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要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转变,职业教育必须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一个国家要增强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通过加强和优化职业教育供给为国民提供更多、更有质量、更具公平性的受教育机会.在这个意义上,理清世界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发展状况,明确中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所处地位,研究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多边舞台"是中国外交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外交而言,中国外交理念的演进、中国国家身份的嬗变是战略性多边主义的研究重点;中国与区域及全球制度的关系,以及国际制度对国家的影响是制度性多边主义的研究重点.中国的多边外交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60年中先后经历了复杂多边外交、有限多边外交、建设性多边外交等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3.
在苏东剧变、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的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疑是国际共运史最为辉煌的一页.国际社会命名为"中国模式",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本文从"中国模式"的历史性选择、理论精髓及对国际共运史的意义三个角度展开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以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教育奥运会"是美国的教育政策专家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发起的一个虚拟的国际竞赛,它以四个国际教育评价项目为依据对参与国进行排名,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美国公众和决策者对美国中小学质量的国际排名的关注.然而,美国各界对国际教育评价项目的态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从"走向全球"大会看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届英国国际教育大会带给我们诸多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的信息.逐年上升的国际学生数量和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竭力提升其争夺国际学生的竞争力.如何趋利避害、积极应对,是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颖 《文教资料》2008,(19):78-79
澳大利亚实践证明,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理念.把大学生培养成既具有国际知识,又拥有国际眼光和国际情感的通用型外向型人才,有利于国家间的合作研究、联合办学、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的特点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了来华留学教育新的使命.本研究通过对世界前八大留学目国最新位序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力度是影响留学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从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投入、政策支持及社会文化四个方面作进一步实证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源国双边贸易关系、留学生教育师资队伍以及奖学金政策对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具有积极作用;地理距离、学历学位互认政策和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具有负向影响;生源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距离对不同类别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应以需求为导向,强化国际联结机制,构筑服务"双循环"的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以质量为根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来华留学教育服务"双循环"的能力;以资源为保障,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提高来华留学教育服务"双循环"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陈培如 《科教导刊》2021,(3):107-108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欧美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国际技术贸易处于异常复杂的境地.与之相反,当前国际技术贸易教学较为滞后,本文从教材、师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国际技术贸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教育对外开放对促进"双循环"、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使用国家层面时间序列数据和省级层面面板数据,验证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实证结果发现,留学归国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出国留学对经济增长无明确影响;来华外国留学生、国际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均促进了经济增长;消费、外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四个要素在教育对外开放影响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为助力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我国应加快和扩大教育领域有序对外开放,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鼓励国内学生出国留学并引导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大力推动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0.
浦树柔 《科技文萃》2004,(11):18-20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告诉记者,当前,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在进行着"三部续集"的研究:首先是国际人类基因单倍体图计划,试图分析全世界人群基因的多样性;其次是各民族(或种族)的基因多态性研究;三是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