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乐书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  相似文献   

2.
乐书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  相似文献   

3.
乐书     
正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相似文献   

4.
乐书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相似文献   

5.
乐书     
宗璞 《中文自修》2011,(Z1):64-65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  相似文献   

6.
乐书     
宗璞 《初中生之友》2012,(Z4):34-35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  相似文献   

7.
愿意读书、喜爱读书的人,一年四季都是读书的好时节。宋代大学问家翁森就写过《四时读书乐》,春天是“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天是“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可是,不想读书、懒得读书的人,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理由,一首打油诗是这样写的:“春季不是读书天,夏季炎炎正好眠,秋日蚊虫冬日冷,收拾书箱好过年。”  相似文献   

8.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是一首关于悦读的诗,作者形象地描绘了读书人对读书的爱、恋、迷、痴,令人击节莞尔。但是,  相似文献   

9.
七言古诗《四时读书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概括了文人的读书乐趣:春季,"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之乐,乐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情趣……  相似文献   

10.
读书乐     
宋末元初时的学翁森,曾写过一首传诵千载,脍炙人口的诗作《四时读书乐》,诗中写道:“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首诗把读书的情趣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使莘莘学子心口相诵。竞相追寻读书之乐。  相似文献   

11.
四时读书乐     
山光照槛水烧廊,舞零归味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丈章。联跄莫透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箱涵虚清。近床顿有短染在.及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峋,起弄明月霜七高。新竹压檐桑四围,,卜斋幽敞明朱曦。苍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伟。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枪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术落水尽干崖枯. 巡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 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 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  相似文献   

12.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这一习惯。高尔基曾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读书的民族,古代一位诗人曾写道:蹉跎莫谴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成为知识分子人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乐趣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凭借文本与作者交流情思的精神旅游。一到万物复苏、绿色满园的春天,这种阅读神游必增添太和大美之乐趣《。论语·先进》记载了曾皙言志的生动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是一幅人(冠者、童子)与天(暮春、惠风)地(沂水、舞雩台)同和的春游图,正切“仁”怀,难怪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南宋学者翁森承继孔子的传统抒写了著名的春季读书乐“: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在青…  相似文献   

14.
先解本文的标题。赵谦翔先生在《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发表了《“读写双赢”教学例话》。在文中,他宣称这种教学是什么“‘绿色’的训练”。阅读赵先生的文章后,不禁对“绿”色产生了疑问?它到底是什么色呢?“绿”有两种解释:其一为“绿”色,“绿满窗前草不除”;其二为“乌黑”色,“须眉绿如画”。从“色”的本态上讲,不管“绿”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15.
王云霞 《文教资料》2007,(13):148-149
宋人杜小山有诗句:“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①窗前月是一样的,然而有了梅花,月也具有了更多意味。梅花打破了“寻常一样窗前月”的“寻常”,给整个画面带来了生气和光彩,使之构成幽静脱俗的美的境界,月就是这幅画中的点睛之笔。记叙文的写作也是这样的,如果在叙述中多一道画龙点睛之笔,会让文章焕发出独特的光彩,明诗人谭元春就认为:“必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运,一篇之朴能美一句之神,乃为善作。”②“一句之灵”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它能点铁成金,使得被摹写的东西腾跃而起,具有活灵活现的生气。  相似文献   

16.
释“素琴”     
《陋室铭》,有“可以调素琴”句。“素琴”一词,文中的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据《晋书隐逸传》载:“(陶潜)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刘禹锡在文中就是用此典并取其意,故下文有“无丝竹之乱耳”句。若琴有弦,那么,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  相似文献   

17.
一帘幽梦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首诗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写夏日风光: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其中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水晶做成的帘子,  相似文献   

18.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用了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达他陶醉在百年老屋里的读书生活的情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笔者每每读到这里也总是对“借书满架”一句心存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11期上有一段题为《王孙满并非姓“王”》(下简称“王文”)的补白文字,原文不长,不妨照录:高中课文《殽之战》中有“王孙满观兵”一节文字。不少学生认为“王孙满”应姓“王”,这是一个误解。王孙满是周恭王第四代孙,“满”是其名,这里的“王孙”是古代对贵族子弟的通称。《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司马贞解释说:“言王孙公子,尊之也。”白居易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句,这里的“王孙”也是指贵族子弟。这段文字除了认为“王孙满”并…  相似文献   

20.
有人把阅读称作“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所以,各门学科的学法研究应有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从历史学科来看,不少学生的读书是死记硬背,即读一句,记一句,记一句,读一句,返来复去读了好多遍,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