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人如花,令人赏心悦目,形容女子面容美丽的词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面若桃花”等。有一首诗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把人面比喻成桃花,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年轻美丽的女子,面容白里透红,灿若桃花,美艳动人。当然比喻成莲花也是很恰当的。如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歌描写了少女如花的容貌,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人面如花,相互映照;再如郑愁予的《错误》中“那等在季…  相似文献   

2.
美人如花,令人赏心悦目,形容女子面容美丽的词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面若桃花”等。有一首诗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把人面比喻成桃花,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年轻美丽的女子,面容白里透红,灿若桃花,美艳动人。  相似文献   

3.
女性美丽的形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重要的审美对象,因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对女子美貌的描写和赞美,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非常丰富的语词是用来写女子之美的。如:“窈窕淑女”“静女其姝”“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今夕何夕,见此粲者”等。而且,《诗经》中还出现了许多精美的比喻,如:“有女如玉”“颜如舜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后者开了以“桃花”喻人面的先河。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数《卫风·硕人》中的一段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4.
一 桃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有着相当的关系。大而论之,桃是以两种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化中的:一是因为桃花的鲜艳美丽,每每在文人诗歌里被用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二是相传桃木具有辟邪的功能,故桃木在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里充当巫术性道具。前者已经成为某种文学意象,或在诗歌韵文中起比兴作用;后者则是一种“民俗意象”,是一些文艺作品乃至一类文化现象的底蕴。前者在比喻意上取胜;后者则在象征意义上被广泛运用着。 我们先来略看一下文学史上“桃花”的形象。自《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花”的美丽诗篇诞生之…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唐诗中有大量的关于桃花的隐喻。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分析《唐诗三百首》中的桃花意象,认为诗歌中的桃花隐喻把花作为源域,人或其他事物作为目标域,诗人将桃花的外表、特性、生长环境等映射到人或其他事物上,形成了桃花意象隐喻的映射机制,从而得出桃花映射了女子、爱情、春景、时光、品性、悲情等。  相似文献   

6.
每当阳春三月,无论在平原或山谷,溪畔或水滨,园林或医院,但见满树桃花,凝霞敷锦,绚丽烂漫,点染得春光分外明媚。古往今来在诗人笔下,桃花有着丰富的内涵。最早见于文学作品中的桃花,当推《诗经·周南·桃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一首咏诵民间嫁娶的诗歌。诗中以桃花茂盛鲜丽的色泽,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意在赞美火红  相似文献   

7.
论《桃花女》杂剧及其蕴含的“桃木辟邪”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有着相当的关系。大而论之,桃是以两种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化中的:一是因为桃花的鲜艳美丽,每每在文人诗歌里被用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二是相传桃木具有辟邪的功能,故桃木在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里充当  相似文献   

8.
人面桃花     
唐人孟《本事诗·情感》记述了这样一个美妙的故事:唐朝时候,博陵人崔护曾于清明日独自一人到长安城南郊外去游玩,在村边一处人家,见有一女子独自倚着一枝小桃树伫立观望. 那女子瞩目流盼之间,似乎对面前的陌生男子,颇寄以意想.第二年清明节的时候,崔护若有所念地又来到庄上寻访.只见大门扃闭,桃花盛开,却不见一个人影儿.失望之余,感慨系之,便命笔题写一绝于左扉之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春风.”  相似文献   

9.
读完张铧《桃花雨》组诗(原载《湖南教育》3月下旬刊),掩卷遐思,一株株粉嫩娇小的桃花调皮地蹦入脑海。赏读之余,如品清茶,淡香过后有些许苦涩沁入心田。与众多诗人描写的桃花相比,张铧笔下的桃花别有一番风味。一方面,美丽的桃花在天真烂漫中不乏淘气俏皮,另一方面,桃花又不局限于表层意蕴,她作为一个鲜活的、有丰富生命经验的个体,在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大词典》中有:[美女]美丽的女子.《墨子·公孟》:"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1]可见,"美女"一般指容貌美丽的年轻女子,它的适用范围也应仅局限于一部分人,但是目前在实际运用中"美女"称谓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泛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旖旎明媚的春日里,一位少女身着春衣,到田头路旁去采桑。眼见桃花灿烂,耳闻莺啼婉转,不觉心荡神移、如痴如醉。这是宋无名氏词《九张机》中的一个美丽画面。它的全文如下:一张机,采桑陌上试春衣。风晴日暖慵无力。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  相似文献   

