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斌 《新闻知识》2007,(9):85-85
在信息时代,新闻记者运用便捷的通讯设备迅速完成采访任务,电话采访和电子邮件采访可谓是不可或缺的杀手锏,是记者采用较多的采访方式。一、电话采访  相似文献   

2.
就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而言,可分为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直接采访是记者深入现场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采访.间接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某种手段所进行的采访。像电话采访、书面采访、电子邮件采访等等。其中电话采访是间接采访最常用的一种。在这里,笔者对电话采访的利弊得失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蔡迎东 《记者摇篮》2004,(10):38-38
所谓电话采访,就是记者或编辑在办公室或其他场合通过电话与采访对象取得联系,向采访对象调查了解某一新闻事实的过程。近年来,电话采访在广播新闻的同期声采录和电视的画面处理中得到较多应用。可以说,电话采访已成为通讯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种采访手段。但从新  相似文献   

4.
《青年记者》2008,(1):20-20
2007年12月24日,就南都提价之事,本刊记者对国内近20家晚报、都市报的总编进行了电话采访,以下为采访的情况总结:  相似文献   

5.
周海燕 《新闻世界》2011,(10):60-61
在追求独家新闻的今天,电话采访已成为媒体记者"抢"新闻的一种重要方式。电话采访具有方便及时,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同样存在不能面对面等缺点。如何充分发挥电话采访的优势,利用电话采访采写出好的消息甚至是通讯?本文从电话采访的特殊访前准备、采访中巧妙运用"废话"、尽量避免发问式采访以及巧妙引导谈话方向和节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力争使电话采访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声音是广播唯一的传播符号。利用音响进行报道是广播的特色。电话采访是把电话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谈话向听众广播的一种录音报道形式,也是最具广播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远在万里之遥或者用其它采访方式难以进行采访的特殊环境下,都可以进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的形式多种多样,口头采访、体验式采访、视觉采访等等,都是记者常用的采访方法。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话采访已成为记者获取信息、采访的又一重要手段。电话采访因它的快捷、方便.常被人们称为“快餐式”采访。  相似文献   

8.
(上接2008年第3期第50页)采访不要全靠电话。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弊端,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采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品味杨澜     
听说杨澜于去年底辞去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工作,告别已工作两年多的“杨澜工作室”。正当人们关心她的去向时,日前又传来消息:杨澜进军网络,建立一个以历史及人物传记片为主要产品的资料库,挂名“阳光文化网络公司”并计划推出以历史和人物为主的网站。听到这一切,我又有了采访她的愿望,因为6年前她离开中央电视台时我采访过她。 实话说,以前对杨澜的印象并不十分美好。记得几年前,当她就要离开主持了近5年的“正大综艺”栏目,准备前往美国读书时,我作为中国电视报的记者曾拜访过她。当时的她正忙着做离去前的善后工作,显得…  相似文献   

10.
如今交通发达,记者下乡采访,都是当天返回城里。因急于起程赶路,没问清的内容?或第二天再去,或记下被采访者的电话号,改用电话采访。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飞跃发展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同样,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也在这样的语境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转型。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记者们开始学会充分地利用网络来丰富、补充一一甚至是替代传统的采访手段.网络采访已经成为记者们习以为常的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12.
细释电话采访的利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露 《传媒观察》2003,(12):55-56
在新闻采访中,主要的方式是现场采访、目击式采访。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电话、互联网等手段进行间接采访,已比较多地为新闻工作者所采用。本文试就电话采访的利弊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眼下,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有些人认为,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采访本换成了电脑笔记本,钢笔换成了鼠标,文字材料换成了伊妹儿,通讯工具也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了,再加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经济效益,记者可以靠电话采访,电脑写作,再也没必要用两条腿去跑新闻了。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出现了"拿来记者"。"拿来记者"的常见表现为:"拿"现成的材料。这里的"现成材料"多半是指一些单  相似文献   

14.
钱峰 《新闻实践》2011,(2):30-32
在重大赛事的报道中,地市级媒体往往没有自己的声音,外稿打天下,即使有本地的运动员参加,一般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采访,采写的稿件没有现场感也容易出错。当然,地市报外派记者采访重大赛事受阻有客观的原因,如受到注册证限制、经费欠缺、采访经验缺乏等,因此在重大赛事报道上很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声音是传统广播唯一的传播符号。利用音响进行报道是广播的特色。而电话采访是把电话中记与采访谈话的实况录下来向听众广播的一种录音报道形式,也是最具广播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这种形式,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远在万里之遥或用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进行采访的特殊环境下,都可以进行采访。它可以及时、迅速、真实生动地把社会公众关注的新闻传播出去。  相似文献   

16.
采访是社会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篇好的社会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作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掌握采访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新闻采访在一定层面上讲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那么,作为社会新闻记者,如何提高采访质量呢?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变革与完善,电子邮件已经成为新闻采访的新途径。狭义的邮件采访学,就是通过电子邮件(E—mail)采访获取新闻素材的新闻报道方法,也是继现场采访和电话采访之后新出现的报道手段。也有人提出广义的邮件采访学的概念,把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新闻调查和新闻发布等新闻活动也包含在内。拓宽采访范围电子邮件盛行初期并没有引起新闻界的太多注意,因为很少有记者敢于公开挑战传统的采访手段。但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8.
彭燮 《新闻天地》2001,(10):59-59
如果你不是一个很精打细算的人,那你一定会问:采访也有成本吗?当然啦,采访就是一个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过程,不然哪会有稿费?有失才有得嘛。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小廖接到任务,要到一个菜农家去采访他的种菜经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她的花费情况是: 1.出门打车15元。(天气酷热无比,采访地点又没有公车直达,只好打车) 2.车上打了一个电话给采访对象,计2元。(在办公室忘记了一点事,只好再打电话) 3.购买矿泉水一瓶,计2元。(采访的地点在田间地头,肯  相似文献   

19.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的话充分表明了采访对于新闻记者的重要性。新闻采访中,采访对象是整个采访过程中最关键的角色。成功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全面互动的过程。而心理因素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采访中的角色互动也是一个心理互动的过程。只有进入采访对象的内心,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才能采写出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好新闻。因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而言,在进行新闻采访时所展现的提问技巧是最能体现记者这一职业特征的,这也是每一位记者的基本功。从新闻采访种,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时的基本任务出发,研究并分析了新闻采访提问的基本技巧与采访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