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泉州港在明清时期衰落的原因有三个方面:(1)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政策是泉州港由繁荣走向衰落的关键原因;(2)福建省市舶司由泉州迁到了福州,使泉州港失去国际贸易的地位;(3)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东侵影响了泉州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福州寿山石界有句俗语:石出寿山,艺出樟林。鼓山镇樟林村是福州市寿山石两大雕刻派系中“东门派”的发源地之一。在樟林村能让每个人感受最多的是这里大街小巷的寿山石石雕琳琅满目,仿佛进入了一个寿山石艺术的天堂。樟林小学按照晋安区教育局提出的“一校一特”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以“传承寿山石悠久文化,感受寿山石雕刻艺术”为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陶瓷制造技术历史悠久,从唐至宋元明清,中国陶瓷通过“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不断运销到亚非欧和美洲,遍及世界各地。在漫长的国际陶瓷技术交流中,中国制瓷业也从国外获得了物质和技术上的借鉴。中国陶瓷的输出,不但刺激了国内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对世界各国的陶瓷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陶瓷制造技术历史悠久。从唐至宋元明清,中国陶瓷通过“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不断运销到亚非欧扣美洲,遍及世界各地。在漫长的国际陶瓷技术交流中,中国制瓷业也从国外获得了物质和技术上的借鉴。中国陶瓷的输出,不但刺激了国内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对世界各国的陶瓷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豫章,今南昌。”香樟,是南昌的市树。在“无樟不村,无村不樟”的江西,村里最古老最常青的香樟被人们视为神灵。于是,在我的心里,与生命同行的语文教学就是江南名木中一棵常青的香樟树。香樟树——根基如磐,如语文的须根,深植于语言的土壤中;主干分明,如教学的思路,支撑在交错的枝条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樟林碑刻资料的考察,可以看出,清代中后期,樟林社区无论在经济发展、社区聚落变迁,还是在民间信仰、妇女的地位和观念上,均呈现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管窑是位于鄂东长江北岸蕲春县管窑镇的一个民间陶窑群。历史悠久,至今一直烧造。该古窑遗赴出土和各种流散于民间的陶器,显示管窑陶瓷的造型形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变化,其成熟和形态是以衫性为突出特点,同时合乎美的尺度;管窑陶瓷的装饰以彩陶称,带有浓厚的民间和地方特色;在绘饰技艺上,将特定的工艺手法与中国画、雕刻等艺术样式结合起来,丰富了陶瓷装饰的艺术创造手段。  相似文献   

8.
真德秀的哲学本体论与朱子理学有明显区别。其“道”是自然规律,主要体现为天时与地利;其“理”是必然与应然的统一,必然是因果,应然是中正标准;其“太极”追求乾元与吾身的一体,集中体现了他贯通形上形下关系的努力。其“气”范畴具有阴阳之间感应、人赖以生存的条件、生命现象和人的精神等多重含义;其“器”范畴包括人的才质和独立人格等含义;其“物”范畴则具有客观对象和人的创造与实践成果等意义。真德秀专门讨论形上与形下二者关系时,既认识到“道”、“器”不可分,同时又强调“道”、“器”不相混。在“理”与“物”的关系中,强调二者未尝相离,以论证社会规范与自然规律的统一,避免了“理”独立于“气”的概念虚化之弊。  相似文献   

9.
明清白话作品中有一些疑难词语,或至今无人作释,或释而未当。今试为诠释明清白话词语十条,如:“扒蚱”即“蝉的幼虫”;“摩诃萨”为“摩诃萨捶”的省略,即菩萨;“监工”即“盘工”,一种民间互助的劳动组合形式;“映”即“熄”;“捱步”为“有秩序的行进”,又指“艰难行走”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出土文献,可以确证,《老子》第31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一段非王弼注文;通过版本比较,考订出《老子》第43章“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一段王弼注文和皇侃《论语义疏》所引佚文的断限。王维诚对王弼《老子指略》佚文的考证精微详细,得到学界公认。  相似文献   

11.
丝绸是我国传统的最大宗输出商品,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其对外丝绸贸易在明代、清前期和清后期三个阶段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湘江和渌水交汇区出土的24件青铜器,融合了中原与江南的青铜技术,其铸造与装饰工艺达到了很高水平,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体现了商周时期这一地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证明了湘渌交汇区域是湖南商周青铜文明最早萌发并高度发展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3.
"隶定字"是汉字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字现象,但相关研究历来比较欠缺。近代以来出土文字资料大量出现,相关考释中隶定字的使用非常混乱,给一般读者和古文字数字化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也对隶定研究提出了要求。梳理汉代至清代各历史时期的隶定情况,总结前人隶定的经验,对今天的古文字隶定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夏布是清代江西省出口货物之大宗,被誉为江西第二大特产,其中尤以赣东宜黄、赣西万载加工的夏布最为精美。而棠阴又是宜黄夏布的主产地,以夏布漂白精美著称。从宋代到晚清,棠阴由一个家族村落发展为墟市再到夏布业中心市镇,发展水平超过当时的县城。以棠阴为中心,出现了一个连接晋豫沪闽诸省以及南关、朝鲜等地的海内外市场网络。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中,地方特色手工业的发展扮演了关键性角色,但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诸因素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仓颉篇》作为古代识字教材的代表性著作,在我国古代字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自清代以来,在各地发掘出土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陆续发现若干《仓颉篇》的简书材料。这给学界进一步研究《仓颉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根据搜集到的《仓颉篇》相关出土材料,对这部重要字书的基本情况作一个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6.
《竹书纪年》为汲冢《竹书》中的一种,为晋武帝时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之墓时所发现。故又统称《汲冢书》。因此书系科斗文竹简,有“数十车”之多,后世又无传存;加之其出土年代和出土之王墓说法不一,故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而斥之为“汉后人伪作”。《竹书纪年》所载王年及其历史事件均与相关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物及青铜铭器所载完全一致,其天象记载亦与历史的实际情形相吻合,足见《竹书纪年》真实不伪。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陕北、晋西北的黄河沿岸地区相继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青铜器。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山西柳林高红遗址为这些青铜器找到了归属。但是,由于李家崖文化发现早,学术界习惯上把高红遗址归属于李家崖文化。近年来,随着我们对高红遗址的深入研究发现,高红文化与李家崖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实属两种文化。所以,高红文化具有独立命名的必要性,不能把山西高红文化与陕西李家崖文化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8.
淮河中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以鸟纹和纤密的蟠螭与蟠虺纹构成韵律感极强的主体纹饰,具有活泼、自由、生动鲜明特点。其纹饰特点的形成是因为东周政权对本地区统治力的减弱,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及淮河中游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形成了这里青铜纹饰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宋金元时代青龙河流域的历史变迁,运用考古学方法,通过对刘庄窑地层包含物的年代分析可知,刘庄窑早期地层的年代应为金代中晚期。刘庄窑早期地层出土的钧窑瓷片,反映了明昌时代钧瓷的基本特征:造型来源除了延续汝瓷以外,还有来自辽东地区的一些器物造型;印花疏朗,和同时期的印花白瓷相近;有铜红斑装饰。这类钧瓷主要流行于明昌时代,称为"明昌样",起源于金大定时期,并延续到蒙元时代的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