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孔令帅  郭珺 《教育科学》2021,37(5):88-96
21世纪以来,全球基础教育海外国际学校发展迅速.其中,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海外国际学校在数量、质量和收益上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显示出卓越的全球竞争力.这不仅与英国本身具备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软实力以及语言方面的先天优势有关,也与英国政府的宏观统筹、宣传与支持有关,还与举办者的多元办学模式以及海外国际学校在具体实践中探索的多元课程和教育理念有关.然而,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频繁爆发的国际和地方危机、教师的缺乏和流失都为英国基础教育阶段海外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也开始鼓励基础教育"走出去".英国海外国际学校发展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海外办学在地点的选择、战略的布局和师资的保障上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1]1989年以来,上海陆续开办了多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既有纯粹的外国人子女国际学校,也有吸纳部分异域生源(包括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的准国际学校。我们称其为“国际化学校”。上海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归属于国际化学校,一直努力立足区位优势,坚持以培  相似文献   

3.
叶莎莎 《云南教育》2014,(23):12-15
毋庸置疑,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国际化。但是.在汹涌而来的教育国际化浪潮中,基础教育何去何从,却百家争鸣、莫衷一是。日前,由中国教育报刊社《神州学人》编辑部主办、中国教师人才网承办的“2014首届基础教育国际化论坛暨中小学教师海外人才招聘会”在广东珠海举行,国内外教育界专家学者及众多国际学校、公办学校国际部校长齐聚一堂,掀起了一股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头脑风暴。  相似文献   

4.
学校绩效发展评估与学校现代化管理国际论坛于2005年11月24-25日在深圳召开。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英国剑桥教育集团联合主办。论坛主题是探讨我国学校评估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借鉴国外(主要是英国)的有关经验,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督导评估和管理改革提供具体思路和办法。“学校绩效发展性评估”是为了学校的发展(评估的目的)、关于学校的发展(评估的具体内容)和在学  相似文献   

5.
NCCT对在华国际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评估认证实践表明,引进体现国际上先进教育理念与最好学校教育实践的评估认证是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学校参加评估认证的过程就是其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国际化的评估认证标准是引导学校走向国际化的基础,系统化的评估认证标准是整体推进的保障,规范的评估认证程序是扎实推进的机制,具有国际视野的考察团队能为学校国际化发展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英国IGCSE考试及研究近五年英国IGCSE化学考试试题内容,进一步了解其考试及试题内容的特点,以期为我国国际学校教学和基础教育阶段化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改善薄弱学校、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来,英国为提升学校的质量和标准,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通过伙伴关系尤其是连锁和联合的形式在发展学校网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英国"连锁学校"的实践为其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就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言,无疑可以从这种新的学校组织形式中吸取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国际组织、跨境办学参与国均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跨境办学的质量对等性。英国私立学校是基础教育阶段跨境办学的领跑者,为研究质量对等性提供了可行的切入点。聚焦英国的境内私立学校和海外学校,对二者办学的政策文本内容和政策执行流程进行对比后发现:英国政府在制度设计层面为办学质量对等性提供了较好的保障,私立学校和海外学校的办学督导框架、质量标准、督导评估流程均呈现较强对等性。政府在其中起到牵头协调作用,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注重发挥学校办学主体性,重视回应大众利益诉求。政策制定和执行体现了质量“起点”和“过程”的对等性,未来研究可以从“结果”对等性出发,以形成对英国私立学校跨境办学质量对等性更为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一所学校能否称得上强校,是有衡量标准的。对于中国人自主创办的国际学校来说,要想真正成为国际强校,就需要以强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本文以上海中学国际部的发展为例,以国际学校走强的四个标准为探讨点,明晰了国际学校走强应树立的法理意识、诚信意识、忧患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0.
同行评估是中小学学校评估中的一种重要评估方法,其评估理念介于在绩效问责的外部评估和学校改进的内部评估之间,成为学校评估中取内外部评估之长,补内外部评估之短的“第三条道路”。英国是同行评估应用最早且最广泛的国家,其同行评估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借用外部评估标准,评议组成员开展能力建设,建立真诚互信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学校持续改进为唯一目标,重视回访评估。同行评估在英国中小学校改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评估理念和运行机制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参与商学院国际认证已成为国内商科教育追求卓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战略手段。本研究从认证程序、认证范围、认证标准等方面简要介绍了AACSB 国际认证的基本框架,着重从关注组织使命的陈述、影响与创新,重视利益相关者对认证过程的全员参与,关注学生学习保障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剖析了卓越商科教育质量认证的主要特点,并从推动本科层次“ 中国式”商学院认证体系建立、促进商学院内部质量文化共识形成、推进学习结果评价为抓手的长效质量保障机制构建等方面,为国内不同层次的商科教育尤其中外合作办学商科教育走向卓越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标准参考纲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推动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积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本文提供了一个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标准参考纲要。该标准包括:实现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和终身化的实现;建有务实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编制以教学研合一教师专业工作方式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系统;将研究与理解学生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拥有多学科的专家队伍,实现大学学术文化和中小学实践文化的互动;重视并拥有有效的教师评价等。  相似文献   

