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相似文献   

2.
3袋米的故事     
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但相信这带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就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  相似文献   

3.
城北竹 《家长》2009,(11):43-44
她抛弃了自尊,瞒着儿子。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她讨饭的目的很简单,就有供儿子上学。她的行为虽然默默无闻,但她的付出却令所有知情者的动容。  相似文献   

4.
苦儿父亲早死,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是个能干要强的女人。拖着苦儿风里雨里,家里家外又当妈来又当爹的,苦苦撑持着残缺的家。村里人见她母子这么艰难,给她介绍了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劝她改嫁,但她怕苦儿受后父的虐待,终究没有答应。  相似文献   

5.
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琅琅、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  相似文献   

6.
许多年前,湖北省某县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溘然长逝,留下两间残破不堪的瓦房给母子俩.当夕阳西下,刺骨的北风推着枯黄发白的草浪起伏摇曳时,娘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地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有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孤寂生活.  相似文献   

7.
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便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溘然长逝,留下了两间残破不堪的瓦房。娘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孤寂生活。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皱着的脸上充满了笑意。当满山的树木在黛绿中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  相似文献   

8.
母亲,一个看似平凡的词语,一个普通寻常的称号。然而,再多的鲜花都无法衬托出母亲的美丽,再亮的光环都无法映照出母爱的无私。我们知道,“母亲”无法定义,母爱无法丈量,就让我们用三个小故事来展示那无私、永恒的母爱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忠诚”的奖赏 一个农户家里养了两头毛驴。这“母女”俩对主人极其忠诚,即使活再多再累也从不叫苦。几年过去了,“母亲”年事渐高,干起活来显得筋疲力尽。于是,主人又买来一头新毛驴。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故事     
这个故事写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爱。死神把母亲的孩子抢走了,但她追到天边也要找到他。她终于找到了死神。死神让她看了看孩子的“整个未来,整个的人间生活。”仍然是为了爱,母亲最后只有放下自己的孩子,向死神祈求:“把他带到上帝的国度里去!”  相似文献   

11.
三袋米     
佚名 《高中生》2010,(34):26-27
这是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默默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有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  相似文献   

12.
三袋米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rú)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相似文献   

13.
孙晓双  李卓 《下一代》2009,(7):20-21
那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镇中学食堂里有一个个头不高、身材瘦小的老头,时常看到他,在食堂里来去匆匆,哼着小曲,擒着铁铲,又是炒菜,又是做饭,脖子上那条擦汗的毛巾晃来晃去。你知道吗,他就是故事当中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14.
三个菜包子     
他上中学了,虽然学校离家很远,但他没有住校,而是愿意每天来回奔走。他说这样既能省钱,又能锻炼身体。同时,他还向母亲保证,不会因此影响学习。母亲答应了,但要求他.在学校吃午饭,不想让他为了回家吃午饭浪费了短暂而宝贵的午休时间。他同意了,但他坚持不要生活费,不在学校的食堂打饭吃,早上从家里带午饭去学校。母亲看着他,点了点头,心想:儿子长大了!  相似文献   

15.
听来的故事     
《小学生》2007,(2):1-1
美国一位名叫伊迪丝的三岁女孩告诉她的妈妈:“我认识礼品盒上的O”,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以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她孩子的想像力。因为她认为在她的女儿认识O之前,可以把O想像成太阳、足球、鸡蛋之类的圆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马国文 《宁夏教育》2011,(10):75-75
一天周末,家里停水,我来到一家餐馆吃午饭,餐馆里吃饭的人不多,桌子对面坐着一对母子,母亲头裹浅灰色的丝线围巾,衣服上布满了点点泥巴,面容消瘦,不停地给儿子整理书包,像是刚打工结束。儿子大概上中学吧,上身穿着浅颜色的校服,配着一条牛仔裤,站在母亲旁边,两手插在裤兜里,不停地望着厨房,还不时地眼睛撇着母亲,冷不丁地说:咋这么慢,快把人饿死了。母亲冲他微笑着:  相似文献   

17.
封面故事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相似文献   

18.
路瑶 《江苏教育》2023,(30):93-94
<正>办公桌的抽屉里放着半袋茶叶,是市场上很常见的那种茉莉花味的茶叶球。每次看到它,我就会想起小童——那个纯真、可爱的女孩子。这半袋茶叶在不断提醒我:真正的尊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要珍视学生对自己的信任。  相似文献   

19.
小时的记忆总是被搬家中断,长大后在街上经常被一些陌生的老人家叫住,开头一句必是:你是老万家的吧。这一句我并不奇怪,因为我的长相像极了母亲,第二句老人家必定会总结,这孩子长得像妈,而第三句必定是你妈能干。从小到大,这三句话反反复复听得我都快背下来了,所有的人都夸赞母  相似文献   

20.
爷爷的故事     
一 六十多年前 爷爷的父亲让爷爷学织布 任凭师傅怎么说 任凭师傅怎么教 一拉一蹬 再拉再蹬 爷爷急得满头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