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如何管理利用新闻信息资源 首先,非常感谢新华社技术局计算机系统部陈杰副主任和北京甲骨文软件系统有限公司顾问咨询部总监郑奇麟先生接受我们《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的邀请,参加《IT三人行》对话栏目。这期我们将探讨一下如何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新闻信息的管理。郑先生,请问,传统数据库在目前遇到了什么挑战?  相似文献   

2.
1949年 10月中央政府成立 ,全国文物工作归口于中央文化部 ,主管人为郑振铎先生。郑先生分别与向达、王天木、夏鼐、苏秉琦诸先生交换了意见 ,反映了郑先生组局的人事原则。这是当时郑、夏、苏致王先生手示五通 ,为研究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历史提供了原始资料。天木兄 :连得两长信 ,我悉一切。关于中央博物馆事 ,我们的意见 ,都以为应该维持现状 ,即使暂时不能大加扩充 ,也绝对地不会缩小也。陶孟和先生 ① 今日南下 ,已将此意托他向曾小姐 ② 传达。我也许不久南下 ,不过 ,日期未能确定耳。我现在暂时负责文物局 ,局分三处 ,一图书馆处 ,二…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郑振铎先生抗战期间主持收购嘉业堂藏书的经过及郑先生对嘉业堂藏书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郑振铎文集》第一卷出版于1959年10月郑振铎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是郑先生生前亲自编定的。在此之前一年——1958年10月18日,郑振铎先生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赴阿联和阿富汗进行友好访问,乘飞机途经苏联楚瓦什自治共和国上空时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到现在整整30年了,今年又适逢郑振铎先生诞生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语     
本期组织的“中国古代妇女”专辑,是我们特请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郑必俊先生主持编辑的。在约稿、编辑过程中,北大中文系、古文献研究所研究生刘宁同学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我们同时还收到黄永年先生研究唐史的新成果——《武则天真相》,因为也是研究古代妇女的力作,故亦编入本期“专辑”中。“专辑”里的稿件经我们编辑加工,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我们特向郑先生和刘宁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6.
1998年初,姜德明同志寄给我一篇文稿,那是郑振铎先生1958年的一次讲话,由中国书店郑炳纯同志记录整理,题为《关于"书本报矿"》.姜德明推荐在我编辑的《书窗》上发表,还拟了编者按.按语说: 今年是郑振铎先生百年诞辰.《关于"书本报矿"》,为郑先生于1958年7月4日上午,在北京新华书店总店业务研究班作的一次讲课记录.主要谈的是有关古旧书刊的业务问题,其中涉及了收购发行等方针,更讲了很多古籍版本知识和挖掘、保存古籍的意义.距讲课仅三个月,郑先生即因公殉职.当时国内已处于"大跃进"的狂热中,郑先生开始受到来自左倾的不公正的批评.但他仍然以保存古籍、珍爱古籍的精神,教育和鼓舞从事古旧书业的人员积极地开展工作.这种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品格值得后人学习.郑先生讲课时并无讲稿,当时记录这次讲话的郑炳纯先生是中国书店的店员,当然未及送请本人审阅.讲课稿的标题则由本刊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7.
角色的换位     
《声屏世界》1995年第10期刊载了郑学步先生的杂谈《角色的错位》。郑先生谈到,在采访时记者就是记者,要谨防错位为追星族、官员或广告商。文章针砭时弊,切中肯綮,读来颇受教益。 郑先生在文中还提到,“记者在生活中大都要扮演多种角色,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等”,这便启发我想起了另一个话题,即角色的换位。  相似文献   

8.
郑彦离先生《格式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应该取消》一文针对新规定中的公文格式项目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有无必要设置进行探讨,郑先生认为不需设"印发机关"项目,也不需标"印发日期"。笔者与郑彦离先生持不同观点,认为公文格式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具有实际作用,不可取消。  相似文献   

9.
郑振铎先生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到现在已经整整过去三十个年头了。当年,胡愈之同志在《哭振铎》的悼念文章中,称誉郑先生是文学工作中的多面手,不论在诗歌、戏曲、散文、美术、考古、历史方面,不论在创作和翻译方面,不论是介绍世界文学名著或整理民族文化遗产方面,都作出了平常一个人所很少能作到的那么多的贡献。而我,可能因为自己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缘故,却突出地感到郑振铎先生在编辑出版方面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后辈学习的一个好榜样。从1919年与瞿秋白等共同编辑《新社会》的旬刊起,郑先生主编或积极参与编辑的刊物有《人道》月刊、《儿童世界》周刊、《小说月报》、《文学季刊》、《太白》半月刊、《民主》周刊、《文艺复兴》月刊等。  相似文献   

10.
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天空因一场强劲的西北风吹过,变得出奇的蓝。早就想采访郑兴东先生,都没如愿,此次趁去北京出差的机会,终于在中国人民大学林园郑先生的家里,了却心愿。郑兴东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报纸编辑理论和大众传播心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报纸编辑理论和大众传播心理深有研究,他与陈仁风老师合著的《报纸编辑学)曾荣获我国吴玉章奖金新闻奖。  相似文献   

