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与“导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教兴国”战略 的实施,要求我们深入 考虑高等教育在社会 变革与发展中的地位、 作用与角色定位问题。 对高等教育而言,“科 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首 先意味着教育、科技的 发展要服从、服务于 “兴国”大业,主动适应 社会需求的变化。同 时,“科教兴国”战略的 实施使高等教育成为 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比 较特殊而又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2.
论高等教育对现代社会的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前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和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它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的适应主体的单一性,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缺少必要的中介,以及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时单一的资源约束机制。鉴于高等教育和社会改革和发展对这种适应所提出的新的挑战,建议在高等教育适应体制的改革中,应该建立具有政府和高等学校这种双重的适应主体,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有中介的联系,以及“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这种双重约束等特征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具有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双重性质,适应性是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超越性是其本体价值的体现。两者失衡于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有限的反应能力与超负荷的外部环境需求,但实质上体现了对高等教育本质不同认识的冲突。我们应从历史性与发展性的角度把握两者关系,合理平衡高等教育的外部需求与内部反应能力,探索和提升理论的包容性,将历史、逻辑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4.
正自展立新、陈学飞发表《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一文以来,在如何看待高等教育"适应论"的问题上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讨论。既有学者质疑并主张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也有学者赞同并坚持高等教育"适应论",还有学者对高等教育"适应论"和"认知理性"各自的积极意义及局限作了分析。不同观点竞相纷呈,不同意见相互商榷,讨论方兴未艾。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往前移就会看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界围绕有关教育"适应论"的问题展开过一场"跨世纪"的讨论。相比较而言,早前的讨论指涉整个教育领域,这一次的讨论则集中于高等教育。我们不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985"工程建设、孔子学院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困惑,最大困惑乃是"钱学森之问"。~①"钱学森之问"引发了人们对大学行政化现象批判~②,并掀起了人们对"现代大学制度"探讨的热潮,最终"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重要主题之一。然而要真正解答"钱学森之问"并不容易,因为其中牵涉到复杂的体制机制问题,当然还有观念转变和路径依赖问题,这就促使人们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此时一  相似文献   

6.
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角色定位问题 世界进入80年代以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趋势:(1)从主要依靠资本和物质的投入求得发展,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科技含量的增加;(2)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综合社会发展;(3)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4)从追求一时的繁荣到重视可持续的发展;(5)从被动的依附性的发展,到通过对外开放、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并最终实现“内源性发展”,等等,与以上趋势相关联,相一致的另一个趋势是:教育科技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中的地位迅速提高,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7.
评心理健康标准的“社会适应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心理健康标准的“社会适应论”例说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又包括良好的心境和社会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这个定义现在已普遍被学者和大众所接受。但这个描述是高度概括的,要想搞清什么是心理健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与让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既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制约,又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有关方面起着促进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如何适合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使之协调发展,十分重要。一、高等教育具有要适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性质首先,政治经济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中,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  相似文献   

9.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适应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适应的客观性是适应论得以成立的基础。适应的主观性又使适应充满不确定性。在高等教育实践中,适应是第一位的,适应论是第二位的。适应论是否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取决于如何理解适应。对适应的正确理解又取决于我们秉持何种高等教育哲学。由于人性具有两重性,无论在事实层面还是价值层面,高等教育都兼有适应性与超越性。作为一种复杂现象,高等教育领域不存在惟一正确的理论,适应论与超越论绝非二元对立。坚持从实践出发的高等教育研究,对适应论既不应夸大其科学性,也不应否认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适应“两个转变”改革高等教育沈阳工业大学白莉关键词:两个转变高等教育改革适应高校实现两个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整体上把握住教育系统中的核心和关键,并以此带动全局,确保高等教育两个重要转变目标的实现。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办学模式的改革应该作...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性是影响社会阶层定位的重要条件,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扩大了社会阶层分化的张力,高等教育机遇的共享性是社会流动的催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响和一致共鸣。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深感总书记对教育、教师、人才培养问题最为重视,特别是对教育的价值、教师的价值、人才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作为一种复杂的、综合的社会心理现象,其适应层次包括感觉适应、行为适应、认知适应和人格适应。适应过程包括心理发动、评估比较、内容操作和反馈性自我评价四个环节。适应方式有学习、应对和防御。适应的评价标准分为特质内容维度和活动领域维度。  相似文献   

14.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之初,高等教育机构便表现出服务社会的特性,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是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澳门是一个微型社会,微型社会具有开放性的特质,这促使高等院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然而,澳门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机制尚不健全,构建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回馈机制,发挥高等院校的社会引领职能是增强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16.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何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需求,如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是教育界议论的热门话题,也是高校深化改革面临的实际课题.本文拟就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哪些特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适应与超越是教育介入社会生活的两种基本取向。"适应取向"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强调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单向服务;"超越取向"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突出教育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引领。适应与超越并非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是解决不同问题的一般策略。两者之间也不是上位与下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同问题指向的并列关系。当前教育改革需要两种取向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应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服务,要与社会实践、社会科研、地区经济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学习型社会作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理念,不仅会带来社会观念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会促使从社会边源走向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功能的变革;不仅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且会促使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变革。表现在教育观:从精英教育观到大众、普及教育观;发展观:从功利主义观到可持续发展观;模式观:从象牙塔到信息技术主导观;知识观:从传承观到创新观。  相似文献   

20.
学习型社会作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理念,不仅会带来社会观念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会促使从社会边源走向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功能的变革;不仅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且会促使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变革。表现在教育观:从精英教育观到大众、普及教育观;发展观:从功利主义观到可持续发展观;模式观:从象牙塔到信息技术主导观;知识观:从传承观到创新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