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认识华莱士恐怕同他对两位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采访是分不开的,就在1986年的那次采访中,邓小平给出了中国的改革“决不回头”的论断。华莱士说,历史证明了这一回答。[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今年8月15日,82岁的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在北戴河采访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专访长达3个多小时。继10多年前专访过邓小平后,华莱士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我国各大报的头版上。 华莱士是以咄咄逼人的采访风格著称于世的老电视人,他长年主持着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访谈节目之一“60分钟”,被誉为视听媒介史上最有技巧的访谈名家之一。  相似文献   

3.
静寂的春夜。在柔和的灯光下,我从案前稿件夹里取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的彩色照片,仔细端详他那八字眉宇下的一双深邃的眼睛,似乎在挑衅性地说:“我要向人们提最难回答的问题。”去年9月,华莱士在中南海紫光阁采访邓小平主任前,曾同我有过简短的交谈。岁末,他给我寄来了贺年片。不久前,《中国记者》杂志委托我请华莱士谈谈他的记者生涯。信发出不久,就收到了他的复信,对我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并寄来了他的照片和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4.
迈克·华莱士是美国享有盛名的一流电视记者、新闻节目主持人,素以硬性采访、提问尖锐著称.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日上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中南海接受了华莱士的电视采访、圆答了他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之后,我国新华社分两次详尽地向全世界报道了这次采访的内容.九月八日晚,中央电视台也在“新闻联播”节目的头条新闻中播发了这次电视采访实况.一时间,这次采访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各国新闻媒介相继  相似文献   

5.
华莱士,这位美国当代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离世,令全球新闻界为之惋惜哀悼.华莱士曾在主持人岗位上干到88岁,主持访谈节目达38年——这两项纪录,至今无人能破.他一生遍访20世纪世界名人,其中不但有节目创办以来几乎历任美国总统,还有曾经影响世界的各国政要,如阿拉法特、霍梅尼、萨达特、卡斯特罗阿、萨德、巴列维、卡扎菲、侯赛因、普京等,当然,也包括中国的邓小平和江泽民.  相似文献   

6.
创始人:戴维特·华莱士、莉拉·华莱士 世界总部:美国纽约 业务范围:杂志、图书、电视、音像制品等 业务规模:杂志覆盖163个国家和地区,月读者愈一亿. 所有形式:股份制(1990年前为家族式)  相似文献   

7.
去年9月8目,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同时刊登了邓小平同志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的消息,并各配了一张新闻照片。我们把两张报纸的新闻照片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在拍摄角度、瞬间选择和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民日报刊登的照片,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小平同志的半身肖像(见图),画面上没有反映环境和其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四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必然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的电视采访时,谈到现在我国进行的改革所说:“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我们要摸索前进。”面对这样的新形势,这个现实给新闻工作提出新的课题:即新闻报道也应有多层次,除了消息、通讯等应具有指导性之外,还要通过工作研究、记者来信(通讯员来信)、采访札记和组织读者讨论等报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记者、主持CBS电视节目《60分钟》38年的迈克·华莱士,4月7日逝世.一代新闻怪杰落幕,引起我国媒体热议.有人发出“中国何时才会有自己的华莱士”之问.而我却想起了大学时未曾接受其面授的国际新闻之星赵敏恒教授.两位新闻奇才,肤色不同,经历不同,风格不同,命运迥异,但他们共同诠释了新闻人的职业精神:求实为本,正义至上. 人们都特别被华莱士近于“审讯”的辛辣主持风格所吸引,其实,这只是他追寻事实真相的一种手段.他在生前还写了座右铭“他粗鲁,但是公正”.求实为本,正义至上,才是他奉行的最根本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去年9月8日,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同时刊登了邓小平同志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的消息,并各配了一张新闻照片。我们把两张报纸的新闻照片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在拍摄角度、瞬间选择和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民日报刊登的照片,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小平同志的半身肖像(见图),画面上没有反映环境和其他人,虽然小平同志面带微笑,却因孤身一人,读  相似文献   

11.
他曾与美国七任总统侃侃而谈,也曾与江泽民谈笑风生,在他60年的记者生涯中,创建了美国传媒的众多神话,他就是美国传媒界的常青树迈克·华莱士。40生来,迈克·华莱士先后19次获得艾美奖,并在2003年获得艾美奖终身成就奖。曾有媒体评论道,正是华莱士和《60分钟》节目把电视访谈节目变成了“握紧拳头的艺术形式”,由此华莱士的退休标志着美国新闻界一个时代的结束。  相似文献   