11.
要论哪个房东最牛,还数五代末年的郑建中先生。郑先生,大富翁,仅在湖北安陆一县,就有房产几千处,县城数万居民,大半是他的房客。每逢月底,郑府门前人头攒动,都是来交房租的。那场面,哗啦啦铁钱乱响,乱哄哄人声鼎沸。此时县城三分之  相似文献   

12.
看了《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2期刊登的郑慧生先生的《认字偶记》,增长了不少知识,也受到了很大启发。《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确实是本好书,很有使用价值.30多年来一直放在我的案头,是我翻看最多的书。但是,诚如郑先生所说,《现汉》也存在一些不足.此前,我曾考虑写点什么,但担心无处发表,始终没有动笔。拜读郑先生大作后,受到触动,不揣浅陋,也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3.
王超 《出版史料》2006,(2):93-95
郑振铎与三家出版社有几个小故事,鲜为人知。朴社被人提及,大多是与顾颉刚先生联系在一起的。顾先生曾经在《古史辨·自序》说过,“商务印书馆中固然待我并不苛刻,但我总觉得一天的主要时间为馆务牺牲掉了未免可惜。我不是教育家,并不应编教科书;馆中未尝许我作专门的研究,又如何教我作无本的著述”。“只希望著述上可以立足的人得终身于著述,不受资本家的压制,社会上的摧残”,“我们所近情的唯有纸笔,所以要在书籍一方面做事业”。也就有了顾先生竭尽心血创办与维持的朴社。但是,朴社最早的创办者却是郑振铎先生。在商务工作的时候,郑先生…  相似文献   

14.
郑振铎先生别号西谛,于1898年12月生于浙江省永嘉县(温州)。出身于穷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1958年10月,他出访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享年60岁。1917年,郑先生在亲友帮助下,到了北平,考入铁路管理学校。不久,他结识了革命先烈瞿秋白等同志,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他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同年11月他和瞿秋白、耿济之等创办《新社会》旬刊,并在发刊词中,提出要创建“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社会”。此后,郑先生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20年1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等成…  相似文献   

15.
郑先生拥有超过10年服务于跨国和大型国有企业市场和销售管理的经验。郑先生作为互动通的创始人之一,在2000年担任公司负责营运和商业  相似文献   

16.
我旅美学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教授郑绍远今年六月回国讲学期间,向科学出版社表示愿为祖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他提出拟与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项武义教授和伍鸿熙教授合编一套《数学小丛书》。科学出版社研究后,立即派人和郑绍远先生取得联系。郑先生对此十分惊喜,深有感触地说,这在“四人帮”横行的时侯是根本不可能的。今天科学出版社这样快就同意了他的要求,他表示要积极为祖国效力。郑先生写了一份编写《数学小丛书》的设想,其中写道:“在这个全国上下,奋发图强,全面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时刻,全面普及基础数学教育是全  相似文献   

17.
据滕枝晃先生拼合,敦煌 S6161、S3329V、S6973、P2762诸残卷实为《张氏修功德记》之残篇,而这个残篇的背后,又抄有十数首七言诗及两首五言诗。由于 S6973背面内容不见于敦煌遗书胶片,故诗间有断损。从整个内容及风格来看,整个诗集当出自一人之手。郑炳林先生曾有过录,并推断是敦煌都僧统悟真作品,此外不见于他人研究。这卷诗集是敦煌边塞文学中难得的个人集作,郑先生录文多有错讹,故在此重新校录如下:  相似文献   

18.
看了郑常惕先生的文章《树谁典型?》(载《杂文报》第 1147期 3版),觉得郑先生对其中牵涉到的“典型”、“树典型”、“典型宣传”这些概念及其内涵不够了解,想在此与他就这些问题商榷一番。 典型,是指在同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物,它从一般人物和事物中概括出来,具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它又是同类人物和事物中的突出代表者(《新闻学大辞典》)。既是突出代表者,就必然相对地少一些,而郑先生以先进少、落后多为理由来否定树典型显然是不够妥当的。 先进典型是社会上的先进分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化身…  相似文献   

19.
韩阳 《出版参考》2012,(31):39-40
在一阵大风刮过后,北京露出了鲜见的蓝天,在晴朗清新空气的陪伴下,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被誉为"台湾儿童图画书教父"的郑明进先生。一身休闲装,背着个大背包,当记者见到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的郑先生时完全感受不出他已经年过八旬。他说,很高兴来到北京,见到这么多喜欢绘本的朋友,对于大家的热情,他很兴奋也很欣慰。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写过一本《蛰居散记》,其中一篇回忆了一个叫胡咏骐的商人,郑先生说:这不是一个孳孳为利的普通商人——“他看得远,见得广,想得透彻。他知道一个商人在这国难时期应尽的责任是什么.他的一切措施,一切行动,都是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前提的。他从事商业近二十年,但他的经济情形也仅足够一家温饱而已、而对于爱国事业,则无不竭力帮助着;比千万百万富翁所尽的力量更多,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