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道家因循思想的研究,至今仍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四经》(即《黄帝四经》)因循思想的研究也不例外,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实。以《四经》因、循等概念为基本素材,本着求实的原则加以具体整理和分析,彰显其思想的特色,以及在道家因循哲学思想的长河里的具体发展脉络,这是总结因循思想一个不可逾越的环节;同时,对科学完整地把握先秦道家的哲学思想特征,也具有非常积极而现实的价值意义,尤其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统的情势下,张扬《四经》的因循思想,不仅对突破儒家就是中国文化的做法存在意义,而且对广视域对待古代文化财富,以及在最大的限度上利用所有古代文化资源都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道家之学在百家之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黄老学在扬弃、发挥道家思想中很得力,汉初的文景之治即为明证。因此,以帛书《黄帝四经》为代表的黄老学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其学术逐渐分化。总体看,它大致沿着三条路径分化:一是其政治理念,成就了汉初的文景之治。二是将政治情怀消解在求长生的追求中,向着民间宗教发展,后演变为“黄老道(道教前身)”。三是继续沿着学术方向演进,其思想的精华被后世思想家所吸收。  相似文献   

3.
在《黄帝四经》中"圣人"、"圣王"和"君主"是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君主"行事有合不合于"天道"的区别,合于"天道"则可立为"圣王",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三者才有其共通性。《黄帝四经》的圣人观体现为"圣人"处处与"天道"精神相契合,能使"天下可一"者才称之为"圣王"。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分析了《黄帝四经·经法》中的时间频率副词、程度副词、状态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判断副词和劝令副词7类副词在句法分布和语义指向方面的特点。从共时层面看,在句法分布方面,文中副词多以修饰动词谓语和形容词谓语为主,只能充当状语成分,有的可以单用,有的可以连用。在位置分布方面,具有对称性的特点。在语义指向方面,文中的大多数副词指向其所修饰的谓语成分。  相似文献   

5.
黄老道家在《黄帝四经》中把老子本体意义上的宇宙之“道”转化为社会政治理论中的人间之“法”,从而在中国思想史上首创既具理论深度又富社会功用的哲学——社会理论体系。在自然界 ,“道隐无名”,而进入社会中后 ,“名”成为“道”的代言人 ,成为规范世界的准绳。黄老思想创造性地吸收阴阳观念 ,转化为天道以论证人事法则 ,并把这种法则命之为“法”,使“法”具有由自然法则推演出来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7.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重要著作,继承了范蠡“天时”“盈溢”“德”的思想,所提出的“民时”“否定盈”“先德后刑”“刑德对立”等是对范蠡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使前期道家思想更加系统。  相似文献   

8.
帛书《黄帝四经》因循为治主张与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之共同点是都强调对天道和客观实际的尊重。两者的不同是老子以顺任天道自然为目的,认为如果能做到顺任天道自然而去掉人为则自然达于治;而帛书则以因循天道自然为手段,主张顺任天道和时势而为之以达于治。西汉初年的政治实际体现了黄老的因循为治思想。帛书的因循思想保留了老子之无为主张,尊重天道和客观实际的认识,同时又在这一前提下提倡积极有为,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从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看先秦黄老道家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的研究使先秦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体系和思想脉络渐趋明朗,使学界对先秦黄老道家有了新的认识,以《黄帝四经》为主结合黄老道家的重要著作如《慎子》、《管子》部分篇章、《鶡冠子》等对这一流派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教育思想是在继续老庄原始道家思想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遵循人性的特征建构起来的。其主旨是德刑相辅。由于德教强调感化引导,法教注重约束威慑,因此其教育思想具有“无为”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新型的“不言之教”。  相似文献   

