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2年2月4日,新华社播发了本社记者戴煌发自朝鲜前线的新闻通讯<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文书罗盛教舍身抢救落水朝鲜少年的英雄事迹.  相似文献   

2.
新闻兵戴煌     
戴煌说自己几十年来“既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是功勋卓著的新闻事业家,只不过是个新闻兵”。“新闻兵”是怎样一个概念?在北京他的“戴氏蜗牛居”,我俩谈了六小时,之后我又读了《戴煌通讯报告选》和《中国当代名记者小传》(第一辑)中关于他的那157页文字,还有他发表在《当代》、《新观察》上的报告文学,以及一些工作需要不可不看的内部材料。这时,也只有这时,我对戴煌心中“新闻兵”的本义有了清晰的感悟。兵乎?记者乎?合二为一,浑不可分。戴煌还真是个“兵”,当记者似乎是“阴差阳错”。1941年7月,那是日寇集中兵力突袭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的日子,13岁的他作为游击区一学校的抗日儿童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50年代,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之称的罗盛教,作为与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齐名的英雄,成为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学习的榜样,这位普通志愿军战士的名字永远地镌刻在后人的心中,曾经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年轻人。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在罗盛教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典型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与这样的人共事心里踏实" 我认识穆青是在50年代中期.当时,苏联舰队访问上海,我和戴煌奉总社之命去上海采访报道.我还记得,当时担任上海分社社长的穆青正在生病,面色苍白而虚弱.他躺在锦江饭店一间客房的沙发上,同我们一道研究报道.苏联舰队驶入黄浦江口情景的特写,就是他出的主意.戴煌搭乘一只小艇,冒着风浪颠簸,迎到外海发出第一篇新闻.另一次,则是苏军红旗歌舞团来华访问演出,我奉命随团采访再次到上海,也是在他指导下完成报道的.  相似文献   

5.
胡耀邦同志非常重视档案工作,1980年2月14日在审核《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档案局关于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的报告》时提出了重要论断:“做好档案工作,不仅是当前工作的需要,而且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近读戴煌《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一书,对胡耀邦同志的这个重要论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可以说这个重要论断的形成和提出,是基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档案工作的破坏、平反冤假错案、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两个凡是”严重束缚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胡耀帮同志的档案工作情结,从《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6.
一、贺兰山下闻乡音 刚到宁夏,前来欢迎我们的自治区记协的同志就告诉我们:你们河南老乡在宁夏可到处都是啊。 可不,我们在银川住的沙湖宾馆总经理就是河南人。过了一天,大家就觉得宾馆许多服务员普通话里总带点“河南味”,一问,果然是河南老乡。 不知是出于巧合还是主人特意安排,我们采访的不少单位,介绍情况的都是河南人。往往采访一结束,我们就成了被采访的对象:河南老家现在怎么样?河南近两年发展快不快?西部大开发河南有什么新动作?等等。他们大都离家时间很久了,有些甚至是随父辈来到宁夏的,但谈起河南,他们还是那么…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接触邓拓同志生前总喜欢开玩笑地对我们说:“我给《北京晚报》写《燕山夜话》,是被你们逼着上马的。你们真有一股磨劲儿。”确实,我们当时那股磨劲儿,也真够邓拓同志受的。按我们自己的行话来说,对有的作者,就是要抓住不放。邓拓同志就是被我们抓住不放的一个。当他还在《人民日报》工作的时候,在我们组稿作者的名单上,邓拓同志的名字就列在前面。很多作者都被编辑部的同志一个个“攻”下来了,唯独邓拓同志,因为他太忙,却始终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出版了一批反思中国20世纪历史,尤其是后半叶历史的力作。我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种: 一、戴煌的《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新华出版社)。戴煌先生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资深记者,以仗义直言著称于世。几十年来,他手握如椽大笔,写过无数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其中最有分量的,就是这本书。由胡耀邦等领导人主持的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是中国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一件大事,不但使千千万万的冤魂得以昭雪,更使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恢复了做人的尊严。没有此举,民族元气无法  相似文献   

9.
马清伟 《青年记者》2016,(30):19-20
在报纸的诸多文体中,理论文章务虚性最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务虚工作,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党报社论、理论版长期存在并在多个历史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搞新闻工作,光务实,不务虚,不好.有了看法,有了意见,就要找机会,找题目发挥.”①可以说,党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党和政府务虚工作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试论著名新闻工作者的培养段京肃在1995年年初举行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要培养我国自己的著名新闻工作者的任务,其后,丁关根等领导同志又反复地提到了这一问题。对中国几十万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喜讯,同时也是给我们的一次机会...  相似文献   

