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问题呈现]某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其中一课是这样上的:第一步,读一读诗歌《赠汪伦》。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选择学习:(1)凭想像表演各种赠别的情景;(2)喜欢音乐的小朋友操作电脑,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合唱一曲《朋友啊朋友》。课堂的确热热闹闹。但令人疑惑的是,上完一节课后,学生关于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的收获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而已。  相似文献   

2.
[问题呈现] 某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 其中一课是这样上的:第一步,读一读诗歌《赠汪伦》。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选择学习:(1)凭想像表演各种赠别的情景;(2)喜欢音乐的小朋友操作电脑,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合唱一曲  相似文献   

3.
思考之一:要走进文本,切莫“雾里看花”[反例《]赠汪伦》一课的教学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像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合唱一曲《朋友啊,朋友》。[点评]从课堂教学看,很“热闹”,看投影、表演、画画、听音乐等,语文课成了一个联欢活动,让人眼花缭乱。老师没有让孩子沉下心去,让孩子走进文本,只注重形式,学生的知识、语文能力收获很少,忘记了“本”。[正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课的教学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插图,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第二步,读练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2.在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3.在 ̄ ̄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第三步,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词)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联系诗句说说理由。2.请将4个...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新课必的“变异”现象。一种是“种他人田,荒自家园”。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要加强综合性,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但在实践中,“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如一位教师在教古诗《赠汪伦》时,让学生表演当时的情境,喜欢绘画的可以绘图画,喜欢音乐的可以在网上搜索表现送别的乐曲,最后全班合唱《朋友》。这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收获甚微。  相似文献   

5.
仲宁 《湖南教育》2008,(3):41-42
《赠汪伦》是李白游泾县桃花潭,受到当地豪土汪伦的美酒招待,离别前写的一首赠别诗。全诗叙离别事,却无半点愁绪,写得清新明朗,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全诗浅显易懂,基本不存在理解的困难,惟有其中的“踏歌”一词稍显难解。一些教学参考书和古诗注释将“踏歌”解释为“民间的一种唱歌方式,一边手拉手唱歌,一边脚踏地打拍子”。把“踏歌”理解为一种“歌”,只说出了“踏歌”的一个方面,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新课改的“变异”现象。一种是“种他人田,荒自家园”。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要加强综合性,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但在实践中,“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如一位教师在教古诗《赠汪伦》时,让学生表演当时的情境,喜欢绘画的可以绘图画,喜欢音乐的可以到网上搜索表现送别的乐曲,最后全班合唱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  相似文献   

8.
仲宁 《小学语文》2008,(10):52-53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选人的《赠汪伦》这首诗,是李白游泾县桃花潭,受到当地豪士汪伦的美酒招待,离别前写的一首赠别诗。全诗叙离别事,却无半点愁绪,写得清新开朗,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全诗浅显易懂,基本不存在理解的困难,唯有其中的“踏歌”一词稍显困难些。一些教学参考书和古诗注释一般解释为“民间的一种唱歌方式,一边手拉手唱歌,一边脚踏地打拍子”,把“踏歌”理解为一种“歌”,这种解释不准确,只是说出了“踏歌”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传统诗歌教学——朗读、字词解释、串解全诗这三步曲,学生早已感到乏味。因此,教这首诗时,我用愉快教学法进行教学探索,效果很好。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唐代有个叫汪伦的人,他十分仰慕诗仙李白的才华与人品,很想结交李白。但自己怎样才能将闻名天下的诗仙请到家呢?他左思右  相似文献   

10.
《赠汪伦》是一首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名诗,如何让学生感受这份真情呢?我想首先得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备课时我偶然发现一则讲述《赠汪伦》一诗来历的小故事。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李白晚年在皖南流浪时,突然收到一封莫名其妙的来信:"先生喜欢游览胜景吗?我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开怀豪饮吗?我这里有万里酒店。"李白一下子被这封有趣的信吸  相似文献   

11.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赠汪伦》的诗,可谓脍炙人口。历代一些注家把汪伦说为“村民”,是一位普通的劳动人民,也有人以此诗为例,来说明李白与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其实,汪伦不是“村民”,而是唐代的一位名士,并且还当过“县令”。  相似文献   

12.
《赠汪伦》是一首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名诗,如何让学生感受这份真情呢?我想首先得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备课时我偶然发现一则讲述《赠汪伦》一诗来历的小故事。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小语第九册中的《古诗三首》(白居易的《暮江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赠汪伦》)读了使人感到意味隽永,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欣赏。  相似文献   

14.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我对这句话感受颇深.就以我教学古诗《赠汪伦》为例来说吧.  相似文献   

15.
教学要求1 学习生字“伦” ,理解诗句的意思。2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 有感情地背诵、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 ,揭示课题。(略)二、初读《赠汪伦》。1 听录音范读。2 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3 指名说说初读后的感受。三、学习《赠汪伦》。1 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出示) :(1)默读古诗 ,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借助课文注解理解。(2)思考 :李白是怎样表达他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感情的?2 学生自学 ,批、划、悟。3 分组互学 ,交流所得。4 全班交流 ,反…  相似文献   

16.
汪伦小考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第16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赠汪伦》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唐诗名篇。可是,李白诗中的汪伦究竟是一个什么人呢?  相似文献   

17.
赖玉莲 《小学语文》2011,(10):18-19
一、教材 友谊诗五首《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赠汪伦》这五首诗分别叙述了友情的不同面向,包含了朋友的生离死别以及争执,多角度地让学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  相似文献   

18.
(第一课时) 品味人与小鸟的“依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相似文献   

19.
刘启平 《广西教育》2006,(1A):38-39
在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赠汪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用谈话方式引入新课;接着让学生自主读诗,了解诗歌大意;然后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品读诗句,领悟涛情;再营造出和谐的情境,师生以山歌颂诗情;最后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现存把“以歌颂情”和“仿写训练”这两个环节的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写了诗后,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发表”: 呈示寄赠这是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