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六.立足于视听艺术的本体,周华斌教授在影视剧艺术本体和载体、影视合流、视听艺术的媒介特性和艺术个性等不同层面对"大戏剧"这一戏剧美学观念展开了全面的分析,阐述了包括影视剧艺术在内的"大戏剧"观念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艺术、人文与技术作为当代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分别阐述了各自在影视教育不同发展阶段所显示的作用与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一人文一技术"三维合一"这一影视教育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五。面对中国电视本土化道路选择与中国特色电视理论建构的时代性命题,胡教授以“理论创新”为核心,以电视美学论、影视文化论、观念论、传播艺术论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基本框架,在目标确立、路径设计、方法创新等多个方面,完整而又富有创造性地阐述了他的“创新观”,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二.本篇访谈立足于电视艺术蓬勃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大国这一基本事实,深入探讨了中国影视民族化理念的基本内涵、学理品格以及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同时对中国影视民族化美学与中、西方理论资源的内在关系作了梳理,并着重强调了本土艺术传统的生命力与长远价值.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影视教育多在强化影视本体构成的前提下,以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文艺术素质的提高为核心内容和目标.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消费文化兴盛的今天,影视传播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和意识形态表达与斗争的载体,日益深入地参与到了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当中,成为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超越艺术维度的本体立场,在文化传播的视阈中强化作为媒介的多重向度的影视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影视教育与社会需要的有效对接并发挥影视媒介对社会共同空间的积极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影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影视教育在当今也呈现出了繁荣局面,但是其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模糊、与现实脱节等.面对此种状况,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影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而为其健康发展寻求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七.王伟国先生以缜密精炼的表述阐释了他对于中国电视剧创作、生产及本体理论研究中纲举目张的三个重要理论支点的理性思考市场化是中国电视剧生产的现实生存和未来之路;审美化是电视剧艺术对观众实施美育、怡情娱心的必然之境;影像化则在电视剧艺术丰富多样的外在形态中日臻完善的本体特征;为电视剧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创新提出了富有包孕性的理论设想和框架.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五.针对十几年来中国电视剧创作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和严重偏差,如,世俗关注的异化导致的平面化、庸俗化,作为理念反叛的解构主义对于艺术精神的消解和伤害,曾庆瑞教授给予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并对由此而蔓延的电视剧艺术"恶性娱乐化"的不良倾向表示了忧虑和愤慨,并寄希望于电视剧艺术批评担当起以言立说、净化荧屏的职责,推动中国电视剧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八.杨伟光教授从世界电视发展的前沿入手,分析了中国电视与世界一流大台的现实差距,确立了经典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并就此展开了对中国电视艺术价值实现和内容生产的理论考察,着重分析了中国电视艺术生产战略中的优秀节目为王、精品意识、大制作等一系列论题,进而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电视在理论、机制、组织等多个层面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四.针对当下电视艺术出现的一些生存现状,张凤铸教授从电视艺术技术本体出发,着重探讨了高科技语境中技术崇拜、技术理性和艺术法则、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进而在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对电视艺术的文化生存困境予以精炼的阐释,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访谈,统地梳理了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程,通过对电视批评主体、客体和批评方法的阐述,揭示了建立和完善电视批评学的意义与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当前电视批评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二.面对当今电视界呈现的"秀"浪潮,周星教授从梳理中国"电视秀"的发展脉络出发,围绕着"电视秀"这一媒介景观的文化语境、文化表征、媒介规则的失范与自律、文化自觉等范畴,着重从理论的层面,媒介与文化的双重视角,对"电视秀"展开了深入论述,并对"电视秀"的走向和未来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预测.  相似文献   

13.
纪录是一种态度 --访钟大年教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兼跨学界和业界,拥有研究者和策划者双重身份的钟大年教授将研究取向从偏重主题元素的"表现了什么意思",转向偏重功能元素的"如何表达某种意思",在开始发问"如何表达"的同时,那些隐藏在纪实表象之下更深层的逻辑元素被创作者的动机引领,在利用现实的影像创造一个意义系统的路上,纪录片被贴上了愈发鲜明的"人工制品"标签.从"纪实论"到"表意论"的构建过程中,钟大年教授在纪录片的学理分类、社会功能和市场化等范畴发表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一。在整合视觉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的基础上,孟建教授创造性地提出“视觉文化传播”的全新理论构想,从视觉文化传播的语境与表征出发,上升到合理的文化构成,以一种传播形态与文化生产的理论构建,证明了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