思就是‘秋天’。同理,‘金风送爽’中的‘金风’就是‘秋风’,如果硬要把‘金’理解为‘金(黄)色’,那‘金(黄)色的风’岂不成了无稽之谈!不知‘鞠萍姐姐’以为然否。”  相似文献   

13.
韩延明 《学语文》2011,(4):67-68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4月21日被定为全国哀悼日。当天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30分》节目,报道了全国各地的哀悼情况。屏幕下方打出醒目的字幕“凝集力量。共度难关”。对此有人质疑。字幕中的“度”是否应为“渡”?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4.
一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现在出了四本,分别是《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和《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我自己最看重的是《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书中我提出了‘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多改’重于‘多写’‘讲评’重于  相似文献   

15.
正据《中国音乐词典》的定义:"‘乱’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曲式术语。在琴曲中称为‘乱声’‘契声’。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以及汉、魏相合大曲中,均有‘乱’的歌词实例。"~([1](P24))这就说明"乱"不仅与音乐有关,而且有相对应的歌词存在,即"乱曰"。尽管中国早期文化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但为了更好地理解"乱"之内涵,下面将其分开进行详细分述。《乐记》:"《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武》乃《诗经·周颂·大武乐章》中的一篇,至于处在  相似文献   

16.
六年制语文第十册《泊船瓜洲》一诗中的绿字用得特别好,历来为人称道。据洪迈《容斋续笔》卷八: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相似文献   

17.
白凌志 《学语文》2014,(2):56-57
正笔者在教学夏衍的《包身工》(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时,对学生提出的"文中‘不假思索’是不是应改为‘不加思索’"的问题,也产生了疑惑。为了解决这个疑惑,笔者首先上网搜索了"不假思索"和"不加思索"的词义解释,竟然发现了问题:第一,《百度词典》、《百度百科》和"百度知道"等栏目均收录词条"不假思索",并对其作了解释,而未收录"不加思索"。唯有"互动百科"栏目收录了"不加思索"。第二,《百度词典》、  相似文献   

18.
朱文献先生在《语文课本中的“比况短语”》(贵刊94年第三期)一文中说:“比况短语作状语时,‘似的’也可写作‘似地’,……”但根据新语法体系可将结构助词‘的’、‘地’合并为‘的’的精神,今后在运用比况短语作状语时,可不必再分出一个‘似地’来。”  相似文献   

19.
“天下”析     
<正> 对贾谊《过秦论》上篇中的“天下”二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在本篇里,作者把‘天下’和‘秦’基本上作为对立的两方来对待,‘天下’和‘山东’‘诸侯’‘六国’‘九国’的含义大致相同。”细读《过秦论》,我以为这个“大致相同”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三期载杨亦鸣同志的《〈诗〉“伐檀”、“伐辐”、“伐轮”正义》一文,对《诗·魏风·伐檀》中的“伐辐”和“伐轮”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伐辐’即砍制车辐,‘伐轮’即砍制车轮”(着重号原有),并指出“‘伐辐’、‘伐轮’并非一般的动宾关系,‘辐’与‘轮”都是‘伐’的目的宾语,而非对象宾语。这与‘伐檀’的内部结构不同”。杨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它的上述结论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