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化清 《初中生》2008,(9):56-58
理发是一种古老的服务行业。在理发店的门上张贴对联亦源远流长。这些对联多紧扣行业特点巧妙构思,颇为有趣。有的对联或立意独到,寓意无穷,或一语双关,出奇制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请看一家理发店对联: 操天下头等大事 做人间顶上功夫  相似文献   

2.
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以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为标志,近代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受到严重封建剥削的农民群众,又横遭外国资本主义的无情压迫,更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洪秀全,这个农民出生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天主基督名义来号召广大农民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然而同样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列强,非但不给洪秀全帮助和支持,反倒和清政府联手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本文拟从宗教信仰与现实斗争相结合的角度来解析其缘由。  相似文献   

3.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春游芳草地”的最好时期。有人撰一联描绘清明时令景象,联云:“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联语既有感时之情,又有应景之对,引人吟咏,颇具韵味。下面再集录一些巧嵌“清明”的对联,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从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对联的考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对联的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现就有关对联知识介绍如下。一、对联的起源对联将汉语特有的节奏韵律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表情达意,具有独特的美质。对联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最早用于庆祝春节,叫春联。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片做成的,上面书写除祸祈福的话,悬挂在门旁以避鬼驱邪。最早的一副春联,据说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  相似文献   

5.
先看一幅对联: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此联由带颜色的字和词组组成,不仅色彩俱全,而且和谐雅致。像这种在联语中嵌入带有颜色的字或词,便构成不同性质的“色彩对联”。这种对联,融形与色于一体,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代有趣的诗文、楹联、对句、小知识、小故事等,有的是民间创作,有的出自历代名人名家之手,它们文字短小,用词精到,含义深刻,读来妙趣横生,启人心智,这是我国又一文化瑰宝。今精选部分如下。  相似文献   

7.
1851年1月11日,农民领袖洪秀全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太平军向东出击,占据距金田村20多里的江口圩,在那里,接连打退前来镇压的清军。但是,清军增援部队逐渐赶到,从东、北、南三面形成包围之势。洪秀全率领太平军乘敌之隙,撤离江口圩,翻越紫荆山,进入武宣县境内。洪秀全在武宣县东乡称“天王”。接着,太平军攻占永安城。在永安城,太平天国封王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  相似文献   

8.
有一年端午节,明代大画家文征明路遇一书生,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有趣的是,在浩瀚的联海中,一些巧嵌"清明"的对联,也别具情趣。据传,明代一秀才投宿天台山间一茅棚  相似文献   

10.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  相似文献   

11.
戒烟联趣说     
相传郑板桥有一位当宦的朋友嗜烟酗酒无度,年仅四十却已形容憔悴,遍求名医均无效。郑板桥对他说:“我有奇方可治此病。”说罢挥毫写了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2.
清代才子纪晓岚,是个对句奇才,天地万物、古今诗赋无不可入对者,信手拈来,出口成趣,浑若天成,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夫让人叹为观止。现辑录几则:  相似文献   

13.
《学习之友》2010,(7):64-64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寇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大片土地。但是,有侵略就有反抗,中国人不可侮。在抗日战争中,不少爱国者运用对联这一武器,动员人民,打击敌人,至今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潮阳县有一间理发店,当时曾在门前贴出这样一联:“日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报,负此头颅!”对联以唤起国人同仇敌忾为主旨,又很切合理发店的特色,被时人视为妙作。  相似文献   

14.
妙联趣说     
旧时某地有个王姓老头善作对联,附近一位朱姓秀才见他相貌普通,颇有些不以为然。一日秀才登门,故意出一上联刁难老头:王老者一身土气。王老头听了也不生气,而是含笑对道:朱先生半截牛形。秀才一听顿时哑口无言。朱秀才的上联用了析字法,因"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王老头的对句也用析字法,因"朱"、"先"、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在《受戒》中体现了极其深刻的“人性解放”恩想。这一思想在小说的三副对联中也表现得很明显,通过前两副对联,作者提出了“反传统”的思想倾向。而在第三副描写农家生活的对联中,又从“反传统”的思想回溯到了“传统”的“勤劳”、“向善”上来。正是通过这种“传统”与“反传统”的结合,从而升华为超脱于“传统”与“反传统”之上的“人性解放”。作者描写“人性解放”,也深深地体现出作家本人的“受戒哲学”……。  相似文献   

16.
有关天京事变中杨秀清“逼封万岁”说法的直接根据并不充分。杨秀清向洪秀全“逼封万岁”的情节不合情理。相反是洪秀全炮制了扬秀清“逼封万岁”的政治谣言,策划了对杨秀清的政治谋杀。  相似文献   

17.
趣说嵌字联     
对联是一种很有意思、独具特点的艺术形式。除了要求严格对仗,自从出现伊始,对联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比如纳福,辟邪——这就与诗中的对仗区别了开来,否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我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体现了汉语文的特色和魅力。本文以苏教版七上《对联六副》为例,就初中语文课堂上对联教学内容的确定做探讨,引导学生接近祖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陶冶情操,修养气质,培养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刊登了张斗和老师的文章:《对联热的冷思考》。笔者品读再三,心有戚戚焉。同时,对张文关于对联知识的阐述,略有存疑,提出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20.
上下联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但细读起来,则又字字相对,十分工整、巧妙,这种对联,就叫做无情对。清咸丰、同治年间名将陈海鹏解甲归田,于新河养鸭。客人来访,他以鸭招待。于是有好事者为之题联:欲吃新河鸭;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