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范畴,经济学理论界不少同志认为:马克思明确提出两种不同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涵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二种涵义是指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为满足社会需要可用于生产某种商品的总劳动时间。同时又把第二种涵义中的“社会需要”理解为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2.
一、对于现代教育概念的不同理解及其评论目前国内教育理论界对于现代教育的理解基本上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可以把现代教育定义为适应历史发展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和政治经济需要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概念主要是表示适合当今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济体系、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观念、形态和特征,表示需要提倡和应用的教育思想制度,管理体系、内容、方式、方法等等”。第二种认为,现代教育是现代大生产的产物,是指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教育,“现代教育是指的和现代生产,现代科技和现代  相似文献   

3.
教育在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同时,会受到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巨大挑战,这就为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上海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从时代的适应性、社会的需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能性着眼,进行了小学“参与教育”的研究,提出了“参与教学法”的原理思考、“参与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学校引入生产劳动,我们可以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史中看到,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又是被压迫的贫苦人民的需要,因此,它是马克思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内涵。但是,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学校的目的、内容、方法都是为培养现代生产者服务的”,“它天然地是和生产劳动联系和结合在一起的”,于是认为马克思指出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  相似文献   

5.
论审稿     
文章第一部分从精神生产的特性、社会需要、我国审稿制度的优良传统方面,论证了以编辑身份进行审稿的重要性:这“是精神生产不可缺少的内在环节”。文章的第二部分指出,在审搞中坚持真理,坚持科学性,讲究社会效益一价值取向,适当注意经济效益,看其表达程度的完美,从“真、善、美”的高度论证了审搞时带普遍性的重要标准。第三部分论述了审稿时五点特别的忌讳。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如何根据生产和需要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使生产发展的方向、结构和规模与广大群众的消费需要相适应,搞好综合平衡,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这是我们在计划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所讲的生产,是指社会第二部类生产,即消费资料生产;需要,是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包括生产需要。一、生产和需要的“直接同一性”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管理正从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过渡 ,实现第二次管理理念的飞跃。文化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本。企业员工已经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转变为“社会人” ,除了经济需要外 ,还有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员工的需要已经从低层次的生存、安全 ,上升为追求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从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入手 ,上汽集团从1994年底开始推出全员培训制度 ,1999年底又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 ,将2000年定为“学习年” ,2001年提出开展“…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也许有人会不加思索地说,这有现成的结论:“教育是适应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1页),当然也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发展的。如果认为这种回答是对的话,那么,“适应这种需要”便可看成既是“发生”的成因,又是‘‘发展”的成因,“发生”和“发展”这两个不同概念在这里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可  相似文献   

9.
社会需要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总结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社会存在的诸多需要中军事需要虽说不象生产需要那样基本,但由于它的紧迫性,对科技发展具有强烈的刺激和牵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史学界对“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历史发展的真实内容”等问题展开了多次讨论,至今意见尚未统一,大体说来有如下几种:第一、生产力和生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阶级斗争是推动私有制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的发展。人在社会中是否能得到全面发展,是判断该社会是否优越的重要标准。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十分关注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共产主义社会特征时,曾经指出:“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 70年代以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高度发展 ,把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生产关系发生了相应变化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垄断组织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但是也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的侵略扩张。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本节内容反映的正是上述历史阶段的一个方面 ,它叙述了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以及对朝鲜、中国侵略的史实。全节共…  相似文献   

13.
如何办好农村基础薄弱初中 ,笔者认为 ,必须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  一、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为农村发展服务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 ,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明确了农村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 ,农村要实现“两高一优”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则取决于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此 ,农村初中教育就应从“应试教育”转到主要为振兴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切实为农村发展服…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内”。斯大林同志曾指出:“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31页)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从内容来看,它包括社会主义生产的  相似文献   

15.
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说过:“有声语言在人类历史上是帮助人们脱出动物界、结成社会,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社会生产,同自然力量作胜利的斗争并取得我们今天的进步的力量之一。”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词语是“社会”、“交际”、“生产”、“进步”和“力量”,说明了语言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语言是社会中每一个人所需要的。什么样的社会就需要什么样的语言。不难想象,原始人类的语言决没有现代语言这样繁复而有多样的讲求。说到近代,也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着的。就以北京话来说,我是北京人,回忆起六七十年前我的儿童时期日常生活中的词语,有许多今天已逐渐消灭,而代之以新词语。对劳动人民轻蔑、侮辱的称呼听不到了,神鬼迷信的话语听不到了,听到的是工人、师傅、表演艺术家等尊重  相似文献   

16.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今年起集中三年的时间,认真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粉碎“四人帮”以来,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以极大的努力,正确处理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贯彻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精神,本文就国民经济调整中如何处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实际需要之间的关系,作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十九大”报告的重大成果之一在于明确了两个重要判断:1)历史方位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在“新时代”解决主要矛盾,进而真正实现“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的教学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取得理论上的三个突破:第一个突破是教学合一,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第二个突破是教学做合一,创立了生活教育的理论;第三个突破是要求教师向学生学习,倡导民主教育。其理论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当代教师把自己角色定位为学生是社会的需要、个体的需要和职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高职人才培训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合格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质量要求。我校在长期的中专办学过程中,积极实施以“第二专业”、“第二学历”、“第二证书”、“第...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生活和发展的条件的要求。它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