12.
<正>桃花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的花卉,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五彩缤纷的桃花激发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灵感,他们纷纷吟咏桃花,赋予桃花多姿多彩的意象。一、报春桃花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唐代周朴在《桃花》中吟道:"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唐代吴融在《桃花》中写道:"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南宋词人赵鼎在《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中写道:"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与他同时代的李持正在《人月  相似文献   

13.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是美丽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是永久的;桃花仑上,建校百年,尽培俊杰,桃花仑是灿烂辉煌的。因此,我们的文学社,命名为"桃花仑文学社",我们的社刊,命名为《桃花仑》。屈指数来,我们的文学社和社刊,已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22年的辉煌历程。湖南益阳市第一中学桃花仑文学社建社22年来,已有1000多篇社员作品发表于全国各大报刊,并有300多位同学在全国各类作文大赛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千古传诵。后世点化“桃源”,入诗入词者颇多。如唐代裴迪的《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张旭的《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宋代黄庭坚词《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  相似文献   

15.
找们今天的节目可部是关于桃花的。是的,今天的“中国风”节目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就是“桃花礼赞”。在二三千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名叫《桃夭》的诗。对,《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文老,这“夭夭”“灼灼”,用现在的自话怎么讲?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个青春正茂的才子佳人形象,也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林黛玉在女子中才学无匹,堪当魁首,她的诗篇说不尽的情思邈邈,道不出的风流韵致。《葬花词》和《桃花行》为其典型力作,皆悲悯身世,又各有千秋,文章试比较分析之。  相似文献   

17.
倾听昭君     
孟庆杰 《同学少年》2008,(11):47-47
打开收音机,一曲千回百转、让人愁肠百结的《出塞曲》像一条曲折蜿蜒的河,荡荡悠悠地流淌到我的心底。这并非热血儿女们的悲剧,当两个民族摒弃了刀枪剑戟,渴望沟通与交流,王昭君盈盈站起,于是这个赢弱的女子担负起了历史的使命。长城外的古道,谁在用琵琶弹奏一首《出塞曲》?在历史的迷雾中,这声音回响了多少年多少代?一个美丽女子的青春在迷雾中暗淡、消逝,从而两个民族得以稳定团结。  相似文献   

18.
女子。《诗经》女子,无一不美好:或美貌,或可爱,或贤淑。都叫人怜爱。读《诗经》女子,总会浮想联翩。国有这些女子,是何等美好!像《硕人》中的庄姜,在出嫁时,其车马、随从、容貌的描写唯恐不细,  相似文献   

19.
在《诗经》时代,桃花就是女性青春、美丽容颜和婚姻幸福的象征;唐代开始,描写桃花的文学作品大量增加;宋代园艺业发达,花卉仍然是文学创作常用的题材。宋代桃花意象作品比唐代增加很多,宋词中桃花意象在常见花卉意象中位居前列。由于诗词体裁的不同以及时代、社会等因素,宋词中桃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具有不同于唐诗的特征。宋词中的桃花意象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桃花和桃花源,象征爱情和超脱的境界。宋词中桃花意象所象征的爱情往往是感伤的。南宋时期,士大夫、文人注重对情感性灵的醒悟和品味,追求隐逸、超脱的境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为南宋词中常见的意象。  相似文献   

20.
美的瞬间     
每个人都爱美,珍爱大自然的美丽,呵护外表的美丽。但是,又有多少人注重心灵的美丽呢?善良、博爱才是最美的。我忆起一件事。近日狮子桥步行街里人山人海,街两旁又多了很多株"桃花",排成长长的"桃花垄"。尽管那些都是假花,但开得正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