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徽州地处皖南,包括沈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六县.明清时期是徽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商业经过长期的徘徊起伏,这时迈向顶峰,“徽商”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商人群体.徽州文化在雄厚的传统积淀上,继往开来,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形成了包括哲学、医学、绘画、戏剧、建筑、食品等整体的“*学’体系。文风郁盛、人才辈出,根据《朱元明清澈州各县进土人数表》,明清两代徽州回了618名进士,①其中不乏内阁辅臣、太坏侍印,·人才出于教育.当我们赞叹徽州人才伟盛时,应该雷到它的繁育的成功.本文将不齐浅四,试对明清时用…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徽州府杂税征收的变化如下:明初杂税由税课局征收,税额比元代减轻。明中叶杂税“派于里甲办纳”,背离了明初朱元璋制定的“随其多寡从实征之”的税收政策;明万历后期,杂税成为专制皇权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之一。清代前期杂税由“里粮约保办纳”,成为变相人头税;雍正以后,杂税以征收商品交易税为主.具有了近代工商税收的性质。明洪武与清雍正时期征税以“不病民”为归,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赌博活动极为猖獗,形成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引起徽州地方官府和民间社会的强烈关注.徽州地方官府、民间基层组织和宗族,对国家禁赌法令进行了有效的贯彻.  相似文献   

4.
地处皖南山区的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婺源(今划入江西省)6县史称徽州地区。明清时期这个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才辈出,黄山、白岳、新安江等自然景观丰富,素有“文献之邦”、“东南邹鲁”之称。尤其是源远流长的“徽学”,举凡哲学、艺文、史地,无不自成体系,卓有建树;绘画、雕刻、建筑,无不具有独特鲜明的地方色彩。其中,徽派刻书业可谓是徽州地方文化中最突出的部分。由于徽州地区山多田少,徽州人售艺他乡,负贩大江南北,形成实力雄厚的徽商。徽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徽州经济繁荣,以石雕,木雕,砖雕,竹雕为代表的雕刻艺术十分发达。其艺术创作是现实主义的,用丰富的民间艺术语言,独特而精湛的雕刻技巧,生动活泼而雅俗共赏的形式以及广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内容,通过形,光空间关系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鉴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21-122
徽商,一支活跃在明清时期的商帮劲旅,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资本的一个重要力量。而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活动范围"几遍禹内",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更有着"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两淮地区向来经济发达,又是徽商起步的主要地区,加之交通便利,自然成为徽商经常出入之地。此外,徽商发展不断壮大的一个根本因素是依靠盐业的发展,而扬州作为徽商盐业的基地对徽商发展以及两淮经济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徽州两位著名数学家在教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徽州文会是地方文人、士绅自发成立的一种较为分散的读书、际会的学术交流团体,同时也是徽州十分重要的科举教育组织。文章从社会文化史角度通过徽州文会地方志资料的考察,并辅之相关典型文献,探讨研究了明清时期徽州文会组织源流、传统定义与类型、历史运作与社会功能、管理与区域分布,以及解析徽州文会与社会变迁复杂关系等。  相似文献   

9.
鲁艳 《池州师专学报》2003,17(2):100-103
明清时期徽州商业资本对徽州地权的影响探析@鲁艳$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生,210039~~  相似文献   

10.
以相关文集、方志、家谱等史料为基础数据,以国标GB/T 18972—2003作为分类标准,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明清时期徽州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分布.结论显示:明清时期徽州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但资源结构不够完善;旅游资源分布地区差异明显;徽州人文旅游资源占据优势地位,旅游资源主体特色较为鲜明;人文景观与自然旅游资源紧密融合、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1.
从功能论的角度看,徽州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发展至明清,对宗族内事务的管理与控制的功能有着日益强化的趋势。其中,对内部社会秩序进行积极的控制与调适即是这一时期徽州宗族作为社会自治主体和社会管理者角色扮演的重要体现。徽州宗族通过教化、调解、惩罚等方式,实现了对其内部社会秩序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持续繁荣及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徽州,书院教育十分兴盛,涌现出一批办学成功的书院。这些书院在创办者的品质、山长的条件、教师的素质、经费筹措、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很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对中国传统社会人才培养极其重要。徽州书院在明清时期极为繁盛。徽州书院的发展能够长久不衰,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书院严格的规约制度。徽州书院宗派的归属,学统的确立得益于书院严格的祭祀制度;山长选任制度使书院管理人才得到保证;书院明确的经费管理制度使书院日常管理活动的进行得到了保证;书院的学规,讲学制度为书院学术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一系列的规约制度是徽州书院延续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通过征收赋税、培养宗族子弟入仕、创办义田和义学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宗族管理、维护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徽州宗族还对国家的政策和儒家伦理规范积极宣传,在宗族中进行宣讲和教化,按照国家政策管理徽州宗族社会,保持了徽州地区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与国家希望地方基层社会保持稳定进而保证封建统治能够长期延续的目的有相契合之处,体现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与国家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益阳于秦置县,直至清中叶,封建统治者在此推行了一整套赋役制度,从益阳县人民身上榨取了沉重的田租、地税与徭役,使他们终年生活在死亡线上。这就是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徽州科举极为兴盛,其辉煌成就与宗族对子弟科举仕进的重视密切相关,这在作为宗族群体记忆文化表征的徽州族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徽州族谱对科举进行了多角度的书写与想象,包括:家训祠规对科举仕进的强调、楹联像赞对科举及第的想象、科名录对科举荣耀的展现以及诗文对科举生活的描述等。在科举仕宦的时代氛围和聚族而居的宗族场域中,宗族与科举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社会的结婚制度,以聘娶为主要形式,其程序一般要具备“六礼”。徽州的婚礼基本程序与“六礼”一致。明清徽州早聘之风较为盛行,乃至指腹为婚,因为早婚对徽商家庭具有特别的意义。明清徽州婚姻禁止性原则主要包括同姓不婚与良贱不婚。由于受到明清普遍的婚姻习俗和徽州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徽州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婚姻习俗,导致妇女的守节、殉烈或婚姻生活的不幸。  相似文献   

19.
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徽州宗族对教育在“亢宗”、“大族”,以及培养子弟良好的“德行”、“资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极其深刻的认识。积极创办各类宗族性教育机构、重视家庭早期教育和宗族蒙学教育的规范化、对宗族子弟的学业进行严格的考核并予以奖惩、慎择教师等是其兴学重教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宗族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宗族商人的资助,而宗族的教育追求及其规范则是徽商资本与教育结合的心理媒介。  相似文献   

20.
徽商的民俗信仰体系包括祖先崇拜、乡土神信仰、儒学崇拜、财神信仰、行业神信仰、自然崇拜等诸多层面。徽商的民间信仰对于徽商个体、群体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功能,不仅可以调适心理、规范道德情操,而且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强化群体协作和社会整合。徽商在历史上的发展走向在某种程度上与其民俗信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