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长白山站")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128°28′E、42°24′N),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长白山站于1979年正式创建,并加入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9年长白山站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1992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重点站;1993年加入"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开放实验站试点站;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定名为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0年被评为优秀野外台站。  相似文献   

2.
野外站是分布式的野外科技基础设施,是中国科学院具有相对优势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特别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主导、引领着我国生态系统领域国家站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十四五"中国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以下简称"野外站网络")的建设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与全面布局,进一步明确野外站网络的定位和目标,提升野外观测数据的质量及其对外服务和共享;面向学科前沿、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突出科学内涵,重点建设野外站重点科技基础设施,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实验网络("坤脉工程")的立项,提升野外站网络的装备水平,增强野外站的核心竞争能力;全面推动野外站的信息化建设,加强运行保障能力建设,改善野外站网络的科研环境;深化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研究,凸显野外站网络的科学价值;建设与拓展专项观测网络;重视野外站网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发展潜力大应予高度重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生态学、地学、农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开展长期定位观测和科研工作的创新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在多年跟踪调研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建议在国家层面加强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视和统筹,加大野外站的稳定支持力度,夯实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这一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4.
<正>华北香河气候与环境综合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香河站”)位于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淑阳镇大罗屯村(39°47′54″N,116°57′28″E),占地约100亩,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香河站实验观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不断发展壮大,21世纪初加入了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成为中国科学院对外开放野外台站。香河站是国家重大科学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以下简称“子午工程”)、全球气溶胶观测网络(AERONET)、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6):封三-封三
<正>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蒙城站”)于2007年在安徽省蒙城地震台的基础上建成,地处郯庐断裂带西侧,位于安徽蒙城小涧镇黄柏山麓,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地震局共同建设,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蒙城地震台是中国地震局国家基本台,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桃源站"),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成立于1979年6月,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桃源站198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网络系统研究网络,1991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首批成员之一,2001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点站),2006年正式被确认为国家野外科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神农架站")于1994年建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CNERN)成员,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的重点站。神农架站区位于鄂西神农架地区(东经110°03′—110°34′,北纬31°19′—31°36′,海拔420—3105m),属秦巴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区,以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代表了秦巴山地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神农架地区植被垂直带谱完整,不仅是全球14个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Z1):93-94
中科院45个研究所先后建立了212个野外站,分布在29个省(区、市),涉及生态、环境、农业、海洋、地球物理、天文、空间、金属腐蚀等研究领域,其中国家级野外站47个,院级野外站40个。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沈阳站")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十里河镇(北纬41°31′,东经123°24′),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致力于农业和生态环境研究。沈阳站于1987年开始选址、征地、规划和建设,在1989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992年被批准为CERN重点站;1997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野外开放试验站。2005年正式被批准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命名为"辽宁沈阳农  相似文献   

11.
草原蝗虫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草原蝗虫生态学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持,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开展的一项长期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重点台(站)研究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项目的资助。主要研究目标是以草原生态系统为背景,在研究蝗虫亚系统结构、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蝗虫种群群落能量和行为生态学等关键问题,阐明草原蝗虫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揭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生态规律,特别是人为活动影响下的扰动生态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草原蝗虫生态系统控制以及草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网络是在中国科学院地磁台链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的,目前涵盖了9个主要的野外站和1个数据中心,它们大部分是国家地球物理台站网络和"子午工程"的骨干站,为我国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建设,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将成为我国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的研究基地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将在我国日地空间环境地基观测中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在“八五”期间,将包含不同生态类型的29个野外观测试验台站和水份、土壤、大气、生物4个分中心及十个综合中心,分布在我院21个研究所。为了加强对我院生态系统研究的组织领导,发挥我院在资源、环境、生态研究方面的多学科综合优势,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具体组织各有关研究所实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科学院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研究站(以下简称“鄂尔多斯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地处我国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其前身为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站,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于1991年12月共同建立,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鄂尔多斯市派驻工作人员参与生态站管理与运行。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简称海北站),始建于1976年,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祁连山区门源县境内,是我国高寒生态学研究无可替代的野外支撑平台和国际知名的高寒草地科学研究基地。建站40多年以来,始终坚持瞄准国际生物学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问题作为学科定位。通过几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批重  相似文献   

16.
1科学背景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技术是现代天文观测中分辨率最高的观测手段。目前中科院的VLBI干涉测量系统由4个VLBI观测站(上海佘山站、乌鲁木齐南山站、北京密云站、云南昆明站)和1个VLBI相关处理中心(上海)构成,  相似文献   

17.
正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武汉大地测量站")经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于2007年,隶属于国家地球物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其前身为1986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观测站。武汉大地测量站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重力、空间大地测量观测仪器,是目前国际上同类观测台站中测量手段最完备的台站之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水平的腾飞,天文和空间科学成为了基础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西华师范大学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已经具备的基础,一直着力于发展有观测支撑的天文学科。通过与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合作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并引进人才发展本校相关学科,为本校涉足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2010年,学校批复了当时物理学科的建设方案,利用国际恒星观测网络组(SONG)项目筹建中国节点的契机,决定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建设西华师范大学观测设施,即50厘米双筒望远镜(50Bi N),作为中国SONG项目星震学研究的测光子系统。项目初期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建成投运,其间设备运行稳定。但德令哈的观测条件因城市的发展限制了系统的科学能力。在青海冷湖台址勘定完成后,项目随SONG的观测设施一起,于2020年迁往新址,50Bi N完成了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首光观测,验证了台址优秀的视宁度测量结果。本文将对该设备的科学目标和发展历程,及取得的科学成果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为其他高等院校发展基于观测设施的天文学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研究站(以下简称“鄂尔多斯站”)自建站以来,针对我国沙地草地荒漠化严重的问题,以沙地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各个层次上对草地沙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机理进行长期定位研究,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荒漠化防治与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示范。30年来,鄂尔多斯站基于长期监测、野外调查和长期控制实验,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下沙地草地生态系统的过程变化和稳定性的维持机制,引领了沙地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贡献包括:(1)揭示了沙地植物对环境的多样适应对策;(2)阐明了植物性状间耦合关系与生物多样性的大尺度变化规律;(3)探明生物/非生物因子对沙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控机制;(4)开创性提出荒漠化综合治理的“三圈”范式,推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沙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生态生产功能提升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为生态系统评估提供科技支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是我国从事生态系统研究和生态系统评估的重要平台.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就开始建立野外站,在全国各地开展观测、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为了加强这些生态站的综合研究能力,进一步形成合力,1988年中国科学院决定组建CERN,由29个生态站组成,目前已经增加到36个(图1).2005年在科技部领导和组织下,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也已组建完成,由分布于我国不同生态区、代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包括CERN在内的53个生态站组成,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教育部等,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