10.
道经文本在流传过程中辗转传抄,讹误颇多,研究中古道经的异文现象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大洞真经》是道教上清派最根本的经典,《大洞玉经》则是对其进行删改及注解而形成的版本。通过对《大洞真经》与《大洞玉经》进行文字、词汇等的对比分析,对两书经文的正误作出判断,并总结文本之间传抄致误的规律。这不仅有助于正确释读经文,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古道经语言,从而深入挖掘道经对于中古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黄帝四经》中的"理"与"道"联系紧密,二者之间有着顺畅的沟通渠道,将"理"与"道"对勘,方显"道、理"之同异以及理之内涵、理之层次及理之意义。"理"有"天理"之意,这与作为"本原、本始"的终极之道相当。"道、理"有别,疏密不同,道若"为一、为总",则理"为多、为分"。道生法,法者,由道而出,但"道"必须经过现实的下落过程,外化"道"、承担"道"各种实际功能者为"理"。理为现实中法的依据与规范性标准,由理到法,便有"法度、刑名"清晰化之要求,而一旦"刑名法度"规范化、清晰化,紧接着便是"循名责实"之需要。然而,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担起"循名责实"之重任,因而"顺道、执道与体道者"便成了最终有资格充当"循名责实"之主体。  相似文献   

12.
《俄藏黑水城文献》所收录的西夏文TKl89V号残片实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简称《仁王经》),本文首次对残存经文进行录文整理和汉译,并曼过与《大正藏》所收唐不空汉文译本的对照,指出西夏文本乃根据不空本所译。整件文书为西夏佛教史补充了一份新材料。  相似文献   

13.
作为黄老道家经典著作的《黄帝四经》,在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发展,以天道推衍人事,提出了以"刑德相养"作为其南面之术的核心内容。但"道"仍然是统摄《皇帝四经》整个体系的纲领,对"刑德"之术的运用要合乎"道",在客观层面体现为对"反"的原则的掌握,在主观角度就表现为要"合于天当"以及"因天时。"  相似文献   

14.
黄老政治治术起源于南方而发扬于齐国稷下,其最重要的理论目的是指引学者们发明新方法治理国家、称王天下。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黄帝四经》,就是这样一本王术之书。战国大争之世,《黄帝四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不争亦无成功"的思想,其"圣人""执道者"和"黄帝"形象的塑造,体现出强烈的进取意识。《黄帝四经》中"道"由形而上的哲学意义进一步衍化为可知可感的天道。天道阴阳为人世的生杀刑德提供了范式,这也是黄老王术思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学说作为治国之圭皋。集中体现黄老思想的《黄帝四经》是研究黄老学说的重要典籍,其中的《经法》篇对于法制的具体阐述集中体现了黄老学说的法律思想。其余各篇中也有法律思想的具体表述。《黄帝四经》的法律思想同儒家法律传统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后世的发展中,黄老思想已融入以儒家为主流的帝制政治法律思想体系之中,并成为后世一些具体法律制度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6.
[教学实录](一)师:孩子们,夏天是个浪漫的季节,夏天是个梦想的季节。读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说说“我”梦想变成——生: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荷叶。师:相机简笔画——“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荷叶”师:梦想变成“雨滴”“、小鱼”的孩子们,读一读——“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师“:雨滴”“、小鱼”的声音真好听!我仿佛看到了“雨滴”是——?生:亮晶晶的;生:透明的;师:读出你的想象——生“:我想变透明的雨滴,”师:亮丽的嗓音!读得真好,从你的朗读中,我…  相似文献   

17.
师:孩子们,夏天是个浪漫的季节,夏天是个梦想的季节。读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说说“我”梦想变成——  相似文献   

18.
19.
20.
<正>在统编教材里,无论初中还是高中阶段,都有选自《诗经》的作品。如《关雎》《蒹葭》《无衣》《氓》《芣苢》《式微》《子衿》等,这些足见《诗经》身为经典的重要性。然而,不少语文课堂却忽略了这一点,未曾阐释其之所以为“经”的理由。统编教材的提示教材编者在介绍《诗经》的文字里,对如何突出其为经典是有所提示的。教材对《诗经》的介绍,最早出现于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里,编者分两部分对其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