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   1998年5月,当年侵华日军遗留下来的“军事秘密地图“首次在武汉被公开,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这些“军事秘密地图“共150张,地图内容涉及湖北省各个县、市及大多数店镇,绝大部分地图右上角标有“军事秘密,南支那五万分之一图南昌**号“字样,左下角则标有“陆军测量部参谋本部“字样或“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支那派遣军测量班“等字样.……  相似文献   

2.
一1998年5月,当年侵华日军遗留下来的“军事秘密地图”首次在武汉被公开,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这些“军事秘密地图”共150张,地图内容涉及湖北省各个县、市及大多数店镇,绝大部分地图右上角标有“军事秘密,南支那五万分之一图南昌’’号”字样,左下角则标有“陆军测量部参谋本部”字样或“参谋本  相似文献   

3.
佛教在日本的地位非常显赫,上层一向参与国家政事,僧人可以出任大僧正、大僧都、大臣禅师等重要官职,因此,有"皇国佛教"之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日本政府开始奉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多次发动对华侵略战争。而且,在历次侵略战争中,政府都将包括佛教在内的日本各  相似文献   

4.
王雪驹 《现代传播》2023,(12):40-47
日语“情報”一词即指情报、信息,这指涉了两者的同义关系。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情报、信息、新闻三者之间本身存在着共通之处,近代日本间谍即与日本在华新闻活动密切相关。1886年,日本军人荒尾精创办了日本在华首个正式情报据点汉口乐善堂,展开了对华情报调查活动。汉口乐善堂的日本间谍将“办报”作为“集体行动形式库”,加入东亚同文会所,通过办报刊延续其情报生涯。将汉口乐善堂情报活动纳入日本在华报业活动中予以考察,可厘清近代早期日本在华报业的人际网络、地域分布、情报属性的历史语境,也充分证明了近代日本在华报业的性质、特点、走向与日本对华战略在结构性关系上的共存一致。  相似文献   

5.
日本居留民是随着 1871年的《中日修好条规》及《中日通商章程》的缔结而进入上海的。甲午战争后 ,获得治外法权的日本居留民成为上海租界的参与者 ,在上海建立安定的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给上海日本居留民社会飞跃发展的契机。利用战争的机会 ,以纺织业为中心的日本资本进入上海 ,大大小小的日本商社和银行支店纷纷开设 ,上海迅速成为中日贸易的据点。与此相适应 ,日本居留民日益增多 ,从 1915年起就超过英国人 ,列于上海外国居留民人数的首位。上海的日本居留民与其他在上海的外国居留民一样 ,曾进行各种文化活动。东亚同文书院和…  相似文献   

6.
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1894-1895),日军派出不少间谍潜入中国,到处搜集情报.这对他们打赢甲午战争起了不小的作用.不过,也有不少日本间谍在中国落入法网,命丧中国.例如,清政府破获的三起日本间谍案中,就有五名间谍被处死. 石川伍一案 石川伍一是日本秋田县人,1866年出生.青少年时期,他就读于兴亚学校专攻中文.1884年来中国上海,在日本海军大尉曾根俊虎手下任职.三年后,他被派往日本在华的秘密情报组织——汉口乐善堂.  相似文献   

7.
早在15世纪,人们就在松花江流域发现了沙金,并进行了开采。对我国东北地区丰富的黄金资源,日本早就垂涎三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即派遣大量特务、警察、专家、学者勘察辽东半岛的金矿资源,获取我国经济情报。日俄战争后,日本占据了旅大,随即对整个奉天省乃至全东北的金矿资源进行更加详细的普查,掀起了一股在中国搜寻黄金的狂潮。  相似文献   

8.
罪孽深重的盐谷保芳谢罪来了 2005年4月8日上午,84岁的侵华老兵盐谷保芳在泰安市外事办的安排下,来到泰安市档案馆捐赠其多方搜集而来的侵华日军的用品,包括军上衣、军号、水壶、望远镜、防风镜、作战地图包、“神风敢死队”专用头巾、日军军国主义标语等,以及数十张1942-1945年间日军驻泰的老照片.在捐赠仪式上盐谷保芳亲笔书写“谢罪”二字,对自己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向自己曾经伤害的泰安人民深刻谢罪.  相似文献   

9.
吴臻 《上海档案工作》2014,(11):F0003-F0003
日本明治二十几年(1896),东京春阳堂出版了一套《日清战争绘卷》手绘本,记载了日军丰岛战役、牙山战役、平壤战役以及与清军鏖战于黄海、辽东的种种侵略行径,从日本方面全景展现了中日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87周年。笔者以沈阳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沈阳县公署档案为基础,通过对档案史实的深入研究,揭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犯中国主权——在奉天等地非法设置警察的侵略史实,以使人们认清日本侵略本性。  相似文献   

11.
诞生于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汉报》(1896-1900)是日本在华第一家舆论机关,针对当时中国人厌日人极甚的对日态度,它在制造唇亡齿寒的中日关系舆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本文主要以现存《汉报》原件为史料,分析该报关于中日关系的报道及论调,揭示该报在中日睦邻论、师日论和联日抗欧论这一整套动听说辞背后所包藏的真实意图及其舆论诱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周刊》2012,(36):22-23
201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纪念日。全国友协、中日友协负责人9月23日表示,鉴于当前形势,中方决定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招待会调整到适当时候举行。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友好的重大活动第一次被临时调整。1972年9月25日,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邀请,率领庞大代表团抵京,对中国进行访问。两国政府于29日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间邦交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13.
日本宫内厅正仓院现存的古文书之中,存在一份“李善注拔萃”,内容出自《文选》李善注本卷五十二,抄写者是日本奈良时期宫廷写经所的写经生。该拔萃虽是一份非正式的抄物,但是抄写时间相当于中国唐朝时期,能够从正文与注文两个层面,呈现出李善注本《文选》在唐代的早期面貌,具有一定的校勘价值。此外,该拔萃直接展现了日本宫廷写经生的日常抄写工作和私下学习状态,并侧面反映日本宫廷贵族对《文选》的学习需求,证实了李善注本在日本早期的重要地位。这有助于理解《文选》李善注本传入日本之后的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