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孝金  吕贤年 《物理教师》2007,28(12):53-56
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吴大猷教授,早年求学于南开大学和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后来在其长达70多年的科教生涯中,在涉及原子、分子结构及其光谱,等离子体及其动力学理论,核物理、天文物理、统计物理、散射理论及相对论等十分广泛的领域作出了贡献,在世界科技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先后  相似文献   

2.
他从小在表演方面很有天赋,父亲为了培养他,在他3岁的时候,让他师从人民艺术剧院的叶子老师,学习话剧。然而,此时他已经感到身体的严重不适,为了不中断求学之路,父亲给他带了很多药,吩咐他,每当身体疼痛的时候,就吃药。  相似文献   

3.
<正>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从小教他读四书五经,也读莫泊桑、屠格涅夫的外国文学名著。1936年在北京崇德中学同杨振宁因父辈相识而成为好友,兴趣爱好转为数理学科。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占领北平城后,强迫青年学生游行庆祝,13岁的邓稼先愤然将日本旗踩在脚下,父亲赶紧安排他离开北平前往重庆、昆明完成中学学业。1941年,邓稼先17岁时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师从吴有训、周培源、叶企孙、吴大猷等多位知名物理学家,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要求学 陈鹤琴说,小孩子要求学,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做父母与教师的首先应当明确,为什么要小孩子求学呢? 一鸣在少年时代,曾经和父亲有过这样一次谈心。他对父亲说:“我已经立志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人生如果不能为人民服务,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陈鹤琴说:“一鸣,这话很对,我培养你从小学做人,现在我可以放心了。”  相似文献   

5.
背影     
我18岁那年,在离家三十多里的学校求学.时间长了,父亲步行来看我,带来我爱吃的饭菜.当送父亲走出校门即将返回时,我不由自主地张开了嘴:"爸爸……"泪眼蒙眬. "怎么?"父亲转过身,关切地望着我,"还缺什么吗?要不要再留点儿钱?"说着把手伸进了口袋. "不……不,我不缺钱,真的,爸爸,快走吧,天快黑了."  相似文献   

6.
心灯     
那年我十七岁,在离家三十多里的学校求学。时间长了,父亲步行来看我,带来我爱吃的饭菜。当送父亲走出校门即将返回时,我不由自主地张开了嘴:“爸爸……”泪眼蒙眬。  相似文献   

7.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母亲随父亲去美国留学期间生下了他。在中国故乡长大的丁肇中20岁时,又单身去美国求学,6年后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8.
1910年,毛泽东17岁了,他的父亲毛顺生要他留在家乡,做生意。 毛泽东抬头望远处的山,山连绵起伏,仿佛他不平静的心潮。于是他在父亲的账簿里夹了一首诗,毅然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  相似文献   

9.
有一部电影《背起爸爸上学》,故事说的是一个16岁的农村少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师范学校,面对着瘫痪在床无人照顾的父亲,无奈之下卖掉了全部家产,背着父亲走进了校门,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  相似文献   

10.
《科学启蒙》2009,(9):24-25
勤奋求学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相似文献   

11.
陈光宇 《辽宁教育》2012,(16):82-84
一、不同的求学成才之路在中华民族摆脱奴役,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陶行知和叶圣陶就是其中令人钦敬的两位。两位在中国现代文化教育史上均卓有建树,且均有深远的影响,但二人所走过的求学成长之路却有着很大的差异。陶行知于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父亲在经营酱园破产后回家务农,家中仅有一亩多田地,躬耕自食,生活窘迫。行知从小聪慧,4岁时就开始随父亲学识字,6岁时由一位姓方的秀才为之启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06,(21)
17年前,年仅4岁的黄来女便跟着父亲四处闯荡漂泊;一年多来,她带着身患癌症的父亲在武汉求学。黄来女,这位自信乐观开朗的女孩,不屈不挠应对生活的历练。她说,对这个世界,我充满感恩。  相似文献   

13.
《学习之友》2014,(2):39-40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孤儿,尚未出生,父亲早逝,九岁的时候,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因贫病而死。他命运多舛,在湘西求学时,染上了霍乱,几乎死去。  相似文献   

14.
每当夜深人静想家时,总忘不了崔京浩的那首<父亲>. "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临近大学毕业,回首自己在求学道路上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荣誉,我都会把它们归功于我的父母.父母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15.
苦涩温馨     
11岁出门求学,到现在算来已有十多个年头了。在异地他乡独自漂泊的时候,就不禁想起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亲,父亲所走过的人生路途的片断,总是那样苦涩而温馨地浮现在我的心中,让我感受生命的至善至美和凝重温馨的人间亲情。这时我总想像小时候一样钻进父亲的怀抱,让父亲用那粗糙的大手再挠挠痒。在我8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后,平常连感冒都不得的父亲病倒了。母亲猝然去世的阴影笼罩着我幼小的心灵,至今仍难以摆脱。每天晚上躺在父亲的身边,久久不敢入睡,生怕父亲也像母亲一样在我们熟睡时悄悄离去。生活在故乡这片贫…  相似文献   

16.
当7岁的朗朗与父亲背井离乡到北京艰辛求学时,谁会想到,一个世界级的钢琴王子就这样一步步踏上了钢琴圣坛。 我坐在父亲破旧的自行车后座,穿过北京的大街小巷,我不由自主地拿北京和沈阳做比较。在沈阳,大家都知道我是个才华出众的小钢琴家;在北京,我什么都不是。在沈阳,父亲是一个身居高位的警官,别人对他又怕又尊重;在北京,  相似文献   

17.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不少台湾学生前来大陆求学,他们学业有成,民族意识强,日后对海峡两岸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史的重要篇章。有案可查的最早赴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是林熊征、林熊祥、林凌霜、黄再得、卢国治、杨仲鲸等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到福建的福州、厦门两地就读。林熊征出生于台湾著名的板桥林家,晚清时前来福州求学,后毕业于当地的一所师范学堂。他的弟弟林熊祥,4岁时在厦门鼓浪屿的家中随举人出身的姑父郑星帆学习。有意思的是,郑星帆竟然用福州方言来教他识字。7岁至9岁,到…  相似文献   

18.
瓦特(James Watt,1736~1819)英国发明家、工程师,1736年1月19日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小镇格里诺克.他从小体弱多病,由父母进行了启蒙教育.父亲是个具有多种手艺的工匠,受其影响,瓦特从小就有实验的兴趣和才能.传说他小的时候,曾用布把壶嘴堵死,看蒸汽的力量把壶盖冲开.这一现象激发了他的探索精神.后来进了格里诺克文法学校学习,因为身体不好,退学自学.这段时间,他经常随父亲到工厂学习制作机械模型、仪器的技术,进行化学和电学实验.靠着虚心求学、刻苦钻研的精神,他15岁学完了《物理学原理》,并获得了丰富的木工、金属冶炼和加工等工艺技术.1…  相似文献   

19.
13岁农家少女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高中,却因家庭贫困,只能将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双胞胎妹妹,自己谎称出去打工,实则瞒着父亲边打工边求学,最终考取自己向往的大学。  相似文献   

20.
阿基米德(Archimedes,287 BC~212BC)出生在古希腊叙拉古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位天文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阿基米德从小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辩论.长大后飘洋过海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求学,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