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巧妙引入新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其自觉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有鼓励、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驱力,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驱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主动参与的欲望主要来自于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因此,新知识的引入,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要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变“要我学”为“我…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引“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疑”,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引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 ,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此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疑” ,在“疑”中产生问题 ,在“疑”中激发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在创设的情境中引疑激趣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精彩的课堂开头 ,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 ,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 ,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其导入的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知识发生的背景 ,置于一幕幕…  相似文献   

4.
“志当存高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经典的理想前途教育思想曾广泛流传,激励多少仁人志士去奋斗,鼓舞多少有识之士去求索。而今,在学生中听到最多的是“不给他学”、“我爸是老板,我学不学没什么用”、“我爸我妈没本事,学好了考上也读不起”、“学习不如上网吧有意思”……这些言行恰恰证明了我们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引“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由抵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疑”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6.
杨娟 《教师》2013,(10):46-46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们行为的指向性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机体内部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drive)的刺激,以达到需要的满足。因此,"内驱力"在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内驱力"通常可分为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自我提高内驱力(ego-enhancement drive)和附属内驱力(affiliative drive)三种。认知内驱力是指以求知为目标的学习欲望,它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稳定、最重要的动机。这种内驱力一旦被"拓展",就会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7.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那么中学思品课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教学中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十分重要,为此,需要抓好五个方面。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乐学学习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由学习的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加强直观教学,创设产生兴趣的教学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的兴趣。如教学《小猫钓鱼》一文,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文字的描写和插图所展示的画面中,认识“猫妈妈”和“小花猫”的艺术形象之后,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情…  相似文献   

9.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知识和获取某种事物并与积极、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是思维训练的一种“内驱力”。人们一切积极主动的活动都是由于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开始的。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保持持续的“感兴趣”的状态呢?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即从认识的深处,思维的深处和情感的深处挖掘兴趣的因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营造出生动的教学氛围.生动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那么,什么是“生动”呢?所谓“生动”,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的一种艺术.语文教学的生动,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激励学生、营造出动人的教学和氛围,使语文教学进入较高境界的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一旦出现生动的氛围,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情感和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1.
经严丽 《广西教育》2013,(31):123-124
阐述在金融基础课程教学中,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玩”引导学生学会在“玩”中学习,用案例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望。用“活动”和“比赛”凸显学生亮点等,激发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正学生的成长有诸多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更有自身的天赋资质和脾气性格,所以,要培养学生高尚的灵魂和创新的才智,非一日之功,需多方通力合作,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理应有自己的追求,激发内驱力,遵循规律,帮助学生在语文天地间酿高品。1.贵立志,引发内驱力学习需要动机,若无内驱产生动力,学生想要有学习的热情就会变为无稽之谈。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远理想、范仲淹少时不成良相  相似文献   

1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起点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在始终伴有积极情绪体验的一定认识活动中产生的。"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动力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这种内驱力就会把学生内部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  相似文献   

14.
一、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笑声。它是为了达到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境界 ,使知识的吸收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 ,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具体来讲 ,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以下的功能。   1 动力功能。是指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功能。教学实践表明 ,创设教学情境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是一种强大的持久的内驱力。在激奋的教学情境中 ,不仅能够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引起学生认识的飞跃 ,而且能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并以自身全部的心理力量参与其学习…  相似文献   

15.
小学文学教育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着力于“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既学会语言文字的应用,又进入一个新的精神境界,唤起学习的意识、理想的追求和情感的纯洁,勇敢前行,走上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6.
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机会可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何利用各种机会,创设情境、启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唤起求知欲,产生探索欲望和追求成功欲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获得动手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培养,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一、启发诱导,...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引“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疑”,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在创设的情境中引疑激趣课始的精彩引言,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其导入的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惊奇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之感。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求平均数…  相似文献   

18.
"快乐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其实质是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设乐学的心理氛围,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通过亲身的学习体验,产生一种对学习的快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  相似文献   

19.
王京津 《时代教育》2012,(22):104-105
内驱力,是人的内在的心理动力,它就像一辆汽车的发动机,只有发动机积极运转,汽车才能正常行驶。人的内驱力是什么呢?是意识、向往、追求、竞争、自尊和自信的综合。作为一名教师,在对人的教育方面,应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的精神因素,激发他们的内驱力。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都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入手。要学好化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化学浓厚的兴趣和肯定能学好化学的信心。兴趣和信心是形成和维持学习动机的强有力的因素。只有这种持续的不断刺激学生的需要,才能使学生保持不断学习攀登高峰的一种激情。我们只有努力创造环境,唤起学生的内驱力,让它驱动学生学习,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不枯燥,而是很有乐趣的事情,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了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