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洪生 《天中学刊》2003,18(6):57-60
《故乡》通过对辛苦辗转而生活的“我”、辛苦麻木而生活的闰土、辛苦恣睢而生活的杨二嫂三种不幸人生的描述,对旧中国20世纪20年代绝大多数不幸的人生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了当时苦海无边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新时期产生“重读”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文学研究本身需要重读;二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界的自觉倡导;三是中国社会的变化。它以198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经历了由依赖政治向回归文学本身的转变过程;前期是文学的“拨乱反正”,后期是拨“政治”反“文学”,贯穿前后的是五四启蒙主义精神。新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读”在履行文学批评的同时,承担了双重的启蒙任务,它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坚持启蒙是鲁迅一贯的立场,然而在不同的时期,鲁迅对启蒙的理解和态度是不同的。如果说“呐喊”时期的鲁迅相信启蒙的作用和力量,那么到了“彷徨”时期,已是对启蒙开始质疑和反思了。这种质疑和反思在《伤逝》中通过第一人称内焦点叙事的模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每每读到鲁迅的文章,心头总升腾起一种肃然起敬的情感。他那高尚的人格气节,深厚的文学素养,犀利且闪耀着个性光辉的言词语甸总让我感到一种苍凉的悲怆感。作为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奠基者和现代文化的立法者,鲁迅以他独特的视角对中国的“国民的劣根性”作了深入的剖析,表现出大胆的创新和探索精神。《祝福》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更是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文性思想,而传统的文本分析却是建立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之上的,严重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所以我不揣冒昧,斗胆从鲁迅的思想角度来重新解读一下《祝福》的主题,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同仁们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5.
《故乡》是鲁迅先生以1919年回绍兴老家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五四”新文学的力作。自小说发表之日起时至今日探究者众矣!笔者涉足中学语文教坛近十年,多次研读、反复执教,深为作品所打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探究其成功之所在。搜集、查阅了有关材料,其观点各异,其执说法不一。然就我个人浅见,恐怕“对比手法运用”应该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吧?纵观全文,对比手法运用贯穿始终,妙用致极。从景物到人物,从人物性格到人物情感,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展示了时代背景,揭示了社会主题。笔者就“对比手法的运用”撰拙文试析之。  相似文献   

6.
平生敬重鲁迅的文品与人品,余以为称鲁迅为"民族魂"、"中华魂"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狐独者》文本寻找鲁迅人生道路的转折点.认为《孤独者》是作者对专制意识形态传播和生产的最深处家族制度的否定,并在探讨知识分子与权力阶层的关系的基础上,于内心深处进行了一次“成为自己”的生存体验,从而确定了鲁迅此后与黑暗抗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用饱蘸血与泪的笔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礼教桎梏下的悲惨女性世界,塑造了旧中国的妇女形象,祥林嫂(《祝福》)、子君(《伤逝》)、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无不倾注了鲁迅先生对女性命运的深层思考,而《离婚》一文围绕着爱姑的离婚风波折射出作者一以贯之的民族国家之思。  相似文献   

9.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太多的情感。说到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情感,早在鲁迅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照顾鲁迅幼年生活的保姆——长妈妈就是一位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的  相似文献   

10.
重读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深为其中三部反映中国传统的农村妇女悲剧人生的作品《明天》、《祝福》和《离婚》所感动,从单四嫂子、祥林嫂以及爱姑的身上除了依然能够感受到的鲁迅作品的博大精深之外,还能够感觉到鲁迅先生创作上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祝福》中的食色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传统的食品化观念,承认食欲性欲是人的自然本性,程朱后儒否定食色,“存天理,灭人欲”,“五四”新化运动的重要使命是:猛烈攻击礼教对食色人欲的扼杀,解放民众的自然人性。《祝福》体现的正是这种化精神和主体意识。小说开头开三声言“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去听“福兴楼的清炖鱼翅”。这是营造意象,是象征隐喻。“我”要弃绝礼教理学窝子,向往“福兴楼”,那里能“兴”幸“福”。得鱼即得福,因为“鱼”是食色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2.
《人生》中的两个路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关于土地、农民和爱情的问题上,《人生》中存在着两个路遥,这两个路遥是相互矛盾的。在今天的精神背景下考察路遥的矛盾,对于我们认识《人生》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剖析鲁迅小说中启蒙知识分子(包括作者自己)形象,揭示了"五四"前后初具启蒙意识的知识者从反抗、挣扎到沉沦以致死亡的悲惨命运;同时结合鲁迅精神发展所经历的悖论情境,力图把握附着在主人公身上的作者的心路历程;挖掘出鲁迅反抗绝望终至虚妄的痛苦的深层原因;分析该类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国"黑幕"派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近代社会生活条件、思想文化潮流,传统与外来文化影响,作家的文学志趣与创作追求,读者层面及商界、出版界炒作诸因素皆发生作用.陆士谔的<政界之黑幕>与其社会小说的宗旨一致,抒发了作者郁郁不平之气与挽救颓丧世风的"救世"之苦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90年代,人们对以传统文化激烈批判者形象出现的鲁迅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联系不断有新的研究和新的发现,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与思想传统、学术传统以及审美传统等三个重要关系方面,并且形成了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对这一研究作一较为系统的回顾,有助于为这一研究的继续和深入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起点。  相似文献   

16.
鲁迅众多小说中出现的"鲁镇"空间意象,由于其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小城镇"的特点,既成为当时封建主义传统思想占绝对统治的中国社会的总体象征与国民劣根性衍生的温床,同时也有效地参与了鲁迅反封建的叙事建构.因此,"鲁镇"为鲁迅的反封建主题提供了一些鲁镇之为"镇"才能提供的东西,从而在推动鲁迅的反封建叙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文学观的灵魂。文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文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与中国西部科学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年代初,深受“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影响和日本帝国主义觊觎中国野心刺激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创办民生轮船公司、经营北碚峡区等事业初成之际,不惜斥巨资、耗精力、费心血,首创民营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并将管理民生公司的成功经验运用于科研机构,使该院于艰苦条件下仍在理化、地质、农林、生物等领域和科普方面成果卓,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经济开发和日后的西南建设作了重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之后北美、澳洲和西欧国家关于鲁迅研究的基本面貌,对英语、法语和德语世界鲁迅研究者的重要观点、学术理路、研究模式进行总结和评价,指证了他们著作和论文所显示的创造性,同时也道出了他们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南宋著名文学家陆游、辛弃疾,除了表现其爱国情怀的慷慨激昂的诗词外,还有一些表述人生哲理的诗词,这些作品表现了他们旷达、恬淡的人生态度,意蕴深厚,文采斐然,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