12.
1988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曾出过一本《邓小平的思想理论研究》,这在当时可算是有关研究邓小平思想的第一本出版物。此前,虽然报刊上已经有文章谈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但系统研究并正式出书的好像还没有。《邓小平的思想理论研究》一书的出版经过是:1988年初农历春节期间,我去参加原上海学联在京的老战友聚会,听郑兰荪(时任北京空军副政委)说他写了一本关于邓小平思想的书,出版社不敢出版。我眼睛一亮,感觉这是一个有时代性的好选题,就说这书可以出。回单位向领导说了,得到首肯。当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边春光所长虽从出版局长岗位退下来了,但…  相似文献   

13.
美国杰出的记者代表华莱士,是西方记者中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持续半个世纪的从业激情,面对高职邀请时的理性回绝,面对社会问题的及时发声等方面体现了他始终如一的社会责任追求。他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又呈现了内发性、自觉性、外部性等特点。目前,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存在着记者的社会责任缺失等问题。本文对华莱士作为记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其经验,结合中国新闻界具体情况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1922年2月,美国出版的《读者文摘》第一期,在纽约街头同读者见面,发行3,000册。59年后的今天,《读者文摘》已经在全世界发行3,000万册,增加了1万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里,各种版本的《读者文摘》,描绘出一幅色彩缤纷的背景。《读者文摘》远东有限公司经理韦克非,面带微笑,用热情的眼光欢迎前来参观的客人。我是喜欢追本穷源的。于是,韦克非向我介绍了《读者文摘》创始人华莱士及其夫人丽拉的经历。华莱士自幼喜欢读书。然而,他的家境贫  相似文献   

15.
《声屏世界》2001,(4):55-56
迈克&;#183;华莱士原名迈伦&;#183;利昂。1918年5月生于马萨诸塞州。1939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同年7月开始了广播播音员的生涯。1949年开始在电视上亮相。1963年加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部。1968年9月24日,CBS名牌节目《60分钟》首次播出,由华莱士与联合记者哈里&;#183;里森纳共同主持,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1978年,《60分钟》在1977~1978电视节跻身各大广播网十佳节目之列,从此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6.
文摘     
我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 1989 年,作为邓小平的朋友,李政道又一次到中国。 一见面,邓小平便笑容满面地对李政道说:“我的身体还好,头脑还清楚,记忆力还不错。在北戴河每天游泳一个小时。我不喜欢室内游泳池,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自由度大一些,有股气势。” 这就是邓小平的性格。 邓小平告诉李政道:“我在练习怎样适应完全退下来以后的生活。几十年了,一直在繁忙的工作中,就是后来事情管得不多了,脑子里也放不下问题,总在活动。” 当李政道对邓小平说到:“您的健康是中国稳定的需要”时,邓小平说:“我历来不主张夸大一个人的作用。这样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7.
直接邮寄建立客户库 <读者文摘>的发行以直接邮寄的订阅方式为主.杂志初创时,由于没有大出版商支持,华莱士决定和未婚妻莉拉一起自己推销杂志.他选择了邮寄的方式,主要诉求对象是妇女,头一批目标是匹兹堡商业及专业妇女俱乐部的会员.寄出的数百份宣传单和临时订阅单反映不错,受此鼓舞,华莱士又寄了更多的宣传单给商业和专业妇女.在收到足够多的订阅单后,杂志开始印刷.到1923年的秋天,<读者文摘>的订户数已经增至7000份.  相似文献   

18.
胡敏 《出版参考》2005,(3X):18-18
(《读者文摘》的发行以直接邮寄的订阅方式为主。杂志初创时,由于没有大出版商支持,华莱士决定和未婚妻莉拉一起自己推销杂志。他选择了邮寄的方式,主要诉求对象是妇女,头一批目标是匹兹堡商业及专业妇女俱乐部的会员。寄出的数百份宣传单和临时订阅单反映不错,受此鼓舞,华莱士又寄了更多的宣传单给商业和专业妇女。在收到足够多的订阅单后,杂志开始印刷。到1923年的秋天,《读者文摘》的订户数已经增至7000份。  相似文献   

19.
"这么重要的思想不宣传不报道,那邓小平他老人家来广东干什么?我们豁出去了!"1992年1月23日,邓小平一行即将离开深圳,前往珠海。自从邓小平一行于1月19日抵达深圳,几天来,邓小平南巡的消息在港澳和海外媒体上不胫而走,但风暴眼中的深圳,却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邓小平的妻子叫卓琳,在革命战争年代,她随着邓小平南征北战,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战火硝烟中.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的命运经历了几起几落,但无论什么时候,卓琳总是默默无闻地陪伴在邓小平身边,和他同舟共济,为他分担忧愁与欢乐,体现了中国妇女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