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三代课程历史演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整个教育体系和教育的大政方针、课程体系本身的发展变革,将我国建国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划分为三代,分析了前二代课程的优点与弊端,并就构建我国第三代课程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以课程实施为主题,交流和分享了各地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成果、实践探索经验,以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反思与改进建议,从多个视角分别探讨了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地方及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施以及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研究等三个主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宁夏教育》2008,(3):79-79
课程改革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课程支‘配权力的变化,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第二层面是课程结构的改变,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格局,即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第三个层面是教科书编写的多元化,现在国家把调控、制约教学内容的中心从直接编写教科书转移到制定课程标准上来,鼓励不同理解、不同风格的教科书的编写。  相似文献   

4.
苏鸿 《教育探索》2000,(10):37-37
一、课程综合化的现实依据 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之间的矛盾是课程变革的动力源。课程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制约课程的三因素(知识、社会、学生)及其关系的适应上,课程综合化是三因素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从社会方面看,当今社会出现了诸多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加强学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问题解决型的人是时代的需要。其次,科学知识正由纵向分科走向整体综合,课程要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化。第三,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整体性,分析与综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课程综合化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目前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建立开源互动的一站式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开发第三代互动式精品网络课程、建立网络课程质量评估体系等对策,力求探寻符合教师远程教育需求的网络课程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6.
第三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暨课程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年会于2001年9月21~24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本次大会由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协办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一百多位课程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研人员、部分中小学实践工作者参加了这一盛会。在开幕式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吕达为大会热忱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东北师大王逢贤教授也代表教育学分…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教师教育正在从知识范式向能力范式转型。以制定并实施第三代教师教育国家标准为推进路径,以能力本位为理念基础,以培养未来教师的一般文化能力、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为目标,俄罗斯正在进行新一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8.
在第三代高等教育国家标准框架下,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统一性与差异性、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俄罗斯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学府,也是俄罗斯著名的、最好的师范大学之一。2011年以来,在俄罗斯高校陆续实行第三代国家教育标准的浪潮中,这所老牌名校也开始对其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体现了以能力为导向,并兼顾统一性与差异性、共性与个性结合等特点。下文主要以该校师范教育培养方向初等教育专业本科(学士)教学计划为例,来具体考察俄罗斯的师范大学在第三代教师教育国家标准框架下所进行的课程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9.
全球课程改革未来走向——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修娥 《上海教育》2003,(11B):8-11
在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当今世界,学校课程如何处理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新一轮世界课程改革浪潮走向何处?教师在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日前,二十多个国家的近三百名专家、学者聚会华东师大,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就课程理论、课程政策与改革、课程实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课程研究多集中在课程的技术层面上,注重对课程研究的心理学、哲学基础研究,而视课程的伦理假设为理所当然的客观存在。文章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对课程伦理的概念、课程伦理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从课程政策、决策、实施三个层面提出了公正原则、科学化和民主化原则,以及文化共享和育人成长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第三代教学评价理论,建立教师与学生主客一体化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结构方程评价模型,实证研究量化分析类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找出量化分析类课程教学规律,为该类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高校选修课课程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国内高校选修课程的第一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三点结论:第一,选修课不能等同于通识课程;第二,选修课程总体外部结构平衡,但数量偏少;第三,综合类院校和工科类院校的课程结构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注入新鲜活力。首先,校本课程赋予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老师从原来课程开发的旁观者走进课程的中心。教师在经历课程开发过程,实现课程观念的转变与课程境界的提升。其次,校本课程以其提供“菜单式”的课程内容,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为不同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学生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增长点”。第三,校本课程为学校重建校园文化,实现特色形成提供了课程空间,使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同时,教师们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做为“这一所学校”教师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证调查发现,目前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三重境界:自然境界;反省境界;觉醒境界。大部分教师主要停留在第一重境界和第二重境界,尚未达到第三重境界。而教师实现从第一重、第二重境界向第三重境界的适时过渡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效、高效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文章从拓展教师理解、认识课程资源的广度;促进教师利用、开发课程资源的深度;调准教师针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评判的精度的角度提出提高境界、改进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践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将全面实现智能化,人类社会也将进入智能化时代。课程问题总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面向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的课程需要寻求新的转向,第一,课程理念从重技术转向重技术与生态;第二,课程目标从技能训练转向智能开发;第三,课程开发将从工作过程系统化转向后工作过程系统化;第四,课程评价将从多元化评价转向智能多元化评价;第五,课程建设者将从作业者转向专业人。这一系列转向意味着职业教育课程将迎来新一轮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未来将是一个高速变革的时代,人类将面临种种由变革带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国家现代化、课程内部的“未来化”共同构成了建设面向未来课程的时代境遇。面向未来的课程要以“过去的”课程为根基,向着开放的现代化、可持续的弹性化、综合的信息化以及国际化与本土化共融发展。建设面向未来的课程要经历从过去预设的知识型课程向未来创生的关切型课程、从分层的专业化课程向综合的整合型课程的范式转型。在实践层面,要以未来意识为导向,以核心素养为抓手,灵活构建课程外部环境,拓宽课程时空网络,创立“未来评议会”,以此增强课程体系与未来动态社会间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政策与课程运作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课程政策对于课程运作的诸环节,即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发挥着前提、基石、保障和标尺的作用。建立合法、合理、合情的课程政策,从健全体制、完善组织、重视技术三个维度入手,方能保证课程运作机制转变成为一种可能,保证课程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8.
网上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Internet作为传输工具,利用Web强大的多媒体功能,网络课程在远程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目前,在英国开放大学,许多课程已利用Internet作为某个教学环节的传输工具,但是,完全的网络课程还只占 很少的比例。《网络,计算机和你》是大学本科层次的一门完全网络课程。该课程的建设为开放大学网络课程的建 设提供了许多经验,同时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也是远程教育第三代教材建设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项目的多课程"联合考核"改革是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在分析当前各门课程单独考核存在诸多弊端的基础上,从岗位核心能力、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自身特点三个方面来设计多课程"联合考核"方案。并提出基于项目的多课程"联合考核"的改革思路,为高职院校教师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近十年为时间蓝本,从课程改革阶段论、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影响课程实施的隐性因素和课改中涌现的问题四个方面综述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研究的第三部分主要综述影响课程改革实施的隐性因素,以期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