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5月中旬,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浙江在线网站联合举办“群众最满意的实事”评选揭晓,广播电视“村村通”榜上有名,在二十件浙江省“群众最满意的实事”中排名第十。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究农村居民参与“种文化”的影响因素,以促进农村内生文化的发展及农村文化的迭代创新,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文化获得感,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结合实地调研,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湖南省株洲市攸县农村28位受访者的资料,运用扎根理论对农村居民参与“种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纳,并构建其扎根理论框架模型。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参与“种文化”的影响因素包括种文化归因范畴、参与者归因范畴、组织者归因范畴和外界归因范畴4个类别;种文化归因包括运作成本和文化吸引;参与者归因包括个体兴趣、情感因素和收益认知;组织者归因包括个体因素和组织引领;外界归因包括环境因素和文化供给。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消费文化语境视角下广播电视语言的变化情况进行研讨,说明当前情况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技巧的应用,并对播音主持工作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樊丽  吴晓东 《新闻世界》2012,(8):248-249
传播意识与文化消费在内涵上联系密切,不可分割,我们要摒弃陈旧狭隘的宣传观念,树立正确牢固的传播意识,努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而拉动文化消费,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本文从文化消费说起,探讨文化消费与传播意识的关系,并对如何树立传播意识,拉动文化消费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6年,浙江省开始实施以"有线通"为主的新一轮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使一大批偏远山村村民和繁华都市的人们同步感受世界的变化,共同享受现代科技和先进文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科技》2007,(1):42-48
文化消费产品是人们的日常文化活动的对象,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包括无形的精神产品。文化消费产品具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教育培训类文化消费、休闲娱乐类文化消费,信息资讯类文化消费等。媒体文化消费产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其中,广播、电视是服务人群比较广泛、受众接触最频繁的媒体;网络是发展最迅速、有望超过电规的新兴媒体。  相似文献   

7.
陈新  李韡 《新闻前哨》2003,(8):44-45
网络的出现、经济全球化使人类的联系更为紧密,中国加入WTO,不仅在经济上与国际接轨,也意味着中国的文化与国际的全面融合。广播电视传媒具有突破国界这一优势,面对新变化,如何在传播中保持自己的文化追求,正确引导受众的文化消费,是一个急需解答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刘通 《大观周刊》2011,(13):131-132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建立了关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实际,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对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扩大河南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中国的发展,广播电视传媒受到新媒体冲击,尤其是在广播电视功能定位上逐渐发生了变化,但广播电视作为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未发生改变,为了更好地发展广播电视的服务功能,本文对公共文化服务在广播电视域内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几条创新其服务功能的方法,以应对新媒体冲击下广播电视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究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的演变态势,明确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发展的突破方向与重点任务,提升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获得感。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重点剖析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文献文本,把握其不同要素的演变脉络,进而探究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的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的演变规律主要为行为视角的“普遍”中亦含“特殊”、过程视角的“变化”中亦有“不变”、结果视角的“积极”中亦存“消极”三种,同时蕴含着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多元化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获得感日益提高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1.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当前我国广播影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逐步增强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客观评价广播电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优势和不足,从政府职能改革,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科学技术手段及服务理念方面对深化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淑瑛 《今传媒》2013,(1):107-108
浙江广播电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许多创新之举。渠道、内容和资金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关于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复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的重要观点,是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的,足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它把人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从传统的以物质生活丰富宽裕为主要目标,拓展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办馆条件改善,服务水平提高,然而,随着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兴起,与图书馆密切相关的公共文化消费并未在消费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如此直接负面影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试图在消费文化大背景下,从人们对文化消费的取向及其不足这一角度,探析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消费对象的困境,呼吁共筑公共图书馆消费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托马斯·哈定的文化进化论作为理论视角,观照上海文化变迁对于上海广播电视的影响.通过对上海文化特殊进化与一般进化的脉络梳理,将笼统的"海派文化"概念与特征加以细化与区分,并将结论映射于上海广播电视业的历史沿革,总结和评析隐含于其中的文化特征与文化走向,为上海广播电视业的未来发展做出文化上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能向群 《出版经济》2005,(10):32-35
当代传播文化,正在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这便是"视觉文化",或称"图像文化".视觉活动已成为主导社会生活的现存模式,视觉形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兴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媒科技》2007,(2):42-46
“下一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的影响”系国家广电总局重点科研项目,由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员会牵头承担,参与调研的系统外单位主要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系统内单位主要有: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广播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河南广电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本文系专项研究报告之于,该专项负责人;董年初、成员:范洁、朱新梅。本刊已在2007年第一期刊登了上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具有结构性,只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整个社会才能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成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者和导向者,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刻。广告传播已逐渐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社会文化和民众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众多的广告传播媒介中,广播电视广告的作月和地位日益彰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潘毅 《新闻实践》2012,(6):64-66
金华日报社金华新闻网立足本地资源,发挥网民力量.2010年底开始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共同推出了“首届新农村网络文化创作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征集农村文化作品,创新农村文化传播,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11月,金华新闻网共征集新农村民歌民谣86首.新农村现代小戏作品59个,新农村曲艺作品62件,  相似文献   

20.
聂训良 《新闻前哨》2005,(10):59-6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多元需求。然而,现在提供给农民群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讲,都令人堪忧。迅速改变这种现状,是把建设和谐社会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在这一建设过程中,有着良好基础和发展前途的广播电视宣传占有得犬独厚的有利条件,理应承担建设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