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海南《法制时报》立足自身定位,聚焦政法中心工作,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新手段,进一步整合纸媒与新媒体资源优势,根据受众需求生产出不同形式的产品,并通过举办"全国法治媒体采访行"活动,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宣传品牌,为新时代法治媒体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媒介对侦查活动效率的提高、侦查执法规范的理性监督以及刑事案件的预警防范都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研究侦查人员的媒介能力构成要素,分析侦媒关系对立的原因,完善对策,是侦媒关系走向契合的重要路径. 当前侦查人员面对媒介表现对立的原因 1.一些媒体报道的失范导致侦查人员的心理排斥.个别媒体对公安侦查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行为进行放大报道,不少涉警新闻有虚假性,导致了对侦查工作的错误引导,浪费了侦查资源,贻误了侦查时机;一些媒体的详细报道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信息,为其毁灭罪证、案后逃逸提供了信息支持,增加了犯罪侦查的难度和侦查的资源投入;一些媒体针对某些刑事案件进行密集性和倾向性报道,增加了侦查压力,干扰了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郑晓龙 《东南传播》2020,(12):114-116
将新闻故事化,讲述一个好故事是当下媒体所追求的叙事方式,其强调发掘事件中的悬念、冲突和矛盾等结构性力量。法治节目是以司法活动为关注对象,通过案件报道为社会公众提供间接的法律经验,承载着普及法律知识、培育法治理念的社会教育责任。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法治节目往往刻意制造悬念与噱头而选择性忽视论理与释法,出现只见"故事"不见"法"的现象,这与其对故事化的极致追求所引发的选择性报道密切相关。法治节目中的选择性报道极易引发新闻报道与司法权的碰撞,对此应进行审慎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法治事件报道始终伴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媒体在传播法治理念、报道法治事件、推进国家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媒体在法治报道方面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了一些热点法治事件在报道中偏离了客观、真实的轨道,扰乱了社会秩序,也歪曲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文章将在叙事学的语境下,通过对热点法治事件报道的深入分析,从叙事视角、叙事立场、叙事语言、意识形态等角度探讨媒体在报道热点法治事件时应具备的技术和艺术,从而提升媒体法治新闻的叙事能力,为热点法治事件报道提供更好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新闻从业人员对媒体司法监督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全面分析了我国媒体记者在法治报道和司法监督报道方面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了媒体监督司法的效果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法治国家,媒体通过对司法活动进行报道,监督司法活动及司法权的执行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因其独有的广泛性与开放性,在我国法律监督体系中,毋庸置疑,媒体监督在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媒体对案件的报道中,将公安、检查机关对案件的侦查活动的“侦查”,误为“侦察”的,可以说是个带有相当普遍性的老问题,对12种报刊今年五月份刊登的章统计,将公安、检查机关侦查活动的“侦查”误为“侦察”的,占45%。新闻媒体在报道河南省登丰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模范事迹的多篇章中,有半数以上将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的“侦查”误为“侦察”。  相似文献   

8.