13.
学校评价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直接影响着对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原则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运用增值评价学校效能是当前学校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河北省保定市普通高中学校效能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60%~80%的高考成绩校际差距都不是学校本身所导致的,在提高学生进步幅度方面,不同学校间存在明显差异。增值评价结果与高考分数评价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学校效能在不同学科间没有显著差异;学校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效能无差异。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对于创新学校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促进课程发展的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评价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建立符合新课程发展需要的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正逐渐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促进课程发展的学校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基础上进行构建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目标体系、学校保障体系、学校发展能力体系、学校成效。对这一体系的研究可以深入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进而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任春荣  辛涛 《中学教育》2011,8(2):30-35
学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其作用的发挥受多重因素影响,推进教育结果公平应从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的角度明确各类机构和组织的职责和分工。学校的生源结构、资源、教育教学过程是构成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资源基本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生源结构和教育教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教育教学是学校可控因素,也是教育结果公平进程中学校的职责所在。对学校来说,生源结构和学校资源更多受外部控制,尤其是生源结构将学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与社会流动机制和社会融合等问题联系了起来。提高社会流动的开放性,提高社会融合程度是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基础性工作,但责任在政府而不是学校。  相似文献   

16.
教育质量的学校影响因素是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开展的"学校与教职人员调查"(Schools and Staffing Survey, SASS)为我国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介绍和分析了SASS的目的、测试内容、测试组织、研究发现和对美国教育政策的影响,并提出了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借鉴:将学校和教师调查纳入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满足国家和地方需求;将学校与教师调查的监测数据与其他教育信息系统数据有效链接,服务决策;发布中小学师资质量状况的监测报告.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学校效能评价标准和方法的两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效能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与对学校效能和学校效能评价的理解有直接关系.学校效能就是学校促进学校人员、学校工作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有效作用;学校效能评价就是对学校有效促进学校人员、学校工作和学校事业发展的评价.这样,学校效能的评价标准就包括学校各类人员、各类工作和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三方面因素;学校评价的方法就应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增值评价和非增值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学校效能评价在理论、操作和作用上的限度.  相似文献   

18.
Diversity,specialisation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School diversity in the UK is not a new phenomenon. However, recent reforms to ‘modernise’ the secondary school system towards greater diversity of provision, primarily in England, needs to be explored in more detail. The article begins by proposing three pha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funded school diversity and provision between 1944 and 1997. It then goes on to consider such reform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 Labour government in 1997. We argue that school diversity under New Labour represents a distinct fourth phase within this broad policy agenda. While there is some continuity in the expansion of school diversity this most recent phase is characterised by greater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and a stronger commitment to provide greater resources for schools in 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 However, the paper then critically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nt programmes of education diversity and equity. In particular, we go on to discuss the extent to which critics’ fears about the emergence of a two‐tier system are justified. We conclude that while the fourth phase in the UK school diversity agenda may aim to be more equitable, complementary and collaborative it perhaps fails to recognise that the education system today is more competitive and consumer‐led.  相似文献   

19.
国际理解已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素之一,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中小学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项目网络承担着"和平导航员"的教育使命,是以促进国际间相互理解为宗旨的分布最广泛的学校网络。近20年来,人大附中作为此项目成员学校,秉承"全球视野、本土行动"准则,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模式,努力践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念并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0.
《学校用计算机》2013,30(1-2):15-23
Abstract

To better prepare pre-service candidates for teach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 has defined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NETS) to guid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to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Based on these standards,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BYU) has implemented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to thei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by creating curriculum design teams composed of School of Education faculty, public school personnel,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specialists. This paper describes basic principles that have led to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design teams for systemic reform in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