11.
左亚娟  刘璐 《报刊之友》2010,(12):161-162
新华社记者戴煌以敢于讲真话著称于世,"置个人荣辱于度外,直面人生讲真话"是他记者生涯的座右铭。他的人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做战地记者阶段戴煌所具有的优秀的人文素养和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与在"平反"后所体现出来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勇士精神,构成了他优秀的新闻品质。在新媒介环境下,这些品质对当今的媒介从业人员来说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各位专家、各位贵宾: 今年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80华诞,我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次会议,非常高兴.因为一史馆是我们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亲密的伙伴,关系密切,休戚与共;一史馆是我们编委会的依靠,是我们的坚强支柱.可以说没有一史馆的工作,我们编史工作也没有办法进行.自从清史工程启动以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力以赴,投入力量,支持编委会工作,聘请几十位专家和工作人员,紧张地整理档案、录入档案,提供清史工程使用.所以在这里我由衷地感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领导和全体同志.  相似文献   

13.
1984年8月29日,历时十三天的第二次全国晚报经验交流会在乌鲁木齐闭幕了.从关内来的各家晚报的代表和被邀请的同志,纷纷打点行装,告别主人和新交的朋友,分批乘飞机、坐火车,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可爱的乌鲁木齐,离开了瓜果飘香、绮丽多姿的新疆。因为飞机票难买,我和河北的一位同志是9月4日最后一批离开的,上海的同志早我们一天。在上海的同志中,有全国记协副主席、新民晚报社社长赵超构。紧张的会议,赵超构同志难得有一点空闲,现在都在等飞机,我趁这个机会访问了他。  相似文献   

14.
大众报业集团在改革发展中为报界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理念和经验.在大众日报创刊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党报之间有这么一个交流机会,是弥足珍贵的.事实上,新媒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之多,希望今后我们报界也能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危城记     
有一年秋天我们这一带传言要地震,附近大城市的有钱人纷纷避到我们这个小城来,小城的宾馆和招待所顿时暴满,还有许多人住不上房子,就睡在汽车里,入夜之后,大街上的汽车排了总有一里路长。我的一个朋友,在宾馆里当服务员的,兴高采烈地盘算说,这个月的奖金一发,她就要为她的男朋友做一套西装。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分别刊载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有关陈尔泰同志《试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文章(1989年第4期),及蔡长宁同志对此文的商榷文章(1989年第6期),不久前又有机会在《学刊》编辑部读到了陈尔泰同志《答蔡长宁同志》一文。笔者认为,陈尔泰同志的两篇文章,有许多观点值得商榷。笔者愿借《学刊》一角,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谬误之处,欢迎尔泰同志及大家批评。广播电视理论争鸣是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争鸣,我们可以在广播电视理论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澄清理论上的一些是非问题;通过争鸣,研究者可  相似文献   

17.
"静安希尔顿宾馆的开业标志着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上世纪的1987年,在静安希尔顿宾馆开业典礼上,汪道涵市长莅临祝贺,他的儒雅风度、渊博知识和非凡谈吐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尤其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让人记忆犹新. 回顾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投建的项目中,星级宾馆可算是一大亮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这片热土,吸引了不少前来寻找投资机会的外宾,而市区的高档宾馆就是那么几家:国际饭店、锦江宾馆、和平饭店、上海大厦等等,根本不能满足外宾住宿.很多人不得不前往郊区的宝钢宾馆下榻,甚至还发生过因为住不进高档宾馆,又不想去低档饭店,个别挑剔的老外选择在面包车上将就过夜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一) 1937年春,在北平,黄文山(黄敬)、柳无为(江凌)同志在北海前门大街念一庐公寓建立了中共地下党秘密联络站。我和张早同志是联络员,为党校对,递送文件、信件、刊物及宣传品。当时有机会接触地下印刷所的工人。每当党的杂志《动向》和一些印刷品排校时,我们就在深夜1点多钟骑自行车到西城一个小印刷所去。有一次,印刷所的工人们下班了,只留下3个工人在捡字。我们一到,  相似文献   

19.
林利 《出版参考》2006,(26):17-18
共产国际为外国兄弟党来苏的同志设了若干所党校,位于莫斯科郊区的孔策沃区的党校(八部)是其中之一.听早已来苏联的苏丽华(苏兆征同志之女)说,这所学校的房屋是共产国际送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我们从中国来的同志们顿时为中国的苏维埃共和国充满了自豪感.党校的学员都是中国同志,主要是在战争的艰难岁月中受伤或患病的革命者.在这里,他们得到了休整的机会:一方面治病,一方面在校学习马列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三月间,我有机会访问了上海四个报纸(解放日报、文汇报、新闻日报、新民晚报)的编辑部.这里,把上海同志对版面工作的意见和经验,向大家作些介绍.为了叙述的方便,文中省去了谈话者的姓名.我在回忆谈说时引起的一些感触,也一起写在里面."把编辑轰出办公室!"做好版面工作的原则是什么?一个同志的答复是:要在每天的版面上突出高潮中最新鲜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