谭明 《采.写.编》2018,(2):50-51,188
2015年初,徐某某因涉嫌非法制造枪支,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有12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同年,因证据不足,检察机关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徐某某先后将这12家媒体告上法庭.该系列案的背后,是侦查阶段新闻报道与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的关系.本文以徐某某诉媒体名誉侵权案为案例,结合由侦查中心主义向审判中心主义转变的司法改革背景,思考关于侦查阶段以犯罪嫌疑人为侧重点报道的诸多弊端,以及对侦查阶段报道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媒介"已经发展到了卖活动的阶段".这话是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首先指出的.我理解喻先生的意思,是说了不少生活类报纸的实际状况,并不是力推"卖活动".近年有的媒体策划的活动和对活动的报道越来越多.如何把握好媒体搞活动的报道和媒体公共性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提高媒体影响力,深度报道不可或缺。媒体要探寻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把新闻活动融入社会发展进步中。近年来,湖州晚报把深度报道的视角投向"挑战一应战"的社会运动模式,寻找时代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从发展轨迹看问题深度报道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深入事件挖掘真相、寻求社会问题解决之道,是深度报道的使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产生新的问题,理性看待这些问题,是做好深度报道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法治媒体作为法治宣传的重要载体,需要对社会的舆论进行引导,弘扬我国法律精神,推动我国的法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是客观来看,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一些法治媒体在开展法制宣传工作时还存在着违背法治精神的报道思路,这就偏离了法治建设的轨道。在新的时期,需要进一步发挥法治媒体的特色传播优势,让媒体在法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得以实现。本文将从我国法治媒体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发挥法治媒体特色宣传优势的重要性以及其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刘燕 《青年记者》2008,(14):48-49
重大新闻事件历来是舆论研究的焦点.国内外媒体对"西藏3·14事件"大面积、焦点式的报道,使"西藏问题"成为近期大学生关注点最高的时事新闻. 面对众说纷纭的国际国内媒体,大学生对"西藏事件"、"藏独活动"的独立判断及立场如何?哪些媒介对大学生了解"西藏事件"、达赖起着关键作用?少数民族又是如何看待达赖及"藏独活动"的?媒体的报道在认知、态度和行动中哪个维度对大学生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任冬梅 《今传媒》2009,(9):95-96
灾难性事件作为突发性新闻,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也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5·12"汶川大地震更是对国内媒体灾难报道的一次考验.灾难报道极易对受害人及相关人员造成伤害和二次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时期以来媒体法制报道整体的兴盛发展,我国电视涉农法制报道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虽然近年来电视媒体对农村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涉法涉诉案件等给予了大量的报道,但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据学界及我们课题组的农村实证调查,农民对涉农法制信息的关注率、理解度或接受程度普遍较低,对电视等媒体涉农法制传播的满意度总体不高。①这必然影响到农村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农民法治意识的提升,也不利于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和涉农法律制度的贯彻落实。因此,增强电视涉农法制报道的有效性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认为,电视媒体在涉农法制报道方面应有以下提升。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立足于危机传播理论,以晋宁"10·14"事件报道为研究个案,从报道形式、主题框架、事件归因、新闻来源、报道基调、危机传播模式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媒体在农村群体性事件议题上的媒介表达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媒体优化群体性事件报道、提升其深度效能的策略路径:应注意进行事件潜伏期的环境监测和危机预警报道;加强危机蔓延期的沟通协调功能和恢复管理期的社会反思功能;注意把握报道分寸、建设性地进行舆论监督;尤其是在农村群体性事件报道的法治价值取向上,还应加强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反思、多元主体利益关系分析等。最后对媒体建构下的施工方和地方政府危机传播管理策略问题作了一定反思。  相似文献   

16.
栾相科 《新闻世界》2013,(7):326-327
【摘要】伴随着社会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广大媒体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格外注重人文关怀,尤其是在涉及到对未成年人的报道之时,更应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合理使用最小伤害原则。本文首先解释了何为最小伤害原则以及其在中国和西方的理论渊源,进而详细分析了我国媒体活动中运用最小伤害原则时产生的问题以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吴坤 《新闻世界》2022,(5):49-53
重大主题报道主要是指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及相关社会热点所进行的多角度、多层次、多体裁、多媒体的战役性报道,是新闻媒体的政治任务和职责使命,是新闻媒体发挥“喉舌”作用的具体体现。本文以《法治日报》为例,对法治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视角选择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8.
新闻观察     
《青年记者》2012,(1):34
传媒所报道的事实,以及报道角度和方式,都应体现法治意识,而不该传播非法治的观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和该院本科生史一棋在《传媒人要树立牢固的法治意识》中,对媒体的一则报道做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重大事件,做好"两会"报道是各大媒体的重头戏。综观今年媒体的"两会"报道,有个特征就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与媒体之间良好的互动。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提升了社会公众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热情,更能促使媒体有效反思自身报道方式,以期充分发挥新闻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10):73-75
<正>民生发展、法治建设始终是法治类媒体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前者是永恒的新闻主题,后者是媒体使命所在。每年全国"两会",境内外媒体云集,三千名中外记者参与报道。面对近三千名人大代表、两千多名政协委员如此庞大的采访对象,哪家媒体能在这场新闻大战中制胜?哪位记者能够捕捉到高价值的新闻?不仅考验记者的业务技能,更检验记者的采访策略。笔者连续三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个人认为采访策略应做到"人事